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一提到直覺,人們首先想到的是直覺的神秘力量。直覺是一種無法用科學解釋的方式,快速地幫我們在極端情況下做出正確的選擇,避免損失,挽救生命,等等。
英國利茲大學的心理學家霍金森(Gerard P. Hodgkinson)報告過一個直覺救命的真實案例。
有名一級方程式賽車手正在賽道上駕車狂奔,在過急彎時,他突然間猛地踩下了剎車。在那一刻,剎車的衝動遠遠超過了他想贏得比賽的衝動。
事後他才知道,在他看不見的前方,有幾輛車拋錨堵死了他轉彎後的賽道。如果不是這一腳突如其來的剎車,等待他的將是車毀人亡的噩運。事後,心理學家藉助對錄像資料的分析,幫助他在腦海中重現了當時的心理過程。
這名對自己在那個驚心動魄的瞬間為什麼會踩下剎車百思不得其解的賽車手這才醒悟過來。當時他感覺到一個不同尋常的現象:觀眾本該歡呼但沒有歡呼,本該注視他,卻驚愕地注視前方。他的無意識感受到了這個異常現象,在他的理性意識做出判斷之前,就提供了一種急速的衝動,讓他踩下了剎車。
類似的例子很多。這充分說明,直覺對人是有益無害的。
那麼,我們為什麼要說直覺有害呢?
直覺有害,是針對父母一方在處理親子關係時而言的。
圖/花瓣
如果說直覺有益,那是對誰有益?直覺是為自我服務的,這個有益當然是對自己有益。
但是,在親子關係中卻是存在兩個自我的。兩個自我都努力將對方的自我當作自己的自我的變量。而對這個自我有益的,往往對另一方的自我有害。
所以,我們說直覺有害,是指父母在處理親子關係時,如果完全聽從自己的直覺,很可能對孩子造成傷害。
直覺是一個人基於自己的感受系統所做出的一種快速判斷。
一位雙胞胎媽媽毫不掩飾地當著孩子的面對別人說:「她們從一出生就是這樣,妹妹膽子很大,對什麼都很好奇,可是姐姐卻對自己的影子都害怕。」
她在話語中表達了對妹妹的欣賞,對姐姐的擔憂。欣賞會變成鼓勵,擔憂會變成詛咒,這對雙胞胎姐妹未來的人格特質很有可能就會按照這位媽媽的直覺標籤設定的方向發展。即便孩子們聽不懂她的話,或者即便她沒有當著孩子的面說這樣的話,孩子們依然能感受到她的感受,從而受到影響,以至於最後完全活出她直覺中的那個模樣。
但是,雙胞胎中的姐姐是不是只能成長為靦腆、內向、柔弱的人呢?
顯然不是。如果她得到的不是媽媽擔憂性的評價,而是積極的鼓勵,完全有可能變得更為活潑、外向。媽媽的直覺性評判,顯然對這個孩子是有害的。
有一對再婚夫妻,雙方各自帶著前一段婚姻中的孩子組建了新的家庭。
媽媽憑直覺就對爸爸帶來的那個孩子更體貼呵護,更寬容更大度。媽媽這樣做,有助於新家庭的融洽,這是符合人的第一反應定律的。媽媽覺得只有這樣做,才能讓爸爸和那個孩子感覺好受,從而讓自己感覺好受。
但是,媽媽對自己親生的孩子,卻嚴格要求,動輒批評,很少寬容和鼓勵。媽媽覺得,只有這樣才不會讓人說自己是個偏心的媽媽。媽媽的這些行為表現,都是下意識的,出自直覺的。但這種反向歧視卻必然在讓另一個孩子開心的同時,傷害了自己親生的那個孩子。
圖/花瓣
有一位父親前來求助,他有一個12歲上小學六年級的兒子。有一天早上,他的妻子翻看手機記錄發現,兒子半夜偷偷地起來,到父母的臥室拿走了手機,玩了4個多小時的手機遊戲,然後又偷偷地放了回去。這位父親得知後的第一反應就是想痛打孩子一頓。
這就是他的直覺反應!
