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波們的商業之路定然值得學習和借鑑,但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知識付費真的緩解到你的焦慮了嗎?
文/ 馬 冬
網際網路江湖裡,流傳過這樣一句話:惹誰都不要惹羅永浩,因為在網際網路吵架史上,他可從來沒輸過。他甚至是一個踩到狗屎能讓狗屎都後悔的人。
幾乎所有人都對羅永浩避之而不及的時候,吳曉波站了出來。今年4月份吳曉波在一個推廣自己著作《大敗局》的論壇上提到了老羅做手機,當時吳的原話是「夢太大」和「入錯行」。
可能吳曉波忘記了,自己除了有財經作家的身份以外,也是個商人,商人之間的關係都是很微妙的。當吳曉波15億的大買賣上市無望的時候,老冤家羅永浩來了,帶著「羅永浩評吳曉波上市夢碎」熱搜話題主持人的身份來了。
「夢太大,入錯行」,姑蘇慕容永浩以彼之道還施彼身,把一場罵戰罵得轟轟烈烈,讓吳曉波有招架之力,無還手之功。
撇開兩人的對戰,誰才是真正入錯了行?
大夢一場,夢醒何處?
網際網路時代,名聲就約等於財富,只要你能成為kol,錢就會滾滾而來。
在財經圈裡,吳曉波三個字,在某些時候就意味著權威和財富。有人形容他是「新媒體首富」,甩當年紅極一時的咪蒙好幾條街。
但和咪蒙不同的是,吳曉波從來不販賣焦慮,或者說他販賣的是企業家和公司的痛點。當了14年財經記者,吳曉波對於商業有著獨特的嗅覺和觀點,商業自媒體大號「吳曉波頻道」的成功就是最好的證明。
今年3月,吳曉波做了一個重要的決定,把「吳曉波頻道」賣了。當時全通教育宣布擬15億收購杭州巴九靈96%股權,這意味著,曾經戲言「A股瘋了」的吳曉波將進擊A股,身家也水漲船高。
不過,半年之後這起交易黃了。9月27日晚,全通教育官宣:終止籌劃重大資產重組事項。
杭州巴九靈則回應媒體稱,資本市場上依然會繼續前進,繼續併購或獨立IPO都是選項,具體需視情況而定。
儘管被稱為「最賺錢的財經作家」,吳曉波的A股之路卻略顯曲折……
3月底,在全通教育宣布方案後不久,深交所下發問詢函,重點關注杭州巴九靈對吳曉波個人影響力的依賴度,交易的實質是否為吳曉波個人IP證券化,是否存在炒作股價的情形,是否為「忽悠式」重組等。
隨後,全通教育對深交所一次問詢函作出回復,內容長達96頁。在強調收購併非吳曉波個人IP證券化之後,緊接著深交所再次對全通教育下發問詢函,針對其各板塊業務收入確認、持續盈利能力再度問詢,全通教育二次回復,內容長達42頁。
根據問詢函的回覆內容,杭州巴九靈由吳曉波成立於2014年,註冊資本為7500萬元,旗下微信公號包括「吳曉波頻道」、「德科地產頻道」、「企投家併購」、「大頭企投會」等。
2015年3月,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註冊成立,經過3年多時間,截至2018年末,粉絲量達到350萬人。不過,2017-2018年,微信公眾號「吳曉波頻道」曾花費41萬元買粉42萬。
從業績來看,2016至2018年杭州巴九靈實現營業收入分別為1.3億元、1.87億元和2.31億元,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4092萬元、5008.83萬元和7537.03萬元。
在重組方案中,杭州巴九靈給出了2019-2021年實現的扣非凈利潤累計不低於3.6億元的承諾。
早在2017年,杭州巴九靈全資子公司上海巴九靈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曾完成A輪融資,摯信資本領投,浙商創投、頭頭是道、普華資本跟投,融資額為1.6億元,投後估值達20億元。
9月23日晚,全通教育披露進展公告稱,「交易各方對重組方案所涉交易定價、業績承諾與補償安排等要素持續開展進一步的洽談,截至目前對前述核心條款等尚未達成最終共識」,暗示上述重組面臨變數。
