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出生那一刻起,你自動獲得了一個職位——父親。終生制、沒有考核kpi,不管做得怎麼樣,你一直都會是孩子的父親。
但是,捫心自問,你是一個稱職的父親嗎?你每周陪孩子多久呢?你的孩子會給你打幾分呢?如果父親也有績效考核,你有把握能連任嗎?
《奇葩說》有一期的辯題是 #爸爸每周陪伴孩子不超過12小時取消爸爸稱呼,你支持嗎#?
每周12個小時,平均每天1個多小時,2集動畫片的時間。如果按這個」出勤「標準,多少爸爸會被」開除「?
如何定義一個父親,是血緣關係還是與孩子的相處的感情?日本電影《如父如子》就試圖引導我們去思考答案。
孩子養到6歲,結果發現當年抱錯了,你會換回來嗎?電影《如父如子》中的兩對父母就面臨這樣的艱難選擇。
中產家庭的野野宮良多,是日本大型建築公司的項目經理,住著高檔公寓,娶了一位漂亮、溫柔的太太,6歲的兒子慶多乖巧、帥氣。
在很多人眼裡,良多簡直是人生贏家了。
野野宮一家剛帶著兒子參加完當地最好的小學入學面試,醫院的一通電話打破了一家的寧靜。6年前,孩子出生時,由於護士的失誤,他們和另一家的孩子抱錯了。一起生活了6年的慶多和自己沒有一點血緣關係,是住下鄉下的齋木一家的孩子,而自己真正的兒子是齋木家的琉晴。
一生割不斷的血緣和6年的朝夕相處,該如何抉擇?十字路口,兩個家庭都不敢貿然決定,於是採取了「先讓兩個孩子在周末交換家庭」的措施。透過兩個孩子的視角,探討什麼才是真正的父親。
真正的父親不是血緣自動賦予的,是要用心掙來的
成為父母很容易,不需要考試,無需工作經驗,孩子一出生,我們自動就成了父親、母親。但是能不能配得上孩子的一聲」爸爸」、「媽媽「,能不能真正贏得孩子卻是要學習和真心付出的。
良多名校畢業,事業成功,但在爸爸這個職業上,他做得並不好,甚至可以說失敗。良多拚命工作,讓孩子上最好的學區房,家裡有昂貴的鋼琴,什麼都給孩子最好的。但是父子之間總是冷冷的,疏遠的。
作為一個父親,良多身上充滿權威、規則和期望:「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我都讓他自己做「;必須練鋼琴,就算慶多其實不喜歡鋼琴,玩遊戲不能超過30分鐘……自身很優秀的良多,一直把孩子往精英的方向培養,孩子一表現不好,就急於批評指正。
再看另一個家庭。爸爸齋木雄大靠一個電器店維持生計,媽媽在便利店打工,除了抱錯的琉晴,還有兩個更小的孩子。
齋木家不富裕,但是一家熱熱鬧鬧,充滿生活氣息。齋木雄大的人生哲學是,錢不用賺多少,夠花就行。對孩子也沒有過高的要求,相比投資孩子的未來,齋木更珍惜與孩子當下每一天的相處。他和孩子一起洗澡打鬧,幫孩子修理玩具,陪孩子放風箏。
兩個父親帶出來的孩子性格非常不一樣。兩家第一次見面,在一個商場,齋木家的孩子大膽地自我介紹,非常有活力,而慶多則拘謹了很多了。
琉晴第一天回到親生父母家裡,就感受到了與原來家裡裁然不同的氣氛,那個家「像賓館」,很大很整潔很豪華,但是也顯得沒有人味兒。
把親生兒子接回來後,良多就開始把之前對慶多的那一套準則用在琉晴身上,對他高要求:改掉喝東西咬吸管的毛病;改正拿筷子的方式;獨自洗澡,每天限制玩遊戲的時間,每天學英語。還有立刻改口叫他們爸爸媽媽。
面對這些無理要求,琉晴本能地反抗,一直質問「為什麼」;良多說,「不能問為什麼」。良多的權威並沒有嚇退琉晴,「為什麼?」「為什麼不能問為什麼」這個過程對峙了將近2分鐘。最後琉晴故意亂彈鋼琴,激怒良多。齋木家寬鬆民主的環境給了孩子敢於質疑,勇於發表自己意見的勇氣。
而慶多聽說周末要互換家庭是什麼反應呢?他當作是父親布置給他的一項任務,雖然心裡不願意,但是順從地接受了。
慶多來到齋木家後,一家人其樂融融地吃飯,歡迎慶多的到來;齋木雄大帶著他一起泡澡嬉戲,幫助慶多放鬆下來。
