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4年正月蒙古與南宋合力滅金,之後宋理宗主政令宋將趙葵、趙范趁勢收復洛陽、汴京及應天三府,才剛光復汴洛又遭蒙軍奪回,史稱端平入洛。然而將領無能準備不足,南宋大軍慘遭失敗,蒙古窩闊台汗以「背盟」為藉口,1235年派發大軍決議攻宋。一時間精兵糧秣被不斷地聚集在蒙宋邊境。一場血雨腥風眼看即將到來。
山雨欲來風滿樓
蒙古的兇殘
在蒙古自成吉思汗鐵木真崛起之後,就往不斷地向四周征戰,從1206年蒙古建立開始,蒙古帝國就不斷的對外征戰,發動了一次又一次的屠殺。到公元1235年時,在成吉思汗與其繼任者已經先後攻伐屠滅了無數國家,南征攻滅了西夏、金朝並且攻下高麗使其屈服。
而蒙古往西邊的開疆拓土更是極為誇張,1年滅西遼、2年滅花剌子模、2年滅西遼,僅僅第一次西征就將讓整個中東一切勢力黯然失色。而尤其是對花剌子模等位於今天西亞地區國家的屠戮之深幾乎讓這些地區人煙稀少到幾百年都難以恢復元氣。
成列而不戰,俟退而乘之。退敗而不恥,散而復聚,原本史書中用來形容契丹騎兵的戰術,用來形容蒙古騎兵的可怕反而是更加貼切了。面對戰術素養極高高,弓馬嫻熟、進攻極為兇猛的蒙古軍隊。南宋的江山一度岌岌可危。
戰爭的關鍵
而蒙古宋朝之間戰爭的關鍵所在就在於三大防區,江淮防線、川蜀防線以及居於兩者之間的荊襄防線,其中荊襄防線就是防禦的重心所在,也是我們本文主人公——孟珙的主要指揮的核心地區。而孟珙正是其中荊襄防線的收復者,以及南宋三分之二戰線的總負責人。正是他與將江淮防線的守城名將——杜杲一起成為了蒙古無功而返的關鍵所在。
拚死抵抗
兵力籌備
蒙古進攻南宋的大軍主要分為東西兩路,西路軍目標直指川蜀,而東路軍兵力更多目標則是荊襄、江淮兩地。
而為了讓調集更多的軍隊,蒙古的兩路大軍的首領分別是當時的蒙古大汗窩闊台的第二子孛兒只斤·闊端與第三子孛兒只斤·闊出。
這兩人擁有充分的力量來從已經被蒙古統治的中國北方、吐蕃、中東阿拉伯、其他諸如女真之類其他游牧民族出調集出充足的人力物力來進攻南宋。由戰爭發家的蒙古帝國雖然組織機構簡單但是卻又極度高效。
川蜀失守
1235年初,蒙古西路軍第一次嘗試進攻川蜀,而此次進攻下蒙軍的企圖差一點實現,幸好有曹友聞這樣的頂級將領能每在戰爭的關鍵時刻及時包抄蒙軍後路,支援友軍,利用好川蜀的地形優勢阻截蒙軍。最後蒙古軍隊最後被宋軍卡死在入蜀口,慘敗而歸。
但第二年的蒙古軍隊的進攻變的更加有力,而即便有曹友聞這樣的最強隊友,奈何川蜀宋軍的總負責人——趙彥吶一而再地臨陣退縮,多次胡亂指揮並且對友軍見死不救。導致川蜀慘遭失守。隨後蒙軍在川蜀大開殺戒,從漢中到整個巴蜀盆地各地州縣被蒙古屠戮一空。
荊襄失守
而東路軍此次進攻荊襄極為順利,由於宋朝的體制,孟珙當時被限制在了中央無法前線總領軍隊,而荊襄一帶宋軍表現實在不佳,蒙軍並沒有費太大力氣就攻下了荊州襄陽等地(荊襄主是當今的湖北省為中心一片範圍)。
荊襄地區正是南宋與蒙古邊境的中心部位,而且自古以來就是戰略要地,放在三國裡面,就是魏蜀吳三國必爭之地,哪怕撕破臉皮也要擁有這塊進可攻退可守的要地。可惜在戰爭前期就被蒙古奪取,在加上川蜀的惜敗,南宋的三處戰線兩處失守,情況著實不妙。
不過蒙古控制下的荊襄地區的遭到當地人民的強烈抵抗,蒙古的後勤運輸屢次被當地民眾阻攔,當地民眾與蒙古完全對立,給後面宋軍反攻獲得了許多的幫助,而之後孟珙獲得領兵機會,出兵收復京襄的時候就充分利用了這一點。
江淮鐵壁
而此刻江淮防線上各路將領的表現之佳實在讓人為人讚嘆不已,此時的南宋與蒙古以淮河為界限劃分兩國(大致是現在江蘇、安徽兩省被淮河分界處就是雙方的戰場),自古以來守長江必守淮河,然而蒙古眼看就要成功,而此刻他們碰上了自古以來江淮一帶最強的守將——杜杲。
杜杲此時已經年過六旬,蒙古此時攻滅中東地帶之後,已經掌握了回回炮、鐵火炮之類的蒙軍終於遇到了火力與其不分上下的宋軍,蒙軍與宋軍雙方現在安豐展開激戰,箭矢炮火沖天。幾番下來,連安豐的城牆都受損不輕,但蒙古幾次的強攻,都被杜杲派出將領打退。幾十萬蒙古軍隊被死死阻擋在江淮防線之外,一籌莫展。
而杜杲更不是只能守城之輩,安豐守城戰鬥,他趁著蒙軍疲乏之際毫不猶豫的與余玠一道反擊蒙軍,蒙軍此戰大敗,損失極為慘重。