9月27日,全通教育正式宣布終止重組,給出的理由是:受宏觀經濟環境、上市公司及標的資產經營情況、重組政策變化以及股票二級市場價格波動等因素影響,交易雙方未能就本次重組方案所涉交易定價、業績承諾與補償安排等要素達成最終共識。
如此而言,吳曉波的上市夢怕是真的要擱置了……
文人吳曉波
「吳曉波頻道」就像是吳曉波親手養大的孩子。孩子的成長路上都有父母的期望,而這個孩子承載了吳曉波最初的夢想,還有野心。上市就是吳曉波最大的野心,之一。
這些年,吳曉波的身份還在不斷更新。從新華社記者,到財經作家,再到「藍獅子」的企業經營者;從傳統媒體轉身,邁入新媒體,做微信公眾號、做APP的「吳老闆」,還作為投資人成立獅享家基金。
吳曉波在媒體界、商界均展示出過人的才能,身價過10億,是當之無愧的隱形新媒體首富。
「成功的人生,一開始是觀眾,接著是演員,最後是後台老板。失敗的人生,反其道而行之。」上市夢碎之後,吳曉波這些年的經歷,很好地詮釋了李敖的這句話。
30歲之前的吳曉波是一名商業財經作者,以一個文人的身份,在記者這片土地上深耕。1998年,吳曉波正好30歲,按照人生規劃,他如約開始寫書生涯。隨著《大敗局》《激盪三十年》等暢銷書籍的出版,吳曉波開始被譽為中國最出色的財經作家。
但不為人所知的是,30歲的浙江人吳曉波租下一個小島,一次性花了50萬元。後來,島嶼的出租價格開始暴漲,不少島嶼的估價已在數千萬元。
這僅僅是吳曉波在土地上的投資之一,也是一個開始。吳曉波財富來源的另一部分,還來自於他長期進行的樓市投資。
從1998年國家推行「房改」開始,他以每年一套的速度買房。這時候的吳曉波已經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商人。
除此以外,吳曉波還通過頭頭是道基金進行投資。目前頭頭是道投資基金合計投資項目超過90個。
而吳曉波頻道的運營主體為巴九靈全資子公司上海巴九靈,除吳曉波頻道外,旗下的自媒體公眾號矩陣還包括:馮侖風馬牛、秦朔朋友圈、文茜大姐大、十點讀書、酒業家、德科地產等等,擁有超過千萬用戶。
可見,吳曉波每個重大的選擇,追溯既往,都是有跡可循的。現在再回頭看吳曉波對自己的人生規劃,他雖然有四十歲退休的計劃,但如今已經五十歲了依然在賺錢的路上狂奔著,並沒有停下腳步。
說回到關於這次重組交易。為什麼吳曉波選擇的的對象,是全通教育這家存在爭議的公司呢?
一方面,全通教育主業也是教育信息化,和知識付費協同性很高;另一方面,目前知識付費熱度大減,變現難,這次事件,是否又是兩家聯合起來的炒作?
這兩家公司表面看並沒什麼關係,只能從上海的一家公司勉強搭上線。正當眾人不解時,在全通教育的董事裡找到了一個熟悉的名字——樊登,也就是《樊登讀書會》的掌門人,而那家上海的公司正是樊登讀書會的運營方。
有樊登這層「知識付費」的關係,吳曉波和全通的聯手就能說得通了。
樊登,這個在央視《實話實說》接了崔永元班的主持人,號稱一個月用7000塊內容成本,以及30名員工,做到了400萬付費會員和過億的營收。不可否認樊登的成績,在知識付費領域確實是一匹黑馬。
雖說吳曉波的上市夢碎了,但也給我們帶來了思考。
想上市,要「去吳曉波」化?
當「吳曉波上市」這樣一個引人注目的媒體人和資本聯繫在一起時,「吳曉波賣身」、「套現上岸」的說法不絕於耳。
實際上,吳曉波並沒有做錯什麼。換做是任何一個人,能把公司做到這個份上,有上市的夢想也是情理之中。
對於吳曉波頻道和他背後的企業,最值錢的顯然依舊是「吳曉波」。可上市夢破碎的其中一點原因,可能就是公司太「吳曉波」了。真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公司產品去個人化,這是商業模式的升級與進化,實則為未來的發展埋下一顆更大的種子。一個企業若繼續發展壯大,必須減少對單獨某個人的依賴。
隨著巴九靈公司運營的擴大和影響力的增加,出於對公司風險的考慮,也需要降低吳曉波個人的分量。
這些年創業的媒體人不在少數,更是引領了內容付費行業的發展。吳曉波的同行,有樊登與樊登讀書會、羅振宇與得到等人,很早就有人開闢了媒體人下海的道路。
但媒體創業者都面臨一個難題:如何去個人化,成就團隊?
