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吃荔枝別超過這個數,否則很危險!超全荔枝安全食用指南!

2020-05-30     五穀營養健康

原標題:每天吃荔枝別超過這個數,否則很危險!超全荔枝安全食用指南!

每年5~7月,都是荔枝上市的最佳季節。作為「南國四大果品」之一,荔枝不僅好吃,還具有補腦健身、消腫解毒、理氣止痛、補肝益脾等功效,受到了不少人的喜愛。

但與此同時,吃荔枝會得「荔枝病」、會上火、會造成酒駕等傳聞也甚囂塵上,讓人不免擔憂:這些說法都是真的嗎?到底怎麼吃荔枝才「安全」呢?

荔枝病簡單來說是一種「低血糖症」,它是指某些人進食大量鮮荔枝後出現頭暈、心慌、面色蒼白、乏力、腹痛腹瀉等症狀,嚴重者可有四肢闕冷、脈搏細數、血壓下降,甚至抽搐和突然昏迷等表現,如果救治不及時,確實可能有生命危險。

但荔枝這麼甜,吃了怎麼反而會降低血糖呢?

首先,荔枝的糖含量高達17%左右,如果一次性食用太多或是空腹進食,人體會反射性地大量分泌胰島素,從而使血糖快速降低,引起低血糖反應;

其次,荔枝中含有兩種有毒物質——次甘氨酸A和α-亞甲環丙基甘氨酸,特別是沒有成熟的荔枝中毒素含量更多。它們能通過一些反應影響人體生成葡萄糖的能力,促使急性低血糖的發生。

安全吃荔枝,最忌這3點

不過荔枝病的發生有3個關鍵詞:大量吃、空腹、未成熟,一般注意好這3點,荔枝還是能放心食用的。

每天吃荔枝量不要超過200~350克,也就是大個荔枝一天吃8~9顆、或是小個荔枝一天吃11~12顆就夠了,兒童患病風險更高,一天吃最好不超過5顆,老人、糖尿病人同樣不能貪嘴;

最好不要空腹吃荔枝;

不要吃沒有成熟的荔枝。

俗話說「一顆荔枝三把火」,荔枝吃多了真的會上火嗎?

從中醫的角度來說,荔枝性溫,非常適合脾胃虛弱、寒性體質的人群食用。但溫性的食物吃得太多,的確很容易「上火」,導致痘痘、口腔潰瘍、咽喉腫痛、牙痛、大便乾結、小便赤黃等症狀。

西醫雖然沒有「上火」的概念,但荔枝的高糖分會讓口腔處於高滲狀態,使人口舌乾燥,還會加重痘痘,引起口腔炎症,這些症狀和中醫「上火」的表現非常相似。

2個妙招,預防上火

在吃荔枝的同時喝點淡鹽水,可以預防上火。

把荔枝連皮一起浸入淡鹽水中,放入冰箱冷藏一會兒,食用時拿出放到常溫,在避免上火的同時還有解滯的功效。

荔枝如果儲存過久或是保存不當,很容易發生無氧呼吸,產生酒精和二氧化碳。因其糖分含量很高,無氧呼吸產生的酒精量自然也比較高。

高糖分還會給口腔細菌提供養分,加速細菌代謝,增加酒精、乙酸、甲烷等物質的生成,從而引起酒精測試儀的誤報。所以每年到了荔枝季,就總有吃了荔枝「酒駕」的新聞出現。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一般食用完荔枝後幾分鐘,酒精含量就會降至正常水平。吃完荔枝後多漱漱口也能幫你減少不必要的麻煩。

現在市面上常見的荔枝主要有5種:

三月紅:上市最早,是荔枝中最早熟的品種。皮厚、核大、肉色黃白,味道酸中帶甜。

白糖罌:一般在五月下旬成熟,果皮鮮紅且薄,果肉乳白、汁少,味道甜蜜蜜。

妃子笑:最有名的品種之一,果皮青紅,果肉細膩,果核小,口感脆爽,微微帶酸。

糯米糍:一般要到7月上旬才成熟,果形大,果皮刺感不明顯,核小、肉厚、汁多,口感清甜。

荔枝王:個頭最大,果皮呈紫紅色,肉質厚實,汁水豐富。

雖然品種很多,但要從中挑選可口的荔枝,還是有3個通用方法可以幫你的。

挑綠中帶紅的

一般果皮綠中帶紅的荔枝,成熟度才是最佳。

挑扎手的

果皮凸起尖銳、紋路深、有點扎手的荔枝,一般都比較新鮮,果核也比較小。

挑有「果肩」的

荔枝蒂部周圍略微凸起的部位叫做果肩,一般果肩越豐滿,荔枝品質越好。

昨天,「荔枝的正確打開方式」這個話題衝上了微博熱搜榜,大家紛紛曬出自己所認為的荔枝最佳吃法:凍荔枝、荔枝冰冰茶、多肉爆漿荔枝冰淇淋……今天豆苗子也來教大家2個荔枝花樣吃法,讓你除了剝皮吃之外還能擁有更多的選擇。

貴妃荔枝蝦

食材:荔枝、蝦、毛豆、紅心火龍果、蛋清、生粉、番茄醬

做法:首先用刀把蝦肉剁成蝦泥,放碗中反覆摔打讓其上勁,再加入鹽、蛋清、生粉攪拌均勻。然後把荔枝去核,在中間裹上生粉、塞入蝦泥,入蒸鍋蒸5分鐘左右。

鍋中倒入火龍果汁、番茄醬、少許鹽炒勻,放入荔枝蝦,讓其均勻裹上醬汁,最後下入毛豆,煮熟即可出鍋。

荔枝燉雞

食材:雞、荔枝、姜、八角、蔥、花椒

做法:取一隻約1斤重的嫩雞,處理乾淨,入沸水焯燙約3分鐘,撈出過冷水洗凈。用紗布把八角、薑片、花椒、蔥段包好,和雞一同放入鍋中,燉煮約1小時後放入去核荔枝,再繼續燉15~30分鐘即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vCrZnIBnkjnB-0z7ZH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