慶多依然不適應,躲在角落裡難過,齋木夫人陪他談心,溫暖地擁抱了他。慶多有點不知所措,但還是依偎在了齋木夫人懷裡。
慶多的玩具壞了,齋木先生耐心地修好了它,慶多在一旁充滿崇拜地看著。
慶多在齋木一家的用戶陪伴下,雖然有點想家,但是依然會開心的笑;父親節那天,慶多做了兩朵玫瑰花,一朵送給爸爸,一朵送給只相處了幾天的齋木,謝謝他幫自己修好了機器人。
而另一邊,儘管良多聽從了齋木的請求,多陪陪孩子,百忙中抽時間陪琉晴釣魚、露營,但是琉晴對著天空許願,想要回到爸爸媽媽身邊;後來甚至偷偷跑回了原來的家。
良多去接出走的琉晴時,光顧著琉晴,連問都沒有問一下慶多的情況,慶多對爸爸失望極了。這一刻,良多被兩個孩子「解僱」了。
想起影片剛開始,良多提出給齋木一筆錢,把兩個孩子都要過來,優越感爆棚。而此刻雄大對良多說:"如果你和他相處不好,我可以養育這兩個兒子。"這簡直是對良多的暴擊。
成功高傲的良多,在父親的較量上,輸給了什麼也沒有的齋木。良多與自己的父親關係也很不好。他的父親嗜賭,良多與父親的關係就剩在金錢上救濟他。為了見良多一面,父親只有騙兒子自己生病了。
就像導演是枝裕和說的,」只有當一個孩子接受和承認你為父親,你才能成為父親」。你無法單方面宣布你是一個父親了,好父親也是一門需要修行一生的功課。
陪伴是最奢侈的愛,父親也是無可替代的工作
在交換家庭的過程中,齋木了解到良多很少陪孩子。
「聽說你平時不會跟慶多一起洗澡?」
「能夠獨立完成的事情,我都讓他自己做。另外,我的工作無人可以替代。」
齋木就有點生氣地說道:「父親的工作也是無人可以替代的。」
良多優渥的家庭條件是靠忙碌的工作換來的,每天加班加點地工作,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為了能抽時間參加孩子的入學面試,良多必須周六去公司加班。
影片一開始,慶多在回答面試老師的問題時說:「我和爸爸一起去野營、還放了風箏。」良多問他為什麼要撒謊,慶多回答是培訓班老師教他說的。不禁令人感慨。
妻子建議他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良多說「等到這個項目結束後,應該能抽出些時間吧」,這些話他說了6年。
工作忙是一方面,另外,在良多打心眼裡認為,並不需要花太多的時間陪孩子。他告訴齋木,自己的父親也從來陪他放風箏。齋木一句」你不必和你父親一樣「,良多頓時噎住了。
齋木說,交換家庭的日子裡,自己陪慶多的時間比良多六年加起來還要多。
良多像極了中國傳統的父親,一腳油門,忙著趕路拉車,為家庭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教育和陪伴孩子的責任更多的落在母親身上。他們對孩子一樣有付出,有愛,而且很深沉,只是是以另一種形式。他們努力打拚,遠遠地在前面為孩子作好榜樣;他們對孩子的未來規劃,對孩子有期望。孩子與母親是親密無間的親人,父親與孩子則更像是諄諄善誘的老師,不過度寵溺孩子,隨時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
賺錢養家、為孩子鋪好未來的路固然重要,但是這樣的爸爸有些遙不可及,甚至是隱形的。為孩子報昂貴的興趣班,上最好的學校,這些可能要等孩子成年才能體會得到。在幼小的孩子心裡,能把風箏放得老高,會修理玩具的父親就是英雄;累了能趴在爸爸肩膀上,聞著剃鬚水的味道,一起扮演奧特曼打怪獸的才是真實的父親。比如我對父親最深的記憶是,冬天坐在自行車后座,把手插進他溫暖的腰間,真切而樸實。
那一期《奇葩說》中有一幕,讓孩子在喜歡的玩具和讓爸爸陪玩一天中作選擇,孩子們全都選擇了爸爸。有時,不是孩子多愛看電視,玩遊戲,只是沒人陪。、