羅振宇是前行者。他曾成功地在60秒《羅輯思維》節目中打造了個人的魅力體,憑一條「七寸不爛之舌」成就了估值超10億的公司。
而到了2016年3月8日,羅振宇宣布《羅輯思維》All in知識付費,這意味著「去羅振宇」化得到了執行。「得到」這種平台化的探索,此後打造了一批像李翔、薛兆豐、劉潤為代表的個人IP。
羅振宇則成為平台化背後的「男人」。
如今,巴九靈若要發展壯大,不應是吳曉波個人的公司,他應該是公司里的一個員工。吳曉波也註定要做背後的男人。
放大到整個商業世界中,企業、公司去個人化甚至去創始人化都是個值得探究的話題。
中國民營企業普遍對企業創始人高度依賴,比如,有人說99%以上的中國創業老闆都是失敗的,因為他們在自己的企業王國里,基本上還處於「沒了我地球就不轉」的階段。換言之,「中國式老闆」思維濃厚:對下屬不放權、不放手、不放心。
前些日子馬雲退休,全國都在討論。功成名就時隱退江湖,阿里不僅僅是馬雲的阿里,也是阿里人的阿里,就像他在退休致辭時所說:
「為了這一天,我認真準備了10年。今天不是馬雲的退休,而是一個制度傳承的開始。今天不是一個人的選擇,而是一個制度的成功。現代企業一定是制度化的,制度是個不講權謀的鐵腕硬漢。」
從一定意義上說,為阿里制定了一整套制度,並培養了企業員工的規則意識和相應的企業文化,這是馬雲對阿里巴巴的最大貢獻之一。
當然,企業從小到大的發展,具有階段性,往往經歷依賴創始人個人到平台化、規劃化的不同時期。過度依賴創始人必然會增加企業的風險,甚至造成致命打擊,例如樂視賈躍亭、金立劉立榮等等。可謂成也創始人,敗也創始人。
而「吳曉波頻道」上市前後所經歷的,也似乎說明了這個問題,不過吳曉波不老,「吳曉波頻道」也尚且年輕,去個人化還為時不晚。
文人、商人、說書人的知識付費江湖
自從16年知識自媒體經濟開始變現以來,以吳曉波、羅振宇、樊登、咪蒙、PAPI醬為代表的知識網紅開始陸續登場。
吳曉波上市之路雖然坎坷,但是目前,羅振宇、吳曉波、樊登仍是知識付費領域的三巨頭。不少人認為,這三位目前在業內處於三分天下,持各據一方的態勢。
幾年風雨,吳曉波的「吳曉波頻道」,羅振宇的」得到」,樊登的「樊登讀書會」開始占領各自的地盤,他們成為各自細分領域的KOL。
吳曉波因為《激盪三十年》和《大敗局》這兩本書的走紅,在財經作家中風光無限。羅振宇和樊登則都出自央視這一傳媒領域的黃埔軍校。
樊登讀書會的最新估值在40-50億人民幣,吳曉波頻道估值為20-30億人民幣。如果,他們聯手對標有百億估值的羅振宇的話,知識付費領域將會掀起一場混戰。
雖然這三家都是靠賣知識來獲取收益,看上去大同小異,但是實際上三家的贏利模式卻有很大差別。
在個人IP不斷增值之後,羅振宇選擇了一個比自己還果決,執行力更強的脫不花作為合伙人。
從此之後,「邏輯思維」在強化了羅振宇的控股權之後,在得到APP平台反而開始不斷弱化自己的個人IP。經過賣書受挫後,《李翔商業內參》為得到打開了另外一扇引流的大門。李笑來《通往財務的自由之路》,萬維鋼的《精英日課》,薛兆豐的《經濟學通史》,武志紅的《心理學課》先後成為得到上大賣的爆款,這些爆款課銷售額大約在4000-6000萬之間,2016年得到APP的收入已經過億,2017年預期收入在2億以上。
而確定ALL IN 自媒體之後,吳曉波開始了一路狂奔,經過兩年的追趕,180元/年的《每天聽見吳曉波》欄目付費用戶已經飆升至50萬,光這一項的收入目前就已經過億。
此外,目前一些各行業頭部公眾號「十點讀書」、「一條」、「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德科地產」都成為了吳曉波頻道的自媒體矩陣。
另外吳曉波還有一大收益來源則源於他的企投會,線下的企投會親自操刀,收費也從最初的49800元飆升到89800元,仍然奇貨可居。
廣告收入也是吳曉波頻道一開始利潤的大頭,只是在買課和投資收入占比上升之後,廣告收入不再是吳曉波頻道主要的收入來源。
相比而言,吳曉波並無意增加成本打造一個線上或者線下的平台,較之羅振宇的得到,吳曉波頻道的收入顯然更加多元化,他成功的把自己變成了十年前的郎咸平。
而和得到APP以及吳曉波頻道相比,樊登讀書會則走了一條幾乎相反的路徑。
在接受了聯通創投和喜馬拉雅兩次天使輪和A輪注資之後,樊登讀書會的發展速度也不遑多讓。
網際網路模式一般是先免費引流後再變現,樊登卻偏偏反其道而行之,從誕生的一開始就以傳統紙媒時代的打法來做,一年365元,50本書的精讀,變現收入模式簡單而直接。通過從線上到線下的不斷推廣,樊登讀書會在2016年這一自媒體變現元年就實現過億收入。
但在經過2016-2018年3年的爆發之後,今年開始,知識自媒體的收入也開始陷入瓶頸。為知識付費的人們漸漸有了思考,知識付費,是把費付給了吳曉波,羅振宇,樊登,還是知識?
有人說,當年陳安之的成功學火透中國的時候,粉絲無數,至高無上。當年李陽英語紅遍半邊天的時候,買單者洶湧不止,同步瘋狂。當年于丹、易中天、李燕俠、郎咸平等等,都曾有過這樣的粉絲大爆發,你可以認為瘋狂,也可以認為有益。但是至少這些人給社會開了一道天眼,原來這個時代還是有這麼多被坊間傳為「無知」的受眾。
這與你有沒有大學文憑沒關係,與你有沒有錢也沒關係。你認同你跟隨你瘋狂,其實只是因為你自己的心中,有一個貧瘠的學識與經歷的沙漠。
吳曉波們的商業之路定然值得學習和借鑑,但是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知識付費真的緩解到你的焦慮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