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愛哭?「鐘擺效應」:適度宣洩悲傷,利於培養孩子的積極情緒

2019-09-10   樂陪娃

新學期開始,小宇上中班了。

放學後,媽媽來接他,小宇一下子就撲到媽媽的懷裡,大哭起來,像是受了極大的委屈。

媽媽了解原委,原來是幼兒園做手工,沒有做出來。幼兒園老師跟媽媽說,當時小宇看著其它小朋友都做出來了,就委屈得哭了,老師安慰了一陣好了,沒想到放學後見到媽媽又接著哭。

媽媽看到小宇這樣,忍不住呵斥,「別哭了,男子漢遇到點事就哭,像個小姑娘。」小宇想哭又忍住不敢哭的樣子真讓人心疼。

小宇媽媽無奈地跟老師說,這孩子遇到點事就哭,真是讓人頭疼。這樣以後遇到事,怎麼受得了?

01 孩子為什麼這麼愛哭?

兒童教育專家認為,「哭」只是孩子行為的結果,並非原因。

孩子哭,原因主要有三種:

一是身體不舒服,孩子小的時候,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當自己身體不適時會通過哭來告訴大人;

二是情緒不佳,當孩子受了委屈,又無處發泄時,會通過哭來表達自己的情緒,就像小宇一樣。有時在大人看來無關緊要的事情,在孩子看來卻是大事。

三是用哭鬧來達到某種目的,這種哭鬧是孩子「要挾」父母的一種手段,我們不必太在意。

對於這三種情況,我們尤其要注意第二種,孩子將哭作為情緒的表達,因為孩子在情緒不佳的情況下哭泣,如果我們處理不恰當,強迫孩子忍住哭泣,孩子會將悲傷藏在心底,無法釋放,這樣心情會更糟糕。

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哭泣並非全無益處。當孩子心中充滿悲傷、痛苦時,讓孩子通過大哭、流淚的方式,將悲痛的情緒發泄出來,反而對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一件好事。

相反,如果父母不允許孩子哭,會讓孩子越來越膽怯、越來越不敢做自己,在家都不敢跟父母表露真實的自己,那麼在外面就更加畏縮、膽小。

因此,當孩子負面情緒泛濫,想要大哭一場的時候,我們若是能利用「鐘擺效應」,引導孩子調控情緒,以耐心和愛心安撫哭鬧的孩子,並幫助和引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時間長了,孩子自然學會了如何調控情緒,從悲傷走向陽光。

02 什麼是「鐘擺效應」?

《兒童情緒心理學》 中對人的情緒做了解釋任何人的情緒讀都分為兩種,正面情緒和負面情緒,正面情緒是讓人身心良好的情緒,比如興奮、開心、自信等;負面情緒是人們想要逃避的情緒,比如痛苦、悲傷、恐懼、焦慮等。這兩種情緒的交替出現,構成了人情緒的鐘擺效應。

如果一個人對正面情緒反應強烈,那麼對負面情緒也會有比較強烈的反應;同樣,如果對負面情緒反應不強烈,那麼對正面情緒的感受程度也會降低。

鐘擺效應告訴我們,二者的情緒總要保持平衡,如果孩子的悲傷、痛苦等負面情緒不能盡情釋放,那麼孩子感受幸福、快樂的能力也會降低。因此,讓孩子能「悲」能「喜」,這對孩子的成長有很大作用。

03 如何引導孩子化解負面情緒

1. 避免使用批評、指責的方式對付孩子的負面情緒

在開頭所述中,小宇的媽媽犯了家長們最常犯的一個錯誤,她的批評和指責成了與孩子交流的阻礙,他的方法不但沒讓孩子解開心結,停止哭泣,卻產生了適得其反的效果。小宇更傷心,想要哭泣卻別媽媽阻止,他會認為媽媽不理解自己的感受,不會對媽媽敞開心扉,以後遇到同樣的事也許會躲開媽媽。

如小宇果媽媽盡力不去批評他,不漠視他的感受,花時間來聆聽小宇的感受,讓孩子明白,媽媽理解他的感受。試著把他從自己的情緒中轉移出來,他就會允許我們進入他的世界,會告訴媽媽自己的感受,與媽媽分享觀點。孩子也會開始信任媽媽,就會和媽媽站在統一戰線,共同解決問題。

