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號房事件後,我開始恐男」
韓國N號房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吧。
前幾天,書單君寫了一篇相關文章,呼籲大家保護未成年人隱私。
本以為這件事已經告一段落,但隨著「N號房會員中有人氣藝人」「N號房會員跳江自殺」等新聞的曝光,大眾對這件事的討論,也越來越多。
事情發展到現在,網上出現了兩種聲音。
大多數人都對這種慘無人道的性剝削行為,表示了極大的憤怒和譴責,要求嚴懲罪犯。
但是,還有一小部分男性,完全感受不到受害人的痛苦,他們要麼到處求N號房的連結和視頻,要麼和罪犯產生了巨大的共情,認為「這是正常需求,沒什麼大不了的」。
這些言論,讓女性產生了巨大的反感和恐懼,很多女性都表示——N號房事件後,我開始恐男了。
女性和恐男這兩個詞放在一起,效果就跟打火機放在炸藥邊上一樣,特別容易引起爭論和非議。
書單君必須先強調一下,這絕不是刻意「挑起兩性矛盾」。
看到很多女性發表恐男言論的時候,我的心情其實非常複雜。
一些人可能會覺得這種想法小題大做,「這樣就恐男,你也太容易恐懼了吧。」但感受這件事,本來就是主觀的,沒有對錯之分。
書單君非常理解「恐男」的女性,她們的恐懼不是因為N號房這一件事,而是長期以來,很多女性就是生活在擔驚受怕的環境中。
「女孩子晚上要少出門,不安全。」
「不要單獨和男士待在一個房間,不安全。」
「夏天不要穿短褲,會有人盯著你看,不安全。」
……
從小到大,女性聽過太多類似的話。
發生各種女性被騷擾的新聞時,我們看到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女孩子在外面要保護好自己。
外界的傷害,就像是一把達摩克利斯劍,懸在所有女性的頭頂。
感受到了嗎?
不是所有女性都會被傷害,但是,所有女性都生活在「隨時有可能被傷害的恐懼中」。
聽聽另一種聲音
可是,我還是要說可是。
可是,書單君還是希望,女性不要因為類似的新聞,而對所有男性產生拒斥甚至敵意。
首先必須強調的是,我並不是在為N號房裡那些惡臭的男性洗地。他們的行為無需辯駁,就是犯罪。
但若是因此將炮火引向「所有的男性」,確實是有些過激了。
而且,性剝削事件的本質,並不簡單是兩性問題,而是權力問題。
就在昨天,N號房事件出現了男性受害者。受害人目前確認有19人,其中18個是10多歲的青少年,甚至還包括小學生。
N號房事件,不是男性對女性的剝削,而是強者對弱者的剝削。
在受害者中,無論是成年女性,還是未成年的男孩女孩,都是弱勢群體。操控他們,讓運營者和觀看者都感覺到了權力的快感。
就像王爾德所說,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關於性的,除了性本身,性關乎權力。
在這些名為「性侵」的權力漩渦里,我們所有善良的男性女性們,不應該相互責罵,而應該把矛頭指向那唯一的敵人——那些惡劣至極的施暴者們。
我們應該劃分罪惡,而不是劃分性別。
當一些女性說「恐男」時,男性對她們來說,是一個非常模糊的群體。
可是,如果我們把「男性」具體化,你會發現,他可能就是我們的家人和朋友。
在上次寫N號房的文章下,有一位父親留言,「爸爸一直會在你的前面,做你的騎士,為你劈開所有黑暗。」
也有弟弟安慰姐姐,「韓國計程車也才26萬,見到一個N號房成員的可能性,就像你在外面見到計程車一樣,非常能夠理解女生恐男,是噁心的男的太多。」
還有很多男生的第一反應,是難以想像為什麼會有這種變態行為,「因為無法感同身受,所以不覺得他們算男人。」
書單君相信,我們每個人身邊,都有類似暖心的男性。比起網上的陌生人,身邊人的態度才是更值得我們關注的,不是嗎?
