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這場「看不見」的戰爭|專家談如何做好疫情防控中的心理干預

2020-04-28     團結報黨派e家

  新冠肺炎疫情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在疫情防控各個階段,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加強心理干預和疏導,有針對性做好人文關懷,要高度重視心理健康,動員各方面力量全面加強心理疏導工作。

  面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人們的心理狀況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如何有針對性地做好不同人群的心理干預和心理疏導工作。本報記者就此專訪多位心理衛生領域的專家學者,為廣大讀者帶來深度解讀。

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專家組副組長李幼東:加強心理危機干預人才培養培訓

  嘉賓介紹 李幼東:民革黨員,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專家組副組長,河北醫大一院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臨床心理科主任。

  「誰是最可愛的人?今天我遇到了。」3月26日凌晨,在和河北第一批援鄂醫療隊隊員交談後,李幼東發了一條朋友圈。作為河北省新冠肺炎疫情心理危機干預指導專家組副組長,李幼東在河北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後,第一時間投入到心理危機干預中,為廣大人民群眾構築起一道牢固的心理防線。

  「隨著疫情逐步得到控制,人們的心理問題主要來自對生活的擔憂、對未來的焦慮。」李幼東認為,疫情持續時間越長,對經濟社會發展、對人們正常生產生活的影響就會越大,這給各個行業、各個群體帶來的心理衝擊是顯而易見的。

  4月7日,李幼東和她的團隊第五次來到河北平山集中隔離酒店,為最後一批回歸的河北援鄂醫療隊隊員們進行了現場心理干預。此前,李幼東已經為所有河北援鄂醫療隊員進行了心理疏導和干預。她告訴記者,第一批援鄂醫療隊的條件是最艱苦的,除了高強度的護理工作,還要打掃衛生,甚至幫助去世患者整理遺容。所有這些經歷對於醫務人員來說,都可能會埋下心理創傷的陰影。而李幼東的工作正是要通過專業的干預,為醫務人員療傷。

  經過近30年精神心理工作訓練的李幼東,參加過非典、汶川地震、馬航MH370空難心理救援和醫療救援工作,在心理干預方面具有豐富經驗。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李幼東牽頭組建20多人參加的心理干預應急救援隊,對赴鄂醫護人員、隔離區醫護人員、醫務人員、患者等人群進行遠程心理支持,提供24小時隨時提問隨時回答服務。河北援鄂醫療隊歸來後,她又組織開展線上和線下團體心理干預。

  「真正在國家層面將心理危機干預納入整體救援預案,是在2008年。從那以後,每逢重大事件發生時,心理干預都是和其他救援同步進行。」李幼東表示,疫情發生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對不同人群開展心理疏導和心理干預,有關部門制定了關於心理疏導的工作方案,凸顯國家對心理危機干預的重視,對於廣大人民群眾來說也是一次心理干預的意識教育和普及,可以讓更多人認識到心理危機干預的必要性。

  作為河北省政協委員,李幼東在開展心理干預的同時,也堅持問題導向,總在關注哪些方面需要改進,讓心理危機干預能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今年2月,李幼東帶領團隊完成對4家三甲醫院醫務工作者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同時開展了民眾對於突發公共事件知識了解程度的調查。

  「心理諮詢、心理疏導、心理干預,都屬於精神衛生工作範疇,但是對專業技能知識的要求是不同的,不能把簡單的心理諮詢等同於心理危機干預。」李幼東認為,專業性強的工作必須要由專業人來做。她建議加強對各級領導幹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尤其是災難處置能力的培訓,重視研究災難以及災難醫學,制定醫學如何科學介入各種災難的應急預案;還應加強心理危機干預專業人才培養、培訓,國家停止心理諮詢師認證後,應儘快明確從事心理危機干預工作人員的範圍和職業資格。

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荊門醫療隊副隊長陳統獻:專業心理干預意義重大

陳統獻為患者進行心理疏導。

  嘉賓介紹 陳統獻:民盟盟員,浙江省第二批支援湖北荊門醫療隊副隊長、團隊心理健康顧問,台州市紅十字心理應急救援隊隊長。

  4月13日上午,剛剛從隔離點回到家中的陳統獻接受了本報記者專訪。陳統獻結合在荊門開展心理干預的親身經歷,圍繞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發揮心理干預的作用等問題,暢談了自己的體會和建議。

  「醫生,你不用麻煩了,我不想活了!」在第二批浙江省支援湖北荊門醫療隊負責的重症病區內,70多歲的林大爺(化名)一直不願配合治療,情緒還很激動。作為醫療隊心理健康顧問的陳統獻,通過視頻聯繫和面對面心理疏導的方式,讓林大爺打開了心扉並最終情緒平穩下來。這樣的經歷讓陳統獻印象深刻。

