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印度,大家腦海中的形象可能是「髒亂差」、「貧富分化嚴重」、「經濟落後」等不怎麼美好的詞彙。當我看了探討兒童教育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我驚喜的發現,原來印度有這麼多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閃光點。
有這樣的一組數據:
《財富》世界500強公司中,30%的公司由印度人擔任CEO。
在2019年世界經濟論壇上,印度獲選全球第4大最具有吸引力的投資市場。
不僅如此,印度人還在歷年福布斯財富排行榜中穩占多個全球首富席位。
更可觀的是,印度盛產IT人才,據統計,美國矽谷有16%的印度人。
看到這些數據,在感到驚訝的同時,我不禁思考,為什麼印度如此盛產精英?在貧窮落後的背後,是什麼樣的文化催生了怎麼多的領導,印度的學生又是接受什麼樣的教育?
《他鄉的童年》在對印度的一系列採訪中,我看到了印度人的這個特點:課堂上,挑戰老師是上課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師提供討論空間,學生深入思考,從而提高學生的「思辨能力」。
老師提出的問題沒有所謂的標準答案,鼓勵學生們主導自己的學習之旅,自己尋找答案,因為老師覺得,當學生們通過自己的發現找到答案,這一點會永遠留在他們的腦海里。
就像紀錄片中一位老師說的「我提問學生,是為了幫助他們找到答案,我們不僅僅是為了訓練學生,正如一句諺語所說的,大學的目的是把馬帶到水邊,並且讓它覺得口渴。」
在印度人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他們培養孩子的「思考力」,提出問題讓孩子去探索,讓孩子對老師提出反駁,目的就是讓孩子獨立思考。
正是因為他們善於思考,有強大的「思考力」,所以印度人擅長管理不確定的事情,他們不會等有了完美的想法再去做,而是在做的過程中去完善它。
暴風影音的CEO馮鑫說,大多數人為了不思考,寧肯做任何事。
是的,很多人懶于思考,跟在別人後面,隨波逐流,人云亦云,對任何事情不肯做深入的思考,更不能做出獨立的思考。當然,也就不會做出好的判斷和選擇。
那些能夠獨立思考、理性思考的人,才會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才會有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能夠掌控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做出自己的判斷和選擇,成為自己人生的主人。
《思考力》一書中這樣解釋:思考力是透過現象看到問題本質的能力。
這就是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就是思考力,思考力是人生中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經常看到有人轉發這樣的消息:「昨日下午三點十分,一孩子感染**病毒死亡,年僅7歲,參與搶救的醫生已經被隔離,據悉孩子是在**飯店吃了牛肉後嘔吐送醫,中央台已播出,暫時別吃牛肉。收到馬上發給你關心的人,最好群發。」
仔細讀一讀,分明就是個玩笑。在網上,除了「山東版」,這條信息還有「陝西版」「天津版」,除了地區不同,其他的內容一模一樣,可見這是一條徹頭徹尾的謠言。但依然有不少人上當,把這條信息轉發得到處都是。
但凡稍有思考力的人,都會看出這是一則謠言。
與之相反的,是有獨立思考力的人,不會人云亦云。
有段時間,一個福州的8歲小男孩火遍網絡,原因是小學二年級下冊的語文課本有篇文章叫《羿射九日》,前一段剛提出「江河裡的水都被蒸乾了」,後一段又說「他蹚過九十九條大河,來到東海邊」,於是男孩質疑:既然江河裡的水都乾了,羿是怎麼蹚的?
這雖然是神話故事,一般人不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當然即使想到這一層也不會認為是課本錯了,然而男孩的媽媽並沒有人云亦云,為了鼓勵孩子善於思考的精神,多次打電話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反映這個問題,最終得到答覆,明年的教材會改正這個錯誤。
男孩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敢於質疑,男孩的家長同樣支持孩子的行為,助力孩子的探索和思考的精神,不得不為這位男孩和他的家長點贊。
思考力,決定了孩子未來面對問題時的應對能力。
就像《他鄉的童年》中印度老師對於培養孩子思考能力的重視。他們相信,重要的不是孩子回答出每個問題,而是喚起他們的思考意識。
他們給孩子的教育就是,世界上的很多問題都沒有唯一的標準答案,鼓勵孩子從正反兩方面去思考問題。
其實,把這種思考力培養的方式,轉嫁在家庭教育上,也是有很大的裨益。
《他鄉的童年》有個老闆說,我去過很多次中國,中國人很擅長「完成」事情。
我們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大部分是在教孩子「完成」,而不是引導孩子如何思考。
比如,媽媽和孩子一起玩積木,孩子想要把兩塊積木拼插起來,可是孩子用沒有接口的一頭去拼插,顯然插不上,這時媽媽看見了,告訴孩子:「寶貝,應該是用另一面插。」然後孩子很快學會了。媽媽教會了孩子如何去拼插積木,卻沒有教孩子思考如何去拼插積木。
其實,媽媽可以多花一些時間,比如讓孩子觀察一下積木的幾個面有什麼不同,為什麼有的面拼插不上去,這樣至少讓孩子自己去觀察和探索。當孩子通過自己的觀察發現了問題,孩子也會慢慢地學習如何思考。
《好好思考》一書中這樣說:只有讓孩子掌握了學習、提問、思考的方法,才能真正建立起自我探索、終身學習的能力。知識的增加不是成長,思考能力的提升才是成長。
我們都希望孩子的未來能夠有自己的思想,有主見,不盲從,不輕信,那怎麼才能提升孩子的「思考力」呢?我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培養。
1. 引導孩子觀察和提問
有時,孩子會提出很多問題,如果覺得問題可以引導孩子一起討論,不妨「把皮球踢回去」,問問孩子「你覺得是為什麼?」
比如孩子會問:為什么小宇要給冰冰起綽號叫「冰塊」?這時候就是很好的討論機會,如果我們只是簡單粗暴的回答,因為她的名字有個冰字。
這樣的回答,不能激發孩子的思考,甚至孩子不知道,這樣的行為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如果是不好,為什麼冰冰也不生氣,如果是好,那有的人為什麼對綽號那麼反感?