歐巴馬身為總統,足夠忙了,但是他很少缺席孩子的成長,親自教女兒游泳,帶孩子去遊樂園。就算在總統候選期間,也堅持去孩子的每一次家長會。
歐巴馬說:「我不會做一輩子的總統,但我會做一輩子的父親」
《窮爸爸,富爸爸》里有一句話:
」所謂成功,就是有時間照顧自己的小孩。「任何職業角色都可被替代,唯獨父母角色無可替代。世間回報率最高的投資,就是親子關係。
所謂家人,就是沒有人會被放棄
良多並不是孩子眼中的完美父親,但是慶多依然很愛爸爸。爸爸出現在身邊的時刻,他都拿照相機悄悄記錄下來。
良多無意間翻看相機,看到無數張自己熟睡的照片,瞬間淚目。兒子以自己的視角觀察著爸爸,以這樣的方式和爸爸在一起。
爸爸雖然難以觸及,但是在孩子心中永遠占據著一個重要的位置。
媽媽不喜歡良多逼孩子練鋼琴,她告訴慶多,如果不喜歡可以不用勉強的。
慶多斷然拒絕了:「但是爸爸誇我了啊」。為了得到爸爸的愛,孩子可以做自己不喜歡的事。父母愛孩子有時候是有條件的,而孩子的愛往往比我們更大度。
那一期《奇葩說》中,孩子被問到:「如果每周爸爸陪伴不足12小時,就取消爸爸稱號,你支持嗎?」三個孩子都不願意。
「因為他是我的爸爸呀。」
「爸爸是我最好的爸爸。」
「爸爸工作辛苦,太不容易了。」
辯手傅首爾問她的兒子是否支持這個決定。兒子說,不支持,因為他不敢。「我怕爸爸做不到,我就沒有爸爸了。」
雖然爸爸經常不在線,但是總勝過沒有爸爸。
父母們在外打拚,深知生活不易,尤其在這個焦慮的時代。為了孩子未來少摔跟頭,家長們不自覺地在愛中附加了很多期待,不得不狠心地逼孩子成長。但是孩子也是第一次當孩子,他們有自己的成長節奏,有權成為自己想成為的人。請父母們也能大方一點,願意給孩子時間,當孩子表現地不如別人家的孩子時,多一點耐心,包容孩子的不完美。
齋木無法給孩子創造太好的生活條件,但是給孩子足夠多的陪伴;良多為孩子提供優質的教育資源和可能,但是無法參與孩子的成長。二者誰更高明,真的很難下定論。理想的爸爸當然是有錢又有閒,但這實在是很難做到的。
但是孩子的童年只有一次,而錢以後可以再賺。父母是有保質期的,0-12歲是父母陪伴教育孩子的「黃金有效期」。如果錯過了,10倍的努力也可能無法彌補。
還是那一期《奇葩說》中,顏如晶說,「如果爸爸現在要陪我12個小時,我們要幹嘛,我不知道要幹嘛。」
從小缺少交流陪伴,多少孩子與父親之間成了最陌生的親人。杜淳與父親一起參加《旋風孝子》,父子倆坐在車裡,全程尷尬。明明想靠近對方,卻實在不知道該說啥來打破沉默,一直偷瞄對方。
不要等到與孩子無話可說,才後悔當初陪伴孩子太少。
父親缺席孩子的成長,不僅影響親子關係。越來越多的心理學研究顯示,與父親接觸少的孩子在體力、智力、性格、情感方面都要落後。從小缺少父愛的孩子,更容易染上各種煙癮、網癮,難以獲得幸福的婚姻。
《父性》書中寫道:父親的缺失,是家庭的不幸、是妻子的憂愁、是孩子的悲傷,也是社會的抑鬱。
影片的最後,良多調到了比較輕鬆的部門。在一次考察中,他了解到一隻蟬羽化需要15年,而陷入了沉思。良多漸漸明白了在對孩子、家庭的付出中,相比起金錢,時間的投入更為重要。
我是鹿媽,家有熊孩子一枚。久媽不成魔便成醫,分享育兒路上的坑和科學育兒知識。歡迎關注哦。
參考資料: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AMYpW4BMH2_cNUgZ7el.html權威期刊《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月發表論文稱:父親行為會影響女兒未來的擇偶觀。
據美國康乃迪克大學,"家長接受和排斥研究中心"主任,羅納德·P. 羅納博士的研究,在有些案例中,缺失父親的關愛,接受和陪伴,對孩子的性格和心理調整有重要影響,導致犯罪,藥物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