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盜墓賊只抽走玉衣金絲,為何不盜墓中玉器?黃腸提湊防盜墓?

2020-03-16     文物考古聊歷史

如果說金縷玉衣與黃腸題湊是漢代最具特色的文物,應該沒人反駁吧。一套金縷玉衣的估價可以達到幾億甚至十幾億,其藝術價值也非常高,而黃腸題湊是比金縷玉衣規格更高的存在,是漢代厚葬之風達到極致的表現。

不過,嚴格來說,黃腸題湊是墓葬形制,而金縷玉衣屬於隨葬品,但二者都不是平常人可以隨意使用的,甚至一般諸侯也不敢輕用,比如喜好奢華的海昏侯墓、陪葬品豐富的馬王堆漢墓既沒有使用金縷玉衣也沒有使用黃腸題湊,原因很簡單,「不敢僭越」啊,不然很可能死後也不得安生。比如漢哀帝的母親丁姬以及傅太后,雖然死後使用了黃腸題湊及玉衣,結果在王莽得勢時以不合祖制的為由,下令以普通棺木代替,玉衣也被剝了下來。

「共王母及丁姬棺皆名【梓宮】,【珠玉之衣】,非藩妾服。請更以木棺代,去珠玉衣;葬丁姬媵妾之次。」

出土玉衣哪家強?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入選首批64件(套)禁止出境展覽文物


在《續漢書·禮儀志》中記載:皇帝用金縷玉衣,諸侯王、貴人、公主用銀縷玉衣,大貴人、長公主用銅縷玉衣。按照史書上的記載金縷玉衣應該是皇帝的專屬,但從考古發掘來看並不是這樣的。目前發現的金縷玉衣的數量在10件以上,河南博物院、中國國家博物館、徐州博物館、南京博物院等都有收藏。

金縷玉衣由金絲穿綴玉片而成,是一種葬具,之所以叫玉衣是因為它很像是玉做的連體衣,頭罩、上衣、左右袖筒、左右褲管、左右鞋套等十幾個部分都是由玉片直接相連在一起的,人體被緊緊的包裹在裡面,因此,從金縷玉衣的大小、形制也能看出墓主人生前的體態,如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的金縷玉衣腹部是隆起的,所以,中山靖王劉勝生前應該是有「酒肚」的。

河北滿城中山靖王劉勝及其妻竇綰墓中發現的金縷玉衣是考古發掘工作中第一次發現保存完整、形制完備的漢代玉衣,意義重大。其中,劉勝的玉衣還入選了首批64件(套)禁止出境展覽文物。不過從玉的質量及工藝水平來看,徐州獅子山漢墓出土的金縷玉衣是目前國內出土的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製作工藝最精的玉衣。

徐州獅子山漢墓的金縷玉衣在出土時已經沒有了金絲,被盜墓賊抽走了,只剩下散落的玉片。經過近2年的修復才復原了。這套玉衣共用玉片4248片,復原時使用的金絲達到1576克。或許有些人會納悶,盜墓賊為什麼單單抽走了金絲而沒將尚好的玉片也一同帶走?

其實,獅子山漢墓雖然被盜墓賊關顧了,但是墓內留存了很多精美的玉器。盜墓賊之所以沒有連玉器一同盜走,原因很簡單,漢代玉器有很明顯的等級劃分,一些玉質好的玉器一般人是很難擁有的,拿去倒賣這不等於直接告訴別人自己盜了墓嘛。

除了金縷玉衣、銀縷玉衣、銅縷玉衣外,還有「山寨版的金縷衣」,即鎏金的銅縷玉衣,以及少量的「絲縷玉衣」。絲縷玉衣用絲線穿綴玉片,雖然絲線易腐,但復原後的還是很美的。

漢代玉衣給人帶來的視覺震撼誰看誰知道,不過,黃腸題湊有過之而無不及。

黃腸題湊是怎樣逆天的存在?


「黃腸題湊」是一種墓葬形制,以黃柏木層層堆疊形成一種超級豪華的棺房。「黃腸」指的就是珍貴的黃心柏木,而「題湊」形容的是柏木堆疊的狀態。以出土比較完整的北京大葆台一號墓來說,使用黃柏木總量達到15880根,數量是一件金縷玉衣的4倍。像金縷玉衣的玉片一樣,每一根黃柏木也都是經過細細打磨,精確計算的。

製作一件金縷玉衣大概需要一名工匠花費近十年的時間,其製作成本相當於100戶中等收入人家的財產總和。比金縷玉衣更複雜,耗料更多的黃腸題湊的製作成本就更高了。有時甚至是帝王家也是用不起的。在中山簡王劉焉死後,漢和帝與竇太后為他修陵墓時就差點沒湊齊一副黃腸題湊:

「發常山、鉅鹿、涿郡柏黃腸雜木,三郡不能備,復調余州郡,工徒及送致者數千人,凡徵發搖動六州十八郡。」

原則上黃腸題湊只能是皇帝享用,其它人不得私自使用,除非有皇帝的恩賜。否則就是僭越,說你想謀反,因此滅族也是可能的。

但無論是玉衣還是黃腸題湊,在東漢以後就基本絕跡了。原因大家應該都想到了——用不起啊,太勞民傷財了!並且,由於東漢末年盛行盜墓,甚至於官方都發動「摸金校尉」盜墓,統治者也不敢使用這麼奢華的陪葬品了,太容易被盜了。此外,黃腸題湊雖然能一定程度上的阻擋盜墓賊,不過,肯定不如磚石墓更防盜,所以漸漸的被磚石墓取代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Jght5nABCf-tnvKzUII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