而等到蒙古攻打安豐不成,第二次動員軍隊更是派遣了號稱80萬的軍隊進攻廬州(今合肥)。依舊被杜杲大敗。此戰蒙古又一次被杜杲乘機出城反擊,大損元氣。
主動反擊
江淮防線的強烈成果讓蒙古征伐世界的步伐被硬生生擋了下來,而更有人能讓他們把到嘴的土地再吐出來。
1238年,孟珙終於得到機會可以北上收復京襄一帶,孟珙得到發兵指令後,首先對當下局勢進行全面分析,認為要想收復襄陽、樊城等荊襄防禦核心必須要先攻克郢州(今湖北鍾祥)控制好運輸糧道,再奪下荊門(今湖北荊門),從荊門出奇不意,直插蒙軍要害。
孟珙其曾祖、祖父都曾為岳飛部將,算是一個武將世家出身,他此時對部將的管理方式也當年岳家軍倒是極為類同,每次出戰前,都是各位將領主動交流意見提出看法,因此他的部下往往協同步調一致,內部極為團結。
很快,不到2個月,1238年12月孟珙已經收復襄陽,而之後襄陽就成為了蒙古幾十年內都無法攻破的存在。
他的驚人戰績讓蒙古膽寒,蒙古認為此次進攻已經失敗,孟珙繼續北上,收復了淮河以北大片土地。
未雨綢繆
雖然蒙古已經主動撤退,但是對於孟珙而言,南宋將領制度還是過於束手束腳,孟珙直到戰爭極為焦灼之際才得到出兵的機會。
而荊襄不說,川蜀的失敗完全是由於高層官員指揮無能,並且眼睜睜看著屢次力挽狂瀾的猛將曹友聞與蒙軍鏖戰而不救。最後川蜀的陷落實在是宋軍將制所致。
孟珙非常清楚這點,他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他明白此刻他更需要為南宋積累力量,做好北伐準備,如果不成也有將南宋的戰線防禦做到位。他深深明白蒙古能屢次調集大軍進攻南宋主要在於蒙古擁有坐擁北方漢地,利用萬戶籠絡北方漢人,可以說整個宋蒙戰場就是北方漢人與南方漢人相互廝殺。孟珙在這點上,用軍別具一格,大規模任用降軍,與南宋朝廷當時防範北人的行為決然不同,如果把戰爭的眼光放到長達60年的蒙古三次伐宋來看,很多南宋失敗的關鍵戰績都是北方漢軍主動打出來的,而北方漢人不是沒有想要降宋之人,奈何南宋排擠北人的行為讓人寒心。
辛棄疾出身於北方反金義軍,其主動勸說義軍首領歸宋不說,後面更是率50騎奔赴義軍叛徒張安國大營,活捉並押送其到建康斬首,如此大功卻由於他「北方逃人」的身份不為南宋高層信任。
最後南宋的滅亡——忽必烈的第三次伐宋戰略部署,是在南宋陣營裡面屢立戰功不得晉升的「北人」劉整,其最終歸入元朝陣營後主動提出的滅宋戰略更是忽必烈滅宋的關鍵所在。
而滅宋的最後一戰,崖山海戰的主力張弘范也是世代北地漢軍,而恰恰抵抗張弘范大將的就是從不願受蒙古驅使從北地逃亡南宋的北方漢人——張世傑,也是張弘范的表弟。真是何其可笑,南宋的興亡存滅最後寄在兩個過去多被排擠的「北地逃人」身上。
南宋若是早早能快速團結北方軍民,給予他們足夠信任與支持,也不會淪落這般下場。畢竟金朝藉助北地漢軍的力量都一度有類似三峰山之戰,差點全殲拖雷大軍,依靠潼關防線重創蒙古這般逆天大翻盤。
孟珙在襄陽的大規模布防,將襄陽城打造成如鐵桶一般,並且招河南歸降之人創立忠衛軍,襄州、郢州歸降之人創先鋒軍,招淮河流域百姓創立寧武軍,招回鶻壯士創立飛鶻軍,招漢襄潰敗士卒創忠義、虎翼等軍。可謂是把一切能團結起來的力量給團結起來了。
之後,其部下余玠在其幫助下,在宋廷重建川蜀之際,更是將川蜀的地形優勢充分利用好,構建出的縱深防禦體系之嚴密簡直令人嘆為觀止。尤其是釣魚城的布防更是讓蒙古第二次攻宋,不僅無功而返更是直接戰死一名帝國大汗,釣魚城也被西方人稱為「上帝之鞭折斷之處」。此戰一舉導致蒙古帝國一分為四,蒙古各路大軍因為爭奪汗位不得已退兵而返。
雖然孟珙在蒙古第二次攻宋之前,便已經過世,年僅51歲。可是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河南民心終於朝向大宋,當時元朝河南行省范用吉更是願投降孟珙,孟珙上報朝廷卻被南宋高層駁回。實在讓人遺憾。
三十年收拾中原人心,今志不克伸矣。
——蒙珙
由孟珙打造的荊襄防線從此成為了南宋的命根所在,只要荊襄不失,南宋在極度困難之際依舊能夠勉強阻擋蒙古的兵峰,孟珙算是給南宋變相續命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