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窩裡橫,外面慫」的性格,主要原因有兩個,值得父母深思

2019-06-27     啊啦拉的育兒觀

前段時間,我和老婆帶著兒子外出遊玩。

兒子一出家門就發揮他「小皮猴」的屬性,這摸摸那碰碰的,什麼都好奇。

同車還有一個和兒子差不多大的小男孩,一下車就躲在媽媽身後,緊緊的抓著媽媽的衣角,露出半個腦袋四處張望。

男孩的媽媽對男孩說:「你在家裡不是膽子挺大的嗎,怎麼一到外面就變蔫了?」

看後又指著兒子說:「你看看那個小朋友,膽子多大啊!多活潑啊!」

其實在我們身邊,經常會看到這類在家膽大任性,一到外面卻膽怯怕生的孩子。

我們常常把這類孩子形容成「窩裡橫」,但是造成孩子變成這樣的,是因為什麼呢?

01.

都說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的言行舉止,會直接反饋到孩子身上。

因此,「外面慫,窩裡橫」的孩子,基本是家長的教育方式出了問題。

1.家長的過度溺愛

隨著當下物質條件的豐富,家長總想儘自己最大的可能給孩子最好的。

每家基本上都是「六個大人圍著一個孩子轉」的模式。

在這種成長環境下長大的孩子,從小就習慣自己處於中心位置,讓大人們滿足他們的各項需求。

一旦自己的需求不被滿足,就選擇用哭鬧的形式讓家長「屈服」。

他們知道家長不敢責備他,只能滿足他們,因此在計劃得逞後,孩子會經常使用這項技能,從而養成了「窩裡橫」的極端性格。

2.家長忽視培養孩子適應外界的能力

同事說自己的表妹就屬於「窩裡橫」的那類孩子。

表妹是他們那輩唯一一個女孩,家裡長輩疼愛的不行,而表妹學習成績又不錯,所以基本上在家是說一不二,有求必應。

表妹個子在同齡人中屬於偏高的,再加上他本人強勢的性格,應該不會有人欺負她。

而就是這樣一個高高胖胖的表妹,卻被同班一個個子比她矮半頭的男孩給欺負哭了。

同事百思不得其解,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是因為家長沒有及時的培養孩子適應外界的能力。

表妹在家倍受長輩寵愛,她從小就享受著被人照顧的感覺,就像家中的「小公主」一樣,沒有太多的時間去接觸外面的世界。

也正是由於和外界缺少積極的溝通,所以當她們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不熟悉的人時,會下意識地躲避。

如果對方硬要和自己對上,心中的膽怯就會被無限放大,因此變得惶恐和不安,所以就變成了「家裡橫,外面慫」的性格。

02.

那麼家長該如何避免孩子形成「窩裡橫」的性格呢?

1.合理拒絕孩子的需求

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之初,就暗下決定:我要給孩子滿滿的愛,讓他們收穫足夠多的安全感。

這個出發點是好的,但我們要根據孩子的各個年齡段,把給他們的愛做出相應的調整。

就好像,我們不能拿對待新生兒的狀態,去對待一個正值叛逆期的孩子。

合理拒絕孩子那些不合理的需求,讓孩子明白,有些需求,並不是撒個嬌、耍個賴就會被滿足的。

做人做事都要做到適可而止。

2.減少家中長輩的過度溺愛

「隔輩親」是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障礙。

有時候,自己辛辛苦苦給孩子裡了規矩,沒想到孩子的爺爺奶奶轉身就打破了規矩。

當孩子做錯事,你要訓斥孩子時,孩子往爺爺奶奶身後一躲,你就什麼都說不出來了。

因此,和老人同住的家庭,父母應該先和家中長輩商量好孩子的教育方法問題,在教育理念上和長輩達成一致。

在孩子犯錯時,不包庇,形成統一的聲音,讓孩子清楚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所在。

3.給孩子創造接觸外界環境的機會

每個人早晚都是要走出家門,進入社會的。

與其讓孩子在社會上受了委屈回來,倒不如提前給他們創造接觸外界的機會,讓他們提前適應社會。

鼓勵孩子外出,比如說:讓他們自己去小區里找小朋友玩,在市場看到自己想要的東西主動問價,學會主動解決與他人之間的矛盾,等等。

沒有哪個人的交際能力是與生俱來的,大家都是通過一點點的小事,漸漸的鍛鍊出來的。

如果因為保護過度,而沒有得到及時的鍛鍊,一旦他們在外面的世界裡受到挫折,便會更加迷戀在家時底氣十足的狀態,從而造成更加嚴重的「窩裡橫」狀態。

其實,每個「窩裡橫」的孩子都是家長就得保護太多、愛太多造成的。

如果你真的愛孩子,就應該給予他們適度的愛,教會他們在社會上的人際規則,讓他們能夠順利的融入社會這個大環境中。

我想,一份健康的人際關係和好的修養,才是父母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 END -

作者:凱爸

看完的讀者,如果你贊同我的觀點,記得給我點個贊哦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pNB8y2wBJleJMoPM_uL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