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帶動醫療變革,雲端看病迎來爆發

2020-02-18     商界雜誌

在醫療資源緊張、出行不便、醫院成為「禁區」之時,「雲」看病的力量被空前放大,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作用愈發凸顯。


文/ 梁 坤

有溫度的防線

有句話叫不進醫院,不知人間疾苦,但如今,在線上問診區也能看遍世間百態。

在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開設的在線問診平台,有位用戶稱其母親1月16日做了肺結節手術後出院,計劃1月28日拆線複查,但在疫情的影響下,一直未能成行。直到2月7日,他才小心翼翼地在問診區請教專業人士,拆線晚了會不會有影響,戴口罩去醫院又是否安全,會不會交叉感染......

這是武漢在線問診平台中眾多焦慮病患當中的一員。依託長江網·武漢城市留言板系統,武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開通「在線問診」官方平台,緊急邀請了各地醫生志願者加入。

開通以來,已有106城的309名醫生在線服務,1.3萬名群眾在線留言問診,極大緩解了醫院現場就診的壓力。

這場伴隨新年突如其來的疫情,就像超低溫速凍技術,將流動的液態社會迅速固化,讓平日裡再平常不過的活動通通成為奢望。

戰時狀態下,醫生成為社會的鎧甲。穿著防護服的重症醫學醫生奮戰在ICU病房,盡力為危重病人爭取時間;更多醫生則轉戰線上,為其他非緊急病患答疑解惑。

在醫療資源緊張、出行不便、醫院成為「禁區」之時,「雲」看病的力量被空前放大,網際網路的基礎設施作用愈發凸顯。

「有時治癒,常常幫助,總是安慰」,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正是這一時期在線問診領域的真實寫照。

傳染性極高的病毒,讓國人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如今,不少地方衛健委和公立醫療機構都開通了「抗冠」專區,關於發燒、咳嗽等症狀占了問診的絕大多數。從該不該開窗通風到結核藥已經吃完又無法領藥的問題,平台上的醫生都一一釋疑。

在一條標題為「擔心是新型肺炎病毒」的求助信息中,患者形容自己胸悶伴隨少量咳嗽,醫生耐心地告訴他,胸悶為情緒緊張導致的身體應激反應,好好休息,不要過分擔心;當懷孕7周的准媽媽諮詢產檢問題時,醫生則讓其適當降低產檢頻率,平穩渡過特殊時期。

與此同時,不少網際網路平台也迅速反映,強化在線問診服務,為用戶開展義診。公開疫情信息、提供防護建議、在線闢謠,這些帶著溫度的平台,築成了另一道抗擊疫情的堅實防線。

從2010開始,我國就已經開始了商業化網際網路在線問診平台的探索,並在近3年站上風口。企查查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新成立的網際網路醫療相關企業有千餘家。

產業的激活與監管層的「釋壓」息息相關。2018年4月發布的《國務院辦公廳關於促進「網際網路+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提出,鼓勵醫療機構應用網際網路等技術,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允許依託醫療機構發展網際網路醫院。2018年9月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發布《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網際網路醫院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三份文件讓網際網路診療走出灰色地帶,有法可依,走上發展的坦途。

10年來強調「加油」和「剎車」並舉的行業在疫情的影響下開始狂飆突進。

路徑重塑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公立醫院和網際網路企業齊頭並進,不僅為「戰疫」作著貢獻,也在產業內部加速了分化的競爭。

公立醫院憑藉自身醫療資源和政策優勢,上線在線診療;網際網路平台也使出渾身解數搶抓發展機遇,變相「燒錢」。以微醫平台為例,不僅對問診患者全免費,還對在線提供問診的醫生進行每單5-10元的補貼。他們把這場意外演化為了用戶和優質醫生的爭奪戰。

這次疫情,為行業造成了深刻的改變。

首先,疫情解開了網際網路醫院的流量困局。大健康的風口之下,網際網路醫院早已成為巨頭環伺的賽道。從阿里騰訊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到平安等保險公司,再到地產商恆大等企業,早就把這個領域攪成了一片紅海。丁香醫生早已爆紅,微醫也已躋身獨角獸行列,估值達55億美元,平安好醫生也於2018年登陸港交所,創下當時港股最大IPO。