沉默的大多數
也許有人會好奇,為什麼生活中的男性感覺還不錯,但網上看到的男性就很糟糕呢?
有句老話說得好: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
生活里那些規矩、懂禮貌的男性不會沒事就在網上說「今天,我沒有偷拍別人」吧?
只有做了出格事的男性,才會被大家看到。這樣的例子一多,就會有人認為,男的都是壞人,於是,「恐男」的情緒就誕生了。
大眾傳播學裡有一個著名的理論,叫做「沉默的螺旋」。
就是說人們在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如果看到自己贊同的觀點受到廣泛歡迎,就會積極參與進來。
但如果發現一個觀點很少有人理會,甚至被抨擊,即使我們贊同這個觀點,也會下意識地選擇沉默,不去發聲。
一方的沉默導致了另一方的增長。所以大多數人贊同的那個觀點越來越盛,而另一方會越來越沉默。
長此以往,我們在網絡上往往會只聽得到一種聲音,便想當然地以為他們就是大多數人。
在N號房事件發生後,很多男性選擇沉默,而一小部分男性發表不當言論,就被當成了男性的代表。
選擇沉默的男性,有些是漠不關心,有些是不敢發聲,生怕說錯了什麼話,被群起而攻之。
對於漠不關心的男性,書單君只能說:
你們被人冤枉是有原因的,你自己保持沉默,就不要怪別人替你發聲。
不要覺得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是犯罪行為,不是兩性矛盾。
這種時候,男生不是作為一個男性,「替」女性發聲。而是作為一個有良知,有道德的正常人,為自己發聲。
在犯罪事件中,保持沉默就是助長犯罪者的氣焰。
書單君覺得,經過這件事之後,男性應該學會的是,為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發聲,而女性對男性的態度不應該是「恐男」,而是「防人之心不可無」才對,這句話適用於所有人。
因為,壞人雖然是少數的,但你遇到了一百個好人,生活軌跡也不會有大的改變。而只要遇到一個壞人,對你的打擊可能就是毀滅性的。
防範他人,但不把他人都變成對立面,才是理智的態度。
最後,書單君想說幾句掏心話。
我還在上中學的時候,完全沒有「男權女權「、「男性主導」這些概念,那時我涉世未深,甚至為自己是個男生感到不公平:
為什麼女孩子那麼招老師喜歡;為什麼她們成績總是那麼好;當女孩真好,可以等著男生主動來示好……
長大以後,我才驚訝地發現,原來女孩子的成長那麼艱難,女性在社會上,會遇到各種不公平的對待。
面對花一樣美好的女性,有些人虐待、摧殘,而不是好好珍惜,這實在是太不可理喻。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了太多以為是常識的觀念,什麼「男主外女主內」「男性就是強者,女性就是弱者」。成長過程中,這樣的聲音太多太多,以至於我們都習以為常了。
隨著女性主義的聲音越來越響,我們才逐漸發現,那些聽慣了的道理並不都是對的,女性不都是天生的弱者,男性也沒有資格「理所當然」指使女性。
這是非常巨大的思想進步,即使有些觀念不是那麼容易能被扭轉,但我們都能看見,它們正在漸漸鬆動。
在這扭轉的過程中,我們常會看到各種各樣的歧視、侮辱,那是因為每個人對他人的共情感都是有限的。我們要做的,就是去盡力擴大這共情的能力與範圍。
這需要所有人的反思與抗爭,同時,就像一位豆瓣網友所說:勇敢的抗爭很重要,但不能替代真誠的溝通。
男性與女性絕非對立,我們更應該讓彼此明白自己的環境、經歷、生活體驗,達成真正的理解。
抗爭能讓我們看到並重視問題,但理性的溝通,才是真正能解決問題的辦法。
主筆 | 燕妮 輕濁 編輯 | 黑羊
圖源 | 《82年生的金智英》、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MHzJNnEBrZ4kL1Vif0y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