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與蘭、竹、菊並稱為「四君子」,寓意人的高尚品德,但這是從明代開始才有的。梅,在中國古代雖然擁有悠久的歷史,但是最早出現在人們視野中是作為果梅出現的,相比它的花,先民們更在意的是它的果實。經過了漫長的發展,古人才注意到梅的花,才開始賞梅、詠梅、借梅喻人等,漸漸的,梅也逐步地形成了既定的文化形象。
先秦至兩漢:吃梅的果實
中國人與梅結緣,始於吃梅。早在新石器時期,先民們就注意到了這種果實。通過考古發掘,目前在新石器時期的多處遺存中都發現了梅核兒(或疑似梅核)遺存。最早的一批如在距今7000多年左右的河南裴李崗遺址中發現的梅核,上海青浦崧澤遺址中發現了果核碎片,疑為野生杏梅等。但由於新石器距離今天年代較遠,我們無從知道當時先民們吃梅的方法。再晚些,在商周至秦漢這段時間,通過文獻資料及考古發掘,可知道在這一時期,古人吃梅的果實的方法大體可以歸為三類:
- 食用鮮果
直接食用鮮果這一習慣應該是從新石器起就開始的。先民們看到了樹上的梅子,然後採摘而食。這也是對於食物最簡單的處理方法,直接食用。
- 梅干、梅脯
隨著先民們對於梅子的接受度的提高,以及梅子的增多,採摘的梅子開始有了剩餘,為了便於存儲,或偶然情況或有意為之,古人發現了「梅干」、「梅脯」,於是,對於梅子,古人又多了一種吃法。《禮記·內則》:「魚膾,芥醬。麋腥,醢醬。桃諸、【梅諸】,卵鹽。」梅諸,即梅干。
在馬王堆辛追夫人墓中也出土了大量的梅核、梅干,並且,標牌稱其為「元梅」、「脯梅」,由此可推測,在當時直接吃的新鮮梅子可能稱為「元梅」,而被加工過了的梅干則被稱為「脯梅」。
- 作為調味品
此外,對於梅子,先秦時期還有一種頗為高級的吃法,即作為「調味料」,就相當於現在的【醋】。
《尚書·商書·說命下》中:「王曰……爾惟訓於朕志,若作酒醴,爾惟曲糵;【若作和羹,爾惟鹽梅。】」
「王」指的是殷商王。和羹就是肉羹。這段兒的意思是說宰相的地位好比造酒用的曲料、做肉羹用的鹽與醋。由此可見梅子在這一時期作為調味品的重要性。其實,【鹽梅和羹】是當時非常廣泛的吃法。在《春秋左傳》中晏子也曾以鹽梅和羹來比喻自己與齊侯的「和而不同」。
目前在商周出土的銅鼎、陶罐等許多器皿中也發現了梅子與獸骨、魚肉的混雜。如在曾侯乙墓中出土的一萬多件隨葬的物品中,有一件是青銅製的盤,有趣的是這件盤下還架著木炭,盤裡有一條魚,與現代「烤魚」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更為稀奇的是,在魚骨中,考古學家們發現了【梅核】。在先秦時期,醋還沒有被發明,而梅子性酸,可以去除魚腥味兒。所以,梅子在這一時期,應用十分廣泛。
在《詩經》中還有一首關於梅子的詩歌。
《詩經·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實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實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頃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謂之。」
這首詩以【梅的生長周期】來暗指主人公思嫁的心理。這裡著眼的還是梅的果實,而不是梅花。所以,可以看出,無論是日常的飲食中,還是文學、詩歌中,梅都是以梅子形象出現的,古人還未將目光與筆墨著眼於【梅之花】上。那麼,古人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賞梅之花的呢?
魏晉南北朝:梅花審美的興起
要說梅花審美的興起,與漢代花梅(觀賞梅)的廣泛種植不無關係。有學者指出,我國梅樹的歷史,在漢代是一個關鍵的轉折點。在西漢以前,主要以果梅栽培為主。而在此之後,花梅逐漸增多。在漢代的許多文獻中都可發現,梅樹被廣泛種植的證據。如:揚雄《蜀都賦》:「被以櫻梅,樹以木蘭。」《西京雜記》卷一:「(漢)初修上林苑,群臣遠方各獻名果異樹,亦有制為美名以標奇麗。……梅七:朱梅、紫葉梅、紫華梅、同心梅、麗枝梅、燕梅、猴梅。」
可見,當時梅不但被更為廣泛的種植,而且梅的種類也很多。所以,梅的廣泛種植,為賞梅花詠梅花提供了土壤。而魏晉南北朝時期,在走過了嚴苛的秦法,結束了漢代儒家一枝獨秀的局面後,迎來了一波新的思想熱潮。而「越名教,任自然」正是這一時期的思想核心。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孕育了梅花的文化。
前文說到,這一時期的思想核心是「越名教,任自然」。所以,名士們對於自然中的四時萬物也顯得的格外的關注。當然也注意到了梅早開的這一特性。「梅花特早,偏能識春」。因此,在感春之作中,【梅開】成為了早春的一個典型的意象。而【梅落】也代表了春去。首先就是樂府橫吹曲《梅花落》的出現。主題大約是因梅花飄落、春色將逝,抒發兵革辛苦、久戍不歸之情,南北朝直至隋唐此曲極其流行,成了笛曲中最著名的作品。在這之後便出現了擬作《梅花落》的熱潮。鮑照、蕭衍、蕭綱、蕭繹、謝脁、等都有相關的傳世作品。
蕭衍的《子夜四時歌·春歌》「蘭葉始滿地,梅花已落枝。持此可憐意,摘以寄心知。」
除了梅開識春,古人也充分注意到了梅色白,有香的特徵。其中最常見的便是梅與雪相互比擬。陳朝詩人蘇子卿《梅花落》:「中庭一樹梅,寒多葉未開。只言花是雪,不悟有香來。」
從眾多的南北朝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詠梅之作主要是著眼於【梅花的早開】這一特性上,此外,雖然也涉及到梅的顏色,梅的氣味,但是其意義只求「形似」,是淺層次的、初步的梅花的形象。還未形成以梅借喻人的道德品格的文化現象,尚屬於梅花文化的興起階段。但是,經過了先秦至秦漢漫長的「吃梅的階段」的階段,這一時期的古人總算是注意到了梅之花,並將其帶入到文學作品中,終於開啟了中國古代賞梅文化的開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