然而,一片繁榮景象之下,網際網路醫院仍在苦苦探索可持續的盈利模式。

近年來,春雨醫生輕問診業務每年保持3倍的增長,轉化率達到80%,但在整個網際網路流量紅利消失的背景下,春雨醫生CEO張琨認為很難再有突破。這是整個行業面對的困局:增長已現天花板,網際網路醫院從牌照之爭轉向用戶存量之爭。

但意外到來的冠狀病毒,強行把用戶趕到了線上,給增長乏力的行業注入活水,為網際網路醫療提供了窗口期。

這不僅在培養用戶習慣,更給用戶植入了一個強暗示:我提供的是有價值的稀缺服務,這種服務值得付費。

醫改的一個著力點就是,讓醫生憑藉診療費取得收入,當線上問診尚未形成「為醫療服務付費」的消費習慣,這就導致以此為生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無法形成良性盈利模式,而走入以藥品和器械供應為主要收入模式的誤區。這次新冠病毒疫情有望讓人們開始重新審視這一關係,讓付費診療成為常態。

此外,疫情也加速了公立醫院的網際網路醫院建設。此前,大多醫院的信息化停留在「數字醫院」「智慧門診」等層面,為醫院的挂號、病歷管理、報告查詢、導診和結算服務,未能達到遠程在線問診的程度。遠程醫療服務也是在醫院和醫院組成的醫聯體之間開展,注重專家會診系統的搭建,並非嚴格意義上的網際網路診療服務。

疫情突襲之下,診療「觸網」,成為各大醫院的「規定動作」。作為網際網路醫療解決方案的提供商,東華軟體在大年二十九臨時接到很多醫院搭建在線問診平台的技術需求。從春節到現在,已經幫助50餘家企業實現在線問診項目建設,其還有不少訂單正在「路上」,公司預計未來一周到兩周內2B端業務能做20家。

轉化和留存考驗

摸索前進了10年的網際網路醫療行業,沒想到以這種方式接受檢閱。短期利好之後,市場被誰收割,如何長遠發展,才是真正值得關心的問題。

政策層面已經掃清了障礙。「三大文件」的出台,給網際網路診療壓實了責任,明確了底線,也打開了空間。各地不斷將網際網路診療納入醫保的政策,更是重大利好。執業醫師在線開具電子處方,藥品直接配送上門,成為一條完全合法的診療路徑。

可以預見,輕症和複診的用戶轉向線上後,從源頭自行完成了患者的篩選,這也會助推分級醫療的實現,助力優質醫療資源下沉,優化醫療資源配置。

這次疫情,也讓我們看到了規模龐大的用戶需求。醫生充分利用自己的碎片化時間,合理獲得收入,病人也可以利用網際網路更經濟、高效地找到自己最需要的醫生。從用戶體驗的角度來說,特殊時期催生的服務,比如武漢開通的留言板式的簡單答疑,未來也會像「火神山」「雷神山」兩家醫院一樣,在完成使命後光榮退役。常態化環境下,用戶體驗更好、更可持續發展的網際網路醫院才能成為主流。

疫情突襲,問診需求暴增。但要清楚的是,急病不是遠程在線醫療的長項,慢病管理才是網際網路醫療真正的方向。

近年保險公司和地產企業也加緊大健康和網際網路診療方向的布局。巨頭們將網際網路診療納入其商業體系之中,形成閉環,在養老、慢病管理、保險銷售等領域探索更豐富的商業模式。

如此來看,在線問診的發展痛點還在於數據的標準化建設和打通。很多在線服務的醫生都感受到了沒有基礎數據的掣肘。如今,全國已經建立起了統一聯網的醫師註冊信息庫,問診數據也能使醫生的診療行為全程留痕可追溯,促使醫生對診療行為負責。「電子病歷」和患者標準化的數據錄入與共享將成為下一個亟待解決的難題。

唯有如此,才能在「首診在社區、大病去醫院、康復回社區」之外,實現部分「複診轉線上」的分診閉環,讓國家的醫療體系運轉得更經濟、高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ZrNWHABjYh_GJGV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