相反,我們可以讓孩子思考,為什么小宇會給冰冰起綽號?當小宇那麼叫的時候冰冰會有什麼感覺?起綽號是好的行為還是不好的行為?甚至於歷史上水滸傳中有哪些綽號讓你印象深刻?等等問題。
通過這樣的方式,我們鼓勵孩子「深入思考」,並且我們和孩子一起來解決這些疑問,鼓勵孩子認識到事情有兩面性,不是所有的綽號都會讓人生氣,比如親切的稱呼「小冰塊」;也不是所有的綽號都會讓人感到親切,比如侮辱人的綽號,形容別人矮小的「小冬瓜」。
生活中,引導孩子觀察和提問,勝過直接告訴孩子所謂的答案。
當然,引導孩子提問的方法有很多,大家可以打開今日頭條APP,在上方搜索「如何引導孩子提問?」,然後看一下搜索出來的內容,參考這些方法也可以引導孩子。
2. 鼓勵孩子獨立解決問題
《銀河補習班》中的爸爸馬皓文有一句話:「永遠不要停止思考,永遠不認輸!」
在爸爸的鼓勵下,馬飛非常善於思考。即使身處洪流,最終也在爸爸的鼓勵下,利用身邊的門板和床單製作了簡單的小船,衝出絕境。
是的,思考力才是最應該被培養和鼓勵的,一個有思考力的孩子,遇事永遠不怕事,總是能在困難中另闢蹊徑尋找到解決方法。
遇到困難,不妨做個安靜的陪伴者,看著孩子怎麼樣在解決困難的過程中「碰壁——思考——嘗試——解決」。這樣的一個思維習慣非常重要,當孩子開始養成這樣的思維習慣時,孩子會逐漸學會獨立思考。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阿爾伯特·艾利斯提出的ABC理論認為,我們對外界問題(A)會做出何種反應(C),本質上不取決於我們遇到的問題(A),而是取決於我們的信念、看法和解釋(B)。
A(Activating events)-B(Beliefs)-C(Consequences)
誘發刺激(A)—信念反應(B)—行動結果(C)
儘管ABC理論最早是用於解釋人產生不同情緒的原因,即我們的情緒不是源自事情本身,而是源自對事情的看法,但這個邏輯用於解決問題也類似:
大多數時候,我們遇到困難,並不是因為這個問題真的無解或很困難,而是我們思考問題的方式和方法有問題。
3.提升孩子的思辨能力
演員黃磊在教育孩子方面,讓很多人稱頌。黃磊的二女兒是個古林精怪的小丫頭,前段時間黃磊貼出微博,和小女兒談論不浪費糧食的事。
「妹妹早餐沒吃完,我和她談不浪費的事情,我告訴她不要浪費,她說她知道,我問她為什麼,她說她不知道,我告訴她因為你現在浪費的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從地裡面種出來的,你現在浪費的東西將來你長大了就吃不到了,她說所以我以後一直都會吃到糖,因為我從不浪費糖。我只好繞開這個角度,繼續跟她說我們不能浪費,因為公主都不浪費,她說可是公主從來都不吃飯呀,我說那是在動畫片裡面沒有拍到,公主其實都吃飯,而且都吃乾淨。她說對,因為公主在動畫片裡面的時候,她們都忙著在演戲,沒有時間吃飯。關於不浪費的話題就到這裡暫時終止了……」
關於一個話題,和孩子不斷地對話,一來一往,讓孩子保持思辨能力。在黃磊說的第一句「你現在浪費的每一顆糧食都是農民伯伯辛辛苦苦從地裡面種出來的,你現在浪費的東西將來你長大了就吃不到了。」妹妹很快就抓住了可以攻擊他的漏洞說:「我不浪費糖,那是不是我以後就一直會吃到糖。」對於一個剛剛6歲,這樣的邏輯思維能力,也著實讓人佩服。
而黃磊就是這樣通過一問一答,讓孩子學會思考。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教會孩子知識,不如教會孩子思考。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孩子擁有「思考力」,遠比學識重要。
樂陪娃,一位普通的媽媽,用心陪娃,和娃一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