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優雅的鬍子(吳永剛-Max)
雖然老話說「穿衣戴帽,各有一道」,但是大多數人的穿著打扮還是遵循時尚潮流的。不同時代,因社會制度、經濟發展、地域差異、自然條件等因素,社會生活中的服飾式樣有著很大區別。比如明清更迭、民國革故、以及後來新中國成立,中國人的服飾、鞋帽都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隨著時代發展,一些變化被後世微調沿襲,另一些則被淘汰拋棄——徹底成為了歷史。
在各類服裝服飾中,帽子自古就被中國人賦予了特殊的含義,《禮記》中即有「冠者,禮之始也」的記述,並強調道:「夫禮始於冠、本於昏、重於喪祭、尊於朝聘、和於射鄉,此禮之大體也」。東北地區的吉林,雖地處邊外,開化較晚,但因系苦寒之所,拋卻漢家禮儀不論,單從環境考慮,歷代居民對帽子都非常重視。
韓國影片《最終武器:弓》中八旗士兵所戴的暖帽
清代的吉林,居民以旗人為主。所謂旗人雖有蒙古、漢軍之屬,而服飾規制卻依新、老滿洲為例——一年四季均有戴帽習俗。這一點在十七世紀中期日本商人竹內藤右衛門等人上報幕府的材料《韃靼漂流記》中也可得到佐證:
韃靼人都戴帽子。冬天戴的是圓形帽子,把耳扇放下來防寒。明朝人(指漢族人,譯者)的帽子,有的是用緞子和灰鼠皮做的。灰鼠皮是一種很貴重的東西。帽子上面有各種各樣的「頂子」。一般的人,帽子上沒有「頂子」。耳扇是用狐狸皮、羊皮或其它毛皮做的。
未鑲檐暖帽,取自《滿族大辭典》
滿語把帽子稱為瑪哈,在清代吉林地區,帽子有禮帽(大帽)和便帽(小帽)之分,禮帽又有暖、涼之別:
秋冬季所戴禮帽叫暖帽。暖帽圓形,帽檐外翻上卷如同敞口盆狀,分絨、緞、氈三種材質,以黑色為多。普通百姓用鼠皮(黑色松鼠皮、染黑的黃鼠狼皮)、狍皮鑲檐,富貴之人用貂皮、獺皮鑲檐。
涼帽,取自網際網路
春夏時節所戴禮帽叫涼帽。涼帽沒有帽檐,狀若倒扣的鍋底,由御草(滿語得勒蘇)、竹、藤編制而成,外罩白布,沿口包緞封邊。這與《韃靼漂流記》中夏天他們都戴草帽。這種草帽和圓帽相似……的記載能夠呼應。
《韃靼漂流記》中還提到由於身份、地位的不同,帽子的樣式也不一致……事實也的確如此,無論暖、涼,清代禮帽上都覆有一簇紅纓,稱為頂子,但是佩戴禮帽的人若有品級,帽頂心上方還會按級別裝飾寶石、珊瑚、水晶、硨磲等材質的頂珠以示區別。
坤秋,取自《滿族大辭典》
除上述男性佩戴的禮帽外,還有一種滿語叫做坤秋的女性禮帽。這種禮帽為秋冬季戴用,形狀與男性暖帽相似,不過帽頂為平頂緞面,上有「蓋花」,釘有兩條帶有裝飾物及刺繡紋樣的飄帶。
在清代,東北地區地廣人稀,所居民眾,大多為出則為兵,入則為民的旗人,且吉林地方很多城市原本就是軍隊駐紮的城寨,社會管理曾一度按協領、佐領等軍隊建制施行。城北打牲烏拉地區,旗丁日常采捕勞作即是工作內容。故而禮帽雖為官服,但對本身即有軍人身份的旗人百姓而言,禮帽在民間實屬常用服飾。只不過在清朝滅亡後,流行數百年的清代禮帽並未得到傳承,而是隨著舊體制的瓦解終被時代徹底淘汰。
戴便帽的吉林三傑,取自《吉林舊影》