如果他真的這樣處理的話,孩子迫於家長的威權,可能會暫時屈服。但是,幸好這位父親已經學過滋養型父母的課程,他冷靜了幾分鐘後想到,現在孩子還小,就算靠強力手段控制住了,等到孩子長大了讀中學、大學了,要去住校,那個時候就沒辦法控制了。而且,如果聽從直覺的衝動,將孩子打一頓,對親子關係的傷害極大,孩子也有可能變得更加叛逆,桀驁不馴。
如果能夠冷靜下來,從尊重孩子感受的角度去分析,你就會知道,事情其實沒有那麼糟糕。家長認為這個孩子的自控力有問題,實際上這個孩子的自控力相當好!
仔細想一下,這個孩子熬到半夜悄悄地起床,到父母房間拿走手機,玩4個小時,在天亮之前又放回父母的房間,這需要多好的控制力才能做到?而且,他之所以要偷偷地拿走手機,也完全考慮到了父母的感受與反應。他不想讓父母生氣,也知道父母生氣後可能對自己進行懲罰。從這個角度看,這個孩子的智商、情商都很高。
問題出在哪裡呢?還是源於父母此前對孩子的過度控制。在這件事情的處理上,如果家長按照直覺立即採取行動,顯然不是最好的應對方法(具體該如何正確應對,可以參見本書第五章)。
人類的本性喜歡有序的、確定的規律性。如果遇到了模糊的情境、隨機的事件,我們的大腦就會本能地去發現其中的模式與規律。
社會心理學家托馬斯·吉洛維奇(Thomas Gilovich)指出,這種對模糊刺激尋求規律的行為是我們在理解世界過程中建立的習慣認知方式。
但是,人們運用直覺,快速判斷而發現的所謂規律往往是一種錯覺相關。
錯覺相關就是在沒有規律的地方發現規律,在沒有因果關係的事情中找到因果關係。
圖/花瓣
比如,很多人感覺只要自己一洗車,天就會下雨。
於是在這兩者之間發現了某種神秘的規律。但事實上,你洗車後不下雨的次數比洗車後下雨的次數要多得多。但因為洗車後不下雨是很正常的事情,這兩者間本來就沒有任何因果關係,所以發生的次數再多,你也不會關注。
而洗車後下雨是比較少見的,同時又激發了你的負面情緒(車子白洗了),只要發生一次,你就印象深刻。只要再發生一次,你就會覺得這兩者間就建立了強關聯,然後你就「發現」了所謂的規律。
在親子養育領域,孩子的正常行為你也是不太會關注的。我們在前面的章節中已經提到過「一切正常的孩子是不存在的」。而孩子的異常行為會引發你的高度關注。只要類似的異常行為發生兩次以上,你就會歸納得出關於孩子性格特質的某種結論。然後就存儲在你的直覺感受之中,隨時調用了。
比如,有兩個孩子一起參加數學考試,要完成30道題目。測試分為兩個部分,每個部分都是15道題目。在第一部分,小男孩做對了14道題,只做錯了一道題。而小女孩只做對了6道題,錯了9道題。
這個時候,你是不是已經得出了結論,小男孩的數學成績很好,而小女孩的數學成績不行?
但是,如果你再看一下第二部分的測試結果,你就會知道,剛才的那個結論下早了。
在第二部分,小男孩做對了6道題,做錯了9道題。而小女孩做對了14道題,只做錯了1道題。
綜合來看整個測試,這兩個孩子做對和做錯的題目的數量是完全一樣的,他們的分數也完全一樣,數學水平也應該是一樣的。
但是,我們往往等不及看第二部分成績,就根據第一部分的成績做出了判斷。心理學家經過多次研究,發現小男孩在這種情況下會被認為更有數學天分,即使是數學老師這樣的專家也會這樣認為。
新書《親子滋養》
這對大器晚成的孩子是十分不利的。如果你的孩子在某些方面的發展不如你的預期,你的直覺判斷就會給他提早定性,而忽略了孩子的可塑性是非常強的。
一旦形成了直覺印象,此後驗證性偏見就會屢屢登場,反覆選擇性地強化你的直覺印象,讓你越來越覺得自己的直覺判斷是正確無誤的。從而,你的直覺對孩子造成的傷害也將越來越大。
說到這裡,我們一直假定父母的自我是完全正常的,但正如前述,真實情況不是這樣的。大多數人都存在病態適應的狀況,大多數人的自我都是病態自我。
最後,要特彆強調一下,我們所說的「直覺有害」,是針對特定領域的狹義理解,是指父母在運用直覺對孩子展開養育時造成的傷害,務必不要做擴大化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