2. 用「情緒管理五步法」幫助孩子刻意練習

《培養高情商的孩子》一書中,裡面有「情緒管理五步法」,我們將自己置於孩子的立場,並隨之做出回應。

1) 覺察到孩子的情緒

首先要對自己的情緒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當自己感覺很生氣時,不妨做個深呼吸,等彼此平靜時再重啟談話。

就像開頭提到的,小宇放學後哭泣,避免這樣說「就知道哭,哭能解決問題嗎?」「男子漢,哭什麼呀,就跟小姑娘一樣。」這樣只會讓孩子把你推開。

媽媽首先要讓自己平靜,然後抱抱孩子,媽媽對孩子的情緒有所感知,才能讓孩子卸掉防備。

2) 把握機會

把情緒化的瞬間當作增進親密感、對孩子進行指導的好機會。

孩子生氣的時候,是最需要父母的時候,在這個時候給孩子安慰,認同孩子的情緒,幫助孩子處理情緒,練習解決問題的能力。

很多父母都盡力避免面對孩子的消極情緒,以為它會自然消失,但事實上,根本不是那回事。與之相反,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感受、感到自己被人理解時,消極情緒才會逐漸消失。

最好幫助孩子把這種「委屈」的情緒說出來,而不要等下次再做手工時讓這種情緒升溫。

也就是說,當孩子受了一點小委屈時,如果我們能表現出關心,讓孩子知道,你是他的盟友,將和他一起解決問題。這樣,當危機發生的時候,你們已經做好了並肩應對的準備。

3) 傾聽與認可

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傾聽孩子的心聲,認可孩子的情緒。

觀察孩子的行為,捕捉孩子的情緒發出的信號,不帶批評地去回應孩子。當孩子表達自己的感受時,家長可以通過「映射法」來回應孩子,即重複聽到的話語,說出自己觀察到的現象。這種方法能讓孩子知道,你在很認真地傾聽,並且認可他的情緒。

通過上面的兩個步驟,孩子可能會對你傾訴他不愉快的經歷,重複孩子的話。媽媽可以蹲下來擁抱孩子,這樣跟小宇說:「媽媽知道這個手工對於你來說有點難,你沒做出來自己也很難過,咱們回家再試試好嗎?」

4) 幫助孩子表達情緒

當孩子感受情緒時,幫他們用言語為情緒貼上標籤,用合適的語言表達正在經歷的感受。比如沮喪、傷心、憤怒、生氣、害怕等,這些詞語可以幫助孩子把這些不愉快的感覺變成可以被定義的事物,並讓孩子逐漸認識到,這些感受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媽媽可以這樣跟小宇說:「你現在的心情感到沮喪,對不對?」教孩子去感受情緒,也是幫助孩子建立關於情緒表達的詞彙庫。

研究表明,為情緒貼標籤這一行為對神經系統有安撫作用,能幫孩子更快地從不愉快的情形中平復。

5) 劃定界限,解決問題。

為孩子的行為劃界限,應該讓孩子知道,好的行為會得到認可和讚揚,而不良行為不會得到父母的肯定,家長每次都公平地應對不良情緒,孩子也會做出改進。

告訴孩子他有權產生各種各樣的情緒,並指導孩子一起解決問題。

當孩子說出自己的困難時,和孩子一起想辦法,比如不會用剪刀,那回家在媽媽的引導下多練習使用剪刀。

媽媽可以這樣跟小宇說:「你們做的是什麼手工,跟媽媽說一說,咱們回家一起做一下,媽媽和你一起做,你哪個步驟有困難可以告訴媽媽。」

告訴孩子如果下次再遇到同樣的問題,怎麼做,鼓勵孩子通過思考得出自己的想法。

3. 強化孩子的正面情緒

利用鐘擺效應,幫助孩子強化正面情緒,讓孩子擁有感受幸福和美好的能力,使鐘擺的正面方向越盪越高,孩子心中充滿了幸福感,成為一個正能量的人。即使鐘擺的負面方向盪到最高處時,孩子也可以承受。

孩子愛哭,有負面情緒不可怕,家長聆聽孩子的感受,接受孩子的情緒,並使用正確的方法引導孩子,慢慢地,孩子也會學會調控情緒。

樂陪娃,家有小學生,分享育兒心得,家庭教育經驗。育兒路上,我們一起抱團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