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讓所有的電影院關閉,在沒有新片轟炸的日子,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過往的老片上。
安安靜靜沉下心來看一部老片,其實很多新片都是老片的不斷輪迴,那些喜悅悲傷、掙扎困頓,早已在多年以前被述說得乾乾淨淨......
比如這部2006年的沖奧電影《身為人母》,原名《Little Children》。
土耳其海報
(原版美國海報更好,但怕違規,沒有放上來,大家可以自行搜索。)
Kate Winslet、Patrick Wilson主演,提名第79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女主、最佳男配、最佳改編劇本,不過最終無一斬獲。
但這並不妨礙它成為一部好電影。
至今,它在爛番茄上維持著80%以上的新鮮度和爆米花指數。
IMDB評分7.5。
它深刻地呈現了成年人的孩子氣。
這合了它的英文原名——Little Children,意思是,孩子氣的大人。
但不等同於「未成熟的大人」,而是每個成年人都可能陷入的人生困境。
因《鐵達尼號》家喻戶曉的Kate Winslet,飾演一個尋常社區的尋常主婦,Sarah。
從圖上就能看出,Sarah和社區的其他主婦們格格不入,她們喋喋不休地聊家長里短時,Sarah在放空自己。
即便與她們說笑,話語裡也滿著壓抑著的諷刺與挖苦。
假裝傾聽時,微笑里的厭惡都快要壓不住了,必須得深吸一口氣才能繼續裝下去。
需得深深吸一口氣才能微笑下去~
而且她始終坐得離她們兩米遠。
這些神情舉動都在替她的內心吶喊:再跟你們多待一秒,老娘就要崩潰了!
喋喋不休的主婦們
再看主婦們談論的話題,無外乎別人生活中的雞毛蒜皮,和自己生活中的一地雞毛。
比如誰誰誰剛生了孩子,居然要帶著孩子工作?!
我老公晚上和我親熱時,居然半道睡著了......
主婦們堅信,這個邊工作邊帶孩子的女人,半年後就會和她們一起坐在這張長椅上。
「半年後她肯定會和我們一起坐在這張長椅上」
她們也半是失落地埋怨著丈夫對自己的激情不再......
是我,日日聽這群人饒舌,我也會發瘋。
這部電影開頭就已經顯示出一部優質電影該有的模樣——劇情前後有充分的鋪墊,和足夠多的細節。
不動聲色中,已經能夠讓我們充分讀懂女主人公Sarah的內心獨白,並跟隨著這無聲的獨白走入劇情。
很快,男主人公Brad(Patrick Wilson 飾)出現了~
而我們也從Sarah的眼神中一秒讀懂了接下來的劇情。
那眼神,說不上一見鍾情,反而帶點犀利,像是要看穿對方的本質。
看看是不是同類?
幸運的,那確是她的同類,一個同樣被生活綁架的抑鬱者。
電影同樣鋪墊了男主人公Brad的心理,和Sarah一樣,他受過高等教育,有自己的追求,卻不得不為了謀生去考取自己不感興趣的資格證書。
考試連續失敗,Brad也就一直在家邊帶娃邊看書,成為了一名家庭婦男。
他在平庸的生活和自身的迷惘中越陷越深。
電影中有一句話,一擊而中Brad的心理。
「小丑帽是真正令Brad困擾的,一整天孩子吃東西、玩耍、睡覺都戴著它。
但只要媽媽踏進家門,帽子對他就沒有意義了。
就像在這一刻之前,一天中所經歷的一切,都是一場毫無意義的遊戲。」
鏡頭還以被拋上天的小丑帽的視角,俯視Brad的臉,他的視線隨著小丑帽上揚,眼神卻充滿著迷惘。
小丑帽洋溢著孩子的喜悅,Brad的臉上卻滿是失落。
Brad之所以會懷疑,自己每天所經歷的一切都毫無意義,是因為他心裡破了個洞。
這是這部電影另一個優質的地方——它對人物心理精準的描摹,最終讓人對Sarah和Brad的婚外戀產生了懷疑。
這是愛情嗎?
對照現實,這不就是中年人不甘平庸生活而向外尋找激情嗎?
用它來反抗死水一般的生活,微薄而無力。
沉淪其中的人卻還以為這是愛情。
電影中有非常諷刺的一幕。
結尾,Sarah和Brad決定私奔,他們約好了夜裡碰頭。
結果,Brad在赴約的路上看到了一群滑板車青年,飛奔的他不自覺停下腳步......
那一夜,他沒有去赴約,而是和那群青年一起玩滑板,最後還磕破了頭。
拋下Sarah一個人帶著孩子孤零零地等。
而Sarah呢,那天晚上她的孩子差點走丟,她找到孩子後大哭了一場,然後回家和衣而睡,也拋下了Brad。
這悄無聲息的落幕,也是現實中,很多中年「戀」人的結局。
撕心裂肺、大動干戈的畢竟少,半路的激情大多都是這樣悄悄地熄滅了。
Brad愛的,是Sarah嗎?
他愛的是激情,而激情,橄欖球能激發,滑板也能激發。
影片近結尾,Brad打贏了比賽
Sarah雖然是文學碩士出身,自詡不是典型郊區婦女,而是要像人類學家般思考問題,但她厭惡的,僅僅是同社區里的主婦們嗎?
內心深處,她厭惡的是自己。
那個天天和主婦們在一起,不得不忍受她們無聊的談話,虛度光陰,卻無力跳脫,更無力改變的自己。
和Brad的偷情讓她得到安慰,但這安慰不是來自Brad,而是來自她自己,仿佛自己仍有力量對抗平庸的生活。
當然,對於Brad來說,也是一樣的,Sarah不過是和橄欖球、滑板一樣的,能令人產生激情與活力的東西。
他們的這段關係,是一切外在條件具備下的必然產物,沒有對方,也會有別人作為替代品。
這是中年人的困境,中外皆如是。
遵守社會中,既定俗成的種種規則,在被社會接納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會失去很多,夢想、熱情、自由,年齡越大,這些東西越奢侈~
而向外尋找激情,從來都不能撼動僵化的內里,反而是懦夫和幼稚的表現,合了電影片名——《Little Children》。
要想真正走出困境,只有徹底打碎平庸生活,離開和放棄,都需要莫大勇氣,有時需要承受整個家庭,甚至整個社會的壓力。
普通的中年人,沒有幾人能做到。
就像Sarah和Brad最終縮回了烏龜殼,舒適區,那到底是頓悟,還是妥協?恐怕只有他們自己知道。
結尾,Brad扔掉了原本留給妻子的不告而別的信:「我已經不需要了。」
《Little Children》細細鋪陳,犀利而精準地擊中了中年人的不能承受之痛。
大概是我年齡大了,對成年人內心的細膩幽微之處體會增多,世事總是循環往復,我們正在走的路,前人們早已走完。
世事從無新意,而我們還得繼續走下去。
(作者:天涯小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KW4bnABjYh_GJGVhnZ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