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動「勤」字鍵 打開脫貧門

2020-04-03     當代廣西

幸福不會從天降。好日子是干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

——習近平

覃煥岳在清理村裡的三面光灌溉水渠。記者 邱烜 攝

鄉村的年味濃得早一點。

1月15日,距離除夕還有9天,玉林市興業縣城隍鎮蓮塘社區里,村民覃煥岳正在將做好的白饊拿到廳里來晾。見記者進來,招呼記者吃白饊。他告訴記者,白饊是興業的特產,這種傳統美食一般只是在過年時作為一種特色年貨來做,多是用來款待客人或饋贈親友的。記者看到,那種圓鼓鼓的大米餅上刻有「福、祿、壽、喜、發」等字,散發著濃濃的鄉情年味。「這兩年糧食豐收了,做多一點。」他指著廳里堆放著的幾十包稻穀對記者說。

那一堆稻穀,凝聚了一個70歲老農民自強不息、奮力脫貧、樂觀面對困厄人生的故事。

覃煥岳有兩兒三女共5個孩子,因為妻子有殘疾,兩個兒子也都遺傳了殘疾,以前孩子小的時候,一家七口全靠覃煥岳一個人種田的收入來支撐。本來就入不敷出,長期給兒子治病又向親戚朋友借了不少債,長此以往,生活便陷入貧苦和困頓。

2015年,在精準識別中,覃煥岳被列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從那以後,他的幫扶聯繫人就多次上門與他談心交流,了解他的家庭情況,宣傳扶貧政策,幫助他尋找擺脫貧困的路子。覃煥岳感到這是幫助自己走出困境的一次很好的機會,於是暗下決心,振奮精神,鉚足幹勁,努力過上自己一直想過而又一直都沒過上的日子。

因為村裡的年輕人都外出務工,很多田都撂荒了,覃煥岳就把那些田租了過來,加上自家的田一共12畝,全部用來種植水稻,他決心從稻田裡踩出一條脫貧的路子。

一個花甲老人,櫛風沐雨地在24個節氣中不停地侍弄12畝農田,還要照顧殘疾的家人,辛苦和勞累一言難盡。為了掌握優質水稻的種植技術,他經常主動到鎮農技站向技術人員請教。為了節約耕作成本,2016年,他花了4800元購買了一台打田機自己打田,這樣每年每畝田就可以節約270元的打田費用。同時,他還可以幫助其他農戶打田,獲得將近2000元的打田收入。此外,他還到興業縣信用社辦理了5萬元政府貼息的扶貧小額信用貸款,投入玉林福文養殖有限責任公司,獲取分紅增加收入。

與共和國同齡的覃煥岳,見證了共和國成長的風風雨雨,憑著自信和勤勞,他終於從一貧如洗、舉債度日過上了家有產業、經濟收入相對穩定的好日子,給兒子治療的費用也攢夠了,還摘掉了貧困的帽子,走出了困厄的人生,過上了輕鬆而幸福的日子。

以前,覃煥岳一家只有一間20世紀70年代建的平房,縱橫放三張床擠著一家七口人。後來,女兒陸續出嫁,妻子和小兒子覃宗流相繼去世,現在就剩下他和大兒子覃宗浦兩個人生活。2017年,覃煥岳在政府的幫扶下進行危房改造,建起了兩房一廳的新房。住房和生活條件都改善了,本來可以不用那麼拼了,但是感到生活更有奔頭的覃煥岳幹活更有勁頭了。20世紀70年代,他曾經擔任蓮塘村6組的組長,20世紀90年代時,卸任外出打工。這幾年,他回來了,而且成了脫貧致富的榜樣,村民又選他當組長。他當仁不讓地挑起了組長的擔子,而且老當益壯,兼做蓮塘社區的渠道清潔管理員和環衛工,參與鄉村治理工作。

「現在政策好,國家強大了!我們的日子好過了。」這是接受採訪的過程中,他說得最多的一句話。「以前種田要交公糧,現在不僅不用交,而且還有補貼。現在小孩上學,老人養老,全都是國家給。真的是越來越好了。」 覃煥岳感慨。

覃煥岳樂呵呵地告訴記者,一年下來,小額信用貸款可以得到4000多元的分紅,種植12畝水稻有將近2萬元的收入,幫農戶打田可以獲得將近2000元的收入,渠道清潔管理員的年收入是4000元,加起來一年一共有3萬多元。

覃煥岳的幫扶聯繫人、興業縣人民檢察院的檢察助理何春燕說:「覃煥岳就是一個反映國家日新月異變化的生動案例,他收穫了幸福,增強了自信,生活也變得積極樂觀了。」

「過了年,我打算把舊廚房拆了,再建一個新的。」指著新房子前面那個簡易的舊廚房,覃煥岳對記者說,「手裡有錢了,從前不敢想的生活現在都可以有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ksB3RnEBiuFnsJQVhdj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