全國將複課,張文宏致開學:孩子好不好,就看父母亂跑不亂跑

2020-04-22     閒時花開官方帳號

作者:劉娜

父母,

是孩子和病毒之間的一道牆。



在高三、初三孩子相繼開學後,「五一」前後,全國大部分地區,將迎來復學潮。

儘管,全球疫情仍在蔓延,最糟糕的時刻即將到來,我國黑龍江省也出現疫情反撲的兇險,但對於中國的大部分省份來說,分批次復學已提上日程。

這兩天,教育部公布了2020年的考研複試國家線,17個省公布了高校復學時間,30個省份公布中小學開學時間。

度過了史上最長寒假的大孩子和小孩子,也將陸續結束散漫,返回校園,回到正軌。

這是個好消息。

但這也意味著另一場戰鬥的開始:

網課方便,但效果不好,還傷眼睛。孩子的學習,還是要回到校園中,在儀式感和緊張感中,不斷強化,持續精進。

但硬幣的另一面,一旦校園防控出現問題,復學的孩子出現感染,那很快就會引發疫情反彈和輿論地震。

面對復學,老父老母們要做好哪些準備?


1.

當好防護牆,

備好口罩和洗手液

今天,中國的疫情還沒結束,每天都有新增病例出現,和小範圍疫情共生,是今後相當長時期內,我們都必須直面的現實。

就像大火過後,仍有零星小火燃燒,實屬正常,不必過分恐慌,但也不能麻痹大意。

這幾天,不管是鍾南山、李蘭娟還是張文宏,在寄語即將開學的全國中小學生時,都提到這兩點:

戴口罩,勤洗手。


張文宏還提醒家長,可以給孩子隨身攜帶免洗洗手液。



這幾天,我們家娃爸聽從專家建議,買了很多兒童口罩和洗手液。

建議家中有娃的父母,多囤點這類物品,給即將復學的孩子,做好後勤保障:

疫情之下的父母,要像一道牆那樣,在孩子和病毒之間拉起防護。


2.

管好腿和嘴,

別讓孩子因你被感染

國內疫情穩定後,我們遲遲沒有復學的原因,主要是凡事一旦牽涉到孩子安危,就來不得半點疏忽大意,何況是面對狡猾多變的新冠病毒。

但如果新冠病毒一兩年也賴著不走,我們的孩子不可能一兩年都不上學,家長也不可能天天陪著孩子上網課,自己不出門掙錢。

和疫情共生的復學復工,是學習必須,也是生活必然。

「孩子不會成為零號病人。」張文宏說,因為孩子不會跟外界主動接觸,他們的接觸都是大人帶來的。

所以,家裡如果有孩子上學,家長就應該進入「戰鬥狀態」,管好自己的腿,社交場合和人保持距離;管好自己的嘴,外出吃飯避免扎堆。


總之一條:

家裡有娃的老父老母們,最基本的底線思維,就是要保證你的娃,不會因你感染。

3.

相比疫情,

更要警惕負面信念

前幾天看新聞,還看到遼寧葫蘆島海邊,一個媽媽硬拽著10歲的女孩跳海,理由是,孩子不好好上網課,不好好寫作業,媽媽內心崩潰,萬念俱灰。

相比災難,更值得警惕的,是災難過後的負面信念。

過去的3個月里,家裡的電視、電腦和手機,鋪天蓋地來的信息,都是關於新冠肺炎。

信息轟炸下的集體恐慌,讓大人和孩子的情緒都會受損,陷入無所適從的災後恐慌。


後疫情時代,面對復學的孩子,我們都要從對疫情的過分關注中走出來,和孩子一起回到學習上來。

我們身體力行地重回生活的細節,不管是居家生活,還是外出活動,寬嚴相濟,鬆弛有度,坦誠專注,少說多做,達成一個個小目標,孩子會從父母的言傳身教中,得到正面信念:

行動起來,認真做事,一點點進步,慢慢就會好起來。


4.

做出自律,

帶孩子走出超長假期

「要孩子做到的,家長首先要做到。要孩子不做的,家長首先不去做。」

自律不是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在親子關係里,它更像是鏡子和成像的關係。

當了10年媽媽,我發現一個道理:

我偷懶懈怠時,孩子也會跟著馬虎大意。我忙亂無序時,孩子也會敷衍了事。相反,如果我自律平和,孩子也會懂事努力。

父母是孩子的參照物,父母的磁場就是家庭的能量。



解封后這一個多月,健身房沒開門,我每天依然早起,在家附近的廣場跑步,孩子也早起去打籃球。

我遇見了不少帶著孩子運動的家長,他們一邊打球跑步,一邊微笑閒聊,那一大一小的背影,和極其相似的臉龐,看著就讓人覺得心安。

超長假期後,我們要在災後心理修復中,直面節後綜合徵,陪孩子去調整生物鐘,讓孩子從身體到認知,都儘快回到複課常態:

讓孩子成為我們的老師,讓我們不斷擦拭自己這面鏡子。


5.

敬畏規矩,

讓孩子擁抱學習的實苦

雖然,鼓勵和寬容教育,這些年非常盛行,但是,作為靠苦讀走出農村,又靠苦寫走到今天的人,我覺得,有些時候,父母是需要「逼」孩子一把的。

偷懶是人性的弱點,放棄是更容易的選擇。小孩子缺乏自制力,對需要持續吃苦的學習,他們更喜歡逃避。

董卿說,年少時,從農村考上復旦的父親,對她要求極其嚴格。她被「逼」背詩,被「逼」鍛鍊,被「逼」成長,有過內傷,但更多的是養成自律刻苦的習慣。

後來,她成了央視當家花旦,少年積累的詩詞功力,一次次在節目中成就她。她也當上了媽媽,才漸漸覺得,對於孩子的教育,還是嚴格點好。


我覺得,父母需要「逼」孩子一把,這個「逼」,不是強迫,不是控制,而是父母用負責的教育理念,在孩子心頭培植的執著信念。

這信念,會成為孩子受益一生的習慣。


6.

多點耐心,

等孩子去重建信心

不難想像的是,一旦開學,因為疫情在家裡懶散了3個月的孩子,勢必在課堂和學業上,露出馬腳,問題多多。

也不難想像的是,盼著孩子開學的不少父母,在孩子好不容易開學後,不得不面臨孩子學習有點跟不上趟兒的殘酷現實。

打罵和詆毀,指責和憤怒,只會讓情緒崩潰,而耐心和方法,接受和幫助,才能解決問題。

複課後,請給孩子時間,去追趕老師的腳步。也多給孩子支撐,去重建自我的信心。

災難之下,停課的孩子也是受害者。

少年的船,本來就小,抗災能力也弱,需要我們的守望,才能變得強壯,才能揚帆遠航。

謹以此文,和家中有娃的父母共勉。


也願你們點個「在看」,把文章分享給更多人看。


——結束,是另一種開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qIs5qnEBfGB4SiUwirgL.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