  「在突發性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面前,人們的心理狀況普遍會發生變化。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時間很長,影響人群非常廣,加上我們對新冠病毒的認識還不夠深入透徹,未知因素加大了對人們的心理衝擊力度,因此會產生明顯的緊張和焦慮。」陳統獻告訴記者,不管對於居家隔離的人還是醫務人員、患者,過度焦慮都會影響睡眠質量和治療。

  面對疫情帶來的各種困擾,人們應該如何應對?陳統獻認為,不同人群的應對方式應該有所不同。「面對疫情,人們應該學會從正規渠道獲取公開、權威信息,不信謠、不傳謠,勤洗手、戴口罩,同時合理安排作息時間、加強鍛鍊,也可以通過寫日記和培養畫畫、寫作等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暢通自我情緒表達的渠道。」陳統獻告訴記者。

  到荊門後,陳統獻組建了心理輔導小組,既服務醫療隊隊員,又服務患者,通過面對面、電話、視頻等方式,應用心理支持、放鬆訓練、認知糾正、量表評估等技術,幫助醫務人員和患者放鬆心情、穩定情緒。

  在陳統獻看來,不管是普通人還是醫務人員、患者、家屬,都會面臨這樣那樣、或多或少的心理問題。但處於防控一線的醫務人員、患者面臨的危險更大,承受的心理壓力應更大。

  「對於醫務人員,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前干預,通過培訓讓他們熟悉操作規範和流程,嚴格按照要求做好防護,降低感染風險。同時要幫助他們儘快熟悉環境、做好後勤保障。環境熟悉了、流程熟練了,會大大減輕醫務人員的心理壓力。」在浙江第二批援荊醫療隊中,陳統獻作為心理健康顧問,每天利用電話輪流對隊員進行心理健康支持,及時發布心理健康溫馨提示,有目的、有針對性地開展科普宣傳。對許多患者,他也通過專業心理疏導和干預,使患者心態發生了明顯轉變,也願意配合治療。

  疫情發生以後,國家高度重視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陳統獻非常關注這些政策的實施效果。他認為,要確保這些政策落地,應該將心理疏導和干預納入疫情防控整體工作部署,形成政府部門高度重視、多部門團結協作、全社會廣泛參與的機制。各地應該在國家政策的基礎上,出台符合各地實際、具有可操作性的實施細則和方案,明確流程、規範和標準,提升心理干預的科學化、規範化水平。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張晨:心理干預貴在科學、規範

張晨(左二)在工作中。

  嘉賓介紹 張晨,九三學社社員,上海市第九批馳援武漢醫療隊隊員,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副主任醫師。

  2月21日,上海市派出來自市、區精神衛生中心和綜合性醫療機構的50位心理學專業醫師,作為第 9批上海醫療隊馳援武漢。張晨和4位同事在武漢金銀潭醫院整整戰鬥了40天。4月13日,剛剛結束隔離的張晨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武漢是此次疫情的中心,醫務人員原來可能每天治療的患者人數為幾十個,忽然暴漲了十幾倍。一方面是患者人數的急劇增加,另一方面是醫療資源的相對不足,這對醫務人員的生理和心理都是一種巨大的考驗,外人很難想像他們承受的巨大壓力,因此那時很多醫務人員的內心是崩潰的。」張晨告訴記者。

  張晨最初接到的任務,是為醫務人員提供心理疏導和干預。但是到了武漢金銀潭醫院,他才發現需要提供心理干預的不僅僅是1400多名醫務人員,還有在醫院裡的1200餘名患者。「我們組建的5人工作小組,24小時待命,隨時給需要幫助的醫務人員和患者提供不同方式的心理干預和疏導服務。」張晨說。

  「在重大自然災害或公共衛生安全等事件面前,人們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打擊,會產生不同程度的悲傷和負面情緒。如果這種心理和情緒得不到科學引導和干預,任其發展蔓延就會產生級聯效應,情緒疊加的後果就是轉向抑鬱、絕望,形成惡性循環甚至會輕生、自殺。」張晨認為,在各種突發公共事件中,作為專業的心理學醫務工作者,必須要能夠區分情緒反映是應激性的還是已經朝著抑鬱方向發展,這是採取不同心理干預措施的前提條件。

  「整個過程中,我感覺接觸到的患者,絕大部分都比較配合,這對於開展心理干預具有很好的輔助作用。」張晨告訴記者,正是由於這種信任關係的建立,雖然需要服務太多人,但是心理干預的效果都很好。

  作為具有多年心理干預實踐經驗的醫務工作者,張晨認為在重大災難面前同步啟動心理干預工作,必要且及時,中央層面發布的指導意見和實施方案對各地開展心理疏導具有指導意義。「關鍵是要落實到位,要有人去落實。如果公立機構的專業人才隊伍不足,可以發揮民營心理諮詢機構的作用,引導他們有序參與、科學參與,同時要提供嚴格的培訓,使心理干預真正發揮作用。」張晨建議有關部門進一步出台政策,使心理諮詢、心理疏導、心理干預等工作有章可循、有制可守,在更加規範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團結報記者 韓金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ib85wHEBnkjnB-0zk0D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