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芍藥除了上盆時施入底肥外,養護過程中也應常常追肥液體肥,生長期每隔10-15天追施一次氮磷鉀復合肥,現蕾後,改施速效磷肥。
地栽的芍藥花,管理較簡單,只需在開花前一個月和花後半個月各澆一次水,現蕾後施用一次速效磷肥,以促使花開的更大,更鮮艷。
芍藥花期較短,一般為8-10天,天氣涼爽或置遮蔭處,花期可延續半個月。花謝之後,及時剪去花梗,不使結籽,以免消耗養分。秋冬之際,可施一次追肥,以利來年開花。
影響芍藥育花是4個重要因素:
1、溫度:
在同一地區,芍藥花期的早晚與春天氣溫變化密切相關。溫度可影響整個開花的過程。春暖和春寒,花期可相差4~5天以至10~20天。
2、水分與降雨:
水分和降雨對花期的影響不大,在花前充分灌水或遇降雨,有助於芍藥開花,花朵碩大,花色艷麗;但若遇到較大的降雨,花朵受損,會提前敗落。若花前土壤含水量低,則會使花朵變小,花色不艷,花期縮短。
3、海拔高度:
海拔高度可影響氣溫、光照和濕度等的變化,從而影響花期。一般情況下,隨著海拔增高,花期延遲。如洛陽的芍藥於5月14日花期結束,在其附近的滿縣白雲山上.芍藥剛剛透色。四川彭州市芍藥花期結衷,其附近的丹景山則花近初開。可利用栽培地的不同海援高度交化,廷長觀賞期。
4、光照:
光照常與溫度相伴而對植物生長發育和花期產生重大影響。花前光照不足,會影響花色,使之不夠濃艷,花期光照強烈,再伴以溫度升高,會使花期縮短或灼傷花朵。因此.在花期搭遮陽棚,會延長芍藥的花期。
芍藥相關常規知識
————————————————
>>> 芍藥的根
芍藥的根由三部分組成,根頸、塊根和鬚根。
根頸頭【ps. 不同於根莖,根頸是根,根莖是莖。】,是根的最上部,顏色較深,著生有芽;
按照外觀形狀的不同,芍藥的根一般也可分為三種類型,分別是 粗根型、坡根型和勻根型。
芍藥根,稱「白芍」,可鎮痛、鎮痙、祛瘀、通經;種子含油量約25%,可供製皂和塗料用。
>>> 芍藥的芽
芍藥的芽,叢生在根頸上,肉質。出芽前,芽長 2.5 – 4 cm;生出地面後,其顏色和形態會因品種不同而有所差異,所呈現顏色從深紫紅色到黃褐色,逐個不一,外有鱗片保護。
芽的形狀可分為 3 種,即 短圓型、竹筍型和筆尖型。
短圓型,芽體較短,端部鈍圓形;
竹筍型,芽體較長,端部尖,呈竹筍狀;
筆尖型,芽體較長,端部較尖,狀如毛筆的筆尖。
芍藥發芽體現了生命的生長與活力,是一場壯觀的場面,具有較高的欣賞價值。
>>> 芍藥的莖
芍藥的莖,由根部簇生,高約50~110厘米,草本,莖基部圓柱形,上端多稜角,有的扭曲,有的直伸,向陽部分多呈紫紅暈。
>>> 芍藥的葉
芍藥下部的莖生葉為二回三出複葉,即葉的末端由3片小葉組成一束葉,兩側又各有一束葉,兩側的每一束葉通常情況下由4片小葉組成,中部的複葉,末端的3片小葉不變,兩側的小葉片數開始減少,由原先的4片逐漸減為3片、2片或1片,甚至消失,當消失時,末端只有3片小葉構成,這時叫做三回羽狀複葉,上方的葉片是單葉。葉長20~24厘米,小葉有橢圓形、狹卵形、被針形等,葉端長而尖,全緣微波,葉緣密生白色骨質細齒,葉面有黃綠色、綠色和深綠色等,葉背多粉綠色,有毛或無毛。
芍藥的葉亦具有觀賞價值,韓愈的「浩態狂香昔未逢,紅燈爍爍綠盤龍」中,綠盤龍,即是對葉的讚美。
>>> 芍藥的花蕾
芍藥的花蕾形狀有圓桃、平圓桃、扁圓桃、尖圓桃、長圓桃、尖桃、歪尖桃、長尖桃、扁桃等數種。外輪萼片5枚,葉狀披針形,綠色,從下到上依次減小;內萼片3枚(不包括變種),呈綠色或黃綠色,有時夾帶黃白條紋或紫紅條紋,呈現為倒卵形、寬卵形、圓形、橢圓形或不規則形。
>>> 芍藥的花
芍藥的花,一般單獨著生於莖的頂端或近頂端葉腋處,也有一些稀有品種,是兩花或三花並出的。原種花白色,花徑8~11厘米,花瓣5~13枚,倒卵形,雄蕊多數,花絲黃色,花盤淺杯狀,包裹心皮基部,頂端鈍圓,心皮3~5枚無毛或有毛,頂具喙。
園藝芍藥品種花色豐富,有白、粉、紅、紫、黃、綠、黑和複色等,花徑10~30厘米,花瓣可達上百枚,有的品種甚至有880枚,花型多變。花期5~6月,果期8月,待種子成熟,蓇葖開裂,散出種子。
芍藥的果實為蓇葖果,呈紡錘形、橢圓形、瓶形等;光滑,或有細茸毛,有小突尖。2~8枚離生,由單心皮構成,子房1室,內含種子5~7粒。當蓇葖果變黃時即可採收,芍藥種子具有藥用價值。
>>> 芍藥的種子
芍藥的種子呈黑色或黑褐色,種子大型,為圓形、長圓形或尖圓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