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一個月來,書單君和朋友們打開話匣的第一句永遠都是:今天你買到口罩了嗎?你的口罩還剩幾個?
每當我因為採購而出門時,這層薄薄的藍白色紗布,就成了我的續命神器、定心藥丸,保護我不被病毒入侵。
可是,我們真的了解這個小小的護身符嗎。它們被怎樣製造出來?大量的口罩用完以後,又去了哪裡,會污染環境嗎?
如果你也有同樣的疑惑,書單君為你推薦一本書:《東西的故事:一件物品的生與死》。
這是一本環保主題的書籍,卻講述了那些與我們朝夕相伴的物件的一生:它們從哪裡來,又到哪裡去?
一件物品的誕生
最近很多網友都有這樣的疑惑:明明很多工廠在連夜趕工,為什麼口罩還是如此緊缺?
有人說:不就是幾層紗布嗎,為什麼生產起來這麼慢?
其實,沒那麼簡單。醫用口罩的製造,得從石油說起。
醫用口罩分為三層,內層是普通無紡布,用來吸收佩戴者呼出的濕氣;外層是防水無紡布,用來隔絕配戴者噴出的液體。真正能阻隔細菌病毒的其實是中層:經過處理的聚丙烯無紡布。
而聚丙烯就是由石油提煉而成。
一個小小的口罩,都有如此複雜的身世。有些原材料,可能從好幾個遙遠的他國漂洋過海,搭乘輪船、飛機、長途汽車,經過幾次加工,成品才放進藥店裡,被我們買回家。
如果這樣去追根溯源,我們身邊任何一個不起眼的小物品,都是一部以整個人類文明為載體的宏大史詩。
譬如一個小小的收音機。
一件可攜式收音機,售價可能只要一百塊錢,若是趕上打折,幾十塊你就能買到它。如此便宜的售價,真的能收回它長途跋涉所需要的成本嗎?
《東西的故事》里提出了一個理論,叫「成本外部化」。對於我們買到的東西而言,我們只付出了很少的錢,而買單者另有其人。
收音機的金屬可能在南非的礦山里挖的,石油可能是伊拉克油田鑽的,塑料可能是印度製造的,組裝可能是墨西哥血汗工廠里15歲的童工完成的。100塊可能連上架空間的商鋪租金都不夠付,更別提那些店員們的薪水、漂洋過海的輪船運費、快遞的卡車運費了。
那麼,到底是誰在為它們買單呢?
剛果某些地區30%的小孩必須輟學去挖鐵礦,來補貼貧瘠的家庭,而他們挖出的金屬將用作廉價的電子產品。他們的身體尚未發育完全,就要面對繁重的體力勞動,重污染的環境所導致的肺炎、癌症、呼吸道感染。
那些材料原產地里失去樹木、新鮮空氣、乾淨水源的人,才是我們手邊物品的真正買單者。
《東西的故事》的作者說,1990年她去海地的太子港,遇到一些在血汗工廠里為迪士尼做衣服的女工。
那是一棟小煤渣磚房的一個小房間,門窗緊閉,女工們沒日沒夜地工作,為迪士尼趕製自己永遠也買不起的衣服。
高強度工作一天後,她們能拿到15美元的微薄工資,同時還要面對時不時發生的性騷擾。即使如此,女工們還是兢兢業業地幹活,生怕丟了工作,因為除此以外,她們別無選擇。
而1996年,《米老鼠》到海地上映,迪士尼總裁的薪水和股票加起來,讓他每個小時就能凈賺10萬美元。
我們這些消費者,看著浪漫的童話故事,給孩子購買可愛的米老鼠T恤時,根本不會想到那些用血汗製造了它們的窮苦工人。
她們製造完商品,就迅速被遺棄,寄生在光鮮亮麗的商業社會的陰影里,永遠沒有出頭之日。
這,就是童話真實的代價。這,就是商品們真正的成本所在。
買買買是為了扔扔扔
有人說,現代社會裡,笛卡爾的那句「我思故我在」應該改成「我買故我在」了。
如果說,一個人的每一種身份,就是他的一個面具,那麼消費者面具,已經成為當今時代每個人的主要身份,老師、員工、白領的身份都要退而居其次。
心情不好買買買,心情舒暢買買買,為國家之崛起而購買。雖說是段子,卻也能窺探出我們真實的生活樣貌。
《東西的故事》里說,「9·11」之後,美國人受到極大的驚嚇,布希總統本可以採取適當的舉措撫慰人心,比如哀悼、祈禱、祝願。但他只告訴人們:去買東西吧。
艾森豪的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說:美國經濟的最終目的,是製造更多的消費產品。
不是醫療、教育、安全,而是更多的消費。
我們又為什麼如此熱衷於買買買呢?
《東西的故事》提出兩個概念:「計劃過時」和「認知過時」。
前者的意思是,為拋棄而設計。有些東西生產出來,就是為了能儘快變成沒用的廢物。
比如,手機。
書單君以前的手機是iphone6,用過兩年後,我明顯地感覺到電池的耐用度在下降,剛充滿的電,出門沒一會兒就快完了。
那時iphone8正好出來了,蘋果的發布會上,我看到庫克手裡那個閃閃發光的新iphone,再看看自己手裡那個螢幕刮花、摔破了角的舊手機,心裡油然而生一股衝動。
此時不換,更待何時?買買買!