儘管禮帽常見於清代的日常生活,但它終歸是正式場合佩戴的帽子。平常的日子,旗人通常佩戴便帽。清代男性最常見的便帽是被叫做帽頭兒的瓜皮帽。這種便帽因由六塊黑素緞面(春、冬季戴,冬季配以「耳包」防止耳朵凍傷)或六塊黑紗(夏、秋季戴)縫合成半圓狀,在民間也被叫做「六瓣瓦」或「六塊瓦」。這種帽子的頂心交合處有一個黑色或紅色的絲絨疙瘩球,俗稱「算盤結」。瓜皮帽的帽邊無檐,只封有一個一寸左右的繡邊。繡邊前有「帽正」,帽正的材質因帽主人的地位而珠、翠、玉各異。另外,「凡紈絝子弟,一般帽頂系紅縵」(《吉林市滿族志》)。
影視劇中的瓜皮帽配耳包
進入民國後,官紳百姓日常生活仍舊特別重視帽子。伴隨剪辮風潮,「西風」日盛,代表著舊習俗的瓜皮帽在社會上逐漸被邊緣化。據潘起先生回憶文章所載,瓜皮帽一度成為吉林地區商人的標誌性服飾:商人多戴黑緞帽頭,黑帽紇繨。在冬季,商人們很少戴皮帽子,為了保護耳朵,曾流行戴黑緞子繡暗花的棉耳包或毛皮耳包,後來老式耳包又被兔皮耳圈代替。瓜皮帽和耳包搭配在行商之人中間流行很長一段時間後,也逐漸被貓皮、狗皮、兔皮帽子取代,老派的瓜皮帽進一步被邊緣化。
影視劇中的四塊瓦氈帽
晚清至民國初年,吉林地區民族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由東北封禁解除帶來的華北移民浪潮,使得旗人舊俗被逐漸沖淡。旗漢習俗相互交織,派生出許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新習慣。當時城鄉間,勞動人民夏季喜歡戴高粱稈草帽,既遮陽又可擋雨;春秋季節,多戴罐狀,左右兩側有反折向上帽耳朵的"氈帽頭";冬季則流行戴一種俗稱「四塊瓦」的牛毛氈帽。
四塊瓦有四個毛皮耳,前後兩個耳苫分別護額頭和後頸,個頭較小,左右兩個耳苫個頭較大。為禦寒,耳苫多縫以羊、兔、狐狸等毛皮,富家子弟甚至會縫以貂皮。由於貂、狐毛皮珍貴,羊皮有異味,兔皮愛掉毛,所以使用最廣泛的是本地產長毛黃狗皮。
其實狗皮在吉林地區使用得比較早,只因狗皮為旗人最大的忌諱之一,在旗人主導社會生活的清代,戴狗皮帽子會在一些場合受限(如旗人舉行祭祀等典儀),因而不具備大面積推廣的條件。進入民國後,旗人的優勢地位不復存在,質地耐用,防寒效果極佳的狗皮在民間得到了廣泛使用,使得狗皮製品發展成為東北服飾的一大特色——「四塊瓦片頭上蓋,反穿皮襖毛朝外」甚至被當作東北人著裝的一大怪。
在狗皮逐步主導冬帽用皮的同時,「四塊瓦」護後頸的耳苫被合併到左右耳苫,左右耳苫也被加寬加長,以便其末端可以系在下頦——四塊瓦棉帽發展成為「大耳苫(苫常被寫作扇)皮帽子」。
影視劇中的風帽
除了瓜皮帽和四塊瓦外,還有一些清代出現的帽子被民國時期沿用。如秋冬季,普通老年男性民眾還有戴風帽的。風帽也叫風兜,呢、緞為面,棉、皮為里,下擺很長,使頸肩得以禦寒。
影視劇中四喜帽
四喜暖帽也被民國接納,這是一種平頂寬檐氈帽,帽頭由四塊氈子縫就,帽檐寬大反折,頂心裝飾絨球,是舊時市民常戴的一種暖帽。
頭戴皮帽,肩披狐皮的滿族貴婦。取自《吉林舊影》
秋冬季,吉林地區的女性會戴一種平頂皮帽,這種帽子和坤秋類似,只是去除了蓋花和飄帶(絨線針織圍巾、耳包常配