換完手機沒過多久,我看到旁邊同事的iphone6,突然醒悟:我倆的手機好像也沒什麼區別嘛。同樣的大小,差不多的款式,甚至連更新了哪些功能我都已經不記得了。
這時,我旁邊的同事告訴我,還是有區別的。區別就在於,蘋果公司會強制更新軟體系統,舊款手機更新了系統以後,運行就會變慢,變得卡頓,讓人不得不考慮換個新的了。
我那時才明白過來,手機就是為了淘汰而生產的產品。明明可以一次性更新更多的功能,非要故意一次升級一點點,逼你不停地喜新厭舊。明明可以研發得更耐用,但絕不能真的這麼做。如果太耐用,大家不願意換了怎麼辦?還是讓它淘汰得更快一點吧。
<排隊買蘋果新發手機>
即使這樣,大家的購買力還是跟不上來,怎麼辦?這時候就輪到「認知過時」登場了。
所謂「認知過時」,就是要說服我們把完好無缺、仍可使用的東西扔掉。怎麼辦呢?就是改變它的外觀。
如果你兩年前買的東西用到現在,每個人都可以分辨得出,你最近沒有去買新的。對於消費時代的我們來說,沒有跟上潮流是一件很丟臉的事情。
時尚就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女士的褲腿每年都變換一種流行的趨勢。今年是闊腿褲,明年就是窄腿褲。如果你在流行窄腿褲的年份穿著闊腿褲,你就會成為大家心裡跟不上時代潮流的,「土氣的女人」。
兩種過時方式疊加在一起,正是實實在在的「消費主義的陷阱」。
扔掉的垃圾,都去了哪裡?
疫情期間,口罩的消耗量巨大。但那些我們用完的口罩,到底去哪兒了呢?
查閱資料後,書單君發現,現在全國很多地方都設立了廢棄口罩的專用垃圾桶,每隔三天,要集中收集處理一次。首先要對垃圾桶和其中的口罩做第一遍消毒。然後用拾物夾,將垃圾桶內的口罩取出,放入垃圾轉運車上的醫用廢物專用垃圾桶,作為醫療垃圾處理。
醫療垃圾和日常生活垃圾的處理有一個重要的區別,就是醫療垃圾需要再做細緻的分類。哪些是需要消毒的,哪些是污染性大的。分類以後,統一放進垃圾處理器里,絕不能回收再利用。
然而,利益總是腐化人心的第一毒藥。
2019 年央視的「3·15」晚會,就曝光了醫療垃圾的黑色產業鏈。
黑心的商人們,把醫療垃圾用廉價的價格購買下來,用來回收生產快遞袋、兒童玩具、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料杯、奶茶杯、果凍杯、食品袋、保鮮膜和黑心棉等等。
很多醫療垃圾是沒有經過清洗的,裡面有大量潛在病毒和細菌的感染物。這些東西在非法的渠道下,變回了我們的日常用品,危險性不言自明。
而日常的垃圾是怎樣處理的呢?到現在,人類還只有兩種方法:不是直接倒進填埋場,就是把垃圾放進焚燒爐里燒,再倒進填埋場。
不管哪種方式,都會污染空氣、土壤、水源,甚至會改變氣候。
那些終日冒著青煙的焚燒爐,不僅無法消融垃圾里的有毒物質,還會產生新的超級毒物——二噁英。它是目前科學已知的最毒的人造物質,有極強的致癌致死率,還會導致胎兒生長不良,男性精子數減少。
更可怕的是,這些有毒物質會在人體里越積越多。人類成為食物鏈頂端生物的同時,也成了自然界裡含有毒物質最多的生物。
而人體毒物富集濃度最高的地方,就是人類的母乳。剛出生的嬰兒在人生最初期,就已經從母乳里攝取了一生中劑量最高的化學毒素。這一切的源頭,都是我們用完隨手丟棄的垃圾。
我們買回的是東西,扔掉時就成了垃圾。
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注意到,垃圾回收很重要。但這是遠遠不夠的,《東西的故事》里指出,當你扔掉一桶垃圾,生產這些垃圾的上游處,其實已經製造了70桶垃圾。即使我們把生活垃圾全部回收,還是入法觸及到環保的核心。
最大的問題其實是生產到消費到垃圾的產業鏈條上。這是一條線性的道路,人類從自然里提取物質,生產,消費,又拋棄回大自然里,等著大自然來幫我們擦屁股。
真正的解決辦法是把這條線型的道路儘可能的變成環形,在每一個環節都重視起環境問題,給大自然減負,讓人類自己為自己負責。
這個道理在當下尤為重要。有人說,2020年初的火災、蝗災、病毒、海嘯,是大自然對人類的報復。人類把很多自己釀成的惡果推卸給大自然來解決,大自然總有一天就會推卸回來。
不論這種說法是否正確,它至少可以證明一個道理:大多數人心裡知道,人類是不夠愛護地球的,對待大自然,我們是有罪的,只是因為它不會回應我們,不能和我們溝通、吐槽、討價還價,我們就假裝不知道這一切。
這難道不就是自欺欺人嗎?
書單君知道,「保護環境」這四個字,對每個普通人來說,都太過宏大,太過寬泛,讓我們無從下手。
分享這本《東西的故事》,也絕不是讓大家都做環保主義者。但我們依然可以對自己的生活習慣做一定的反思:買買買之前,猶豫一下,我真的需要它嗎;扔扔扔之前,也猶豫一下,我真的不需要它了嗎?
這就是我們普通人能對地球母親表達的,最樸素而真實的敬意。
主筆 | 輕濁 編輯 | 黑羊
圖源 | 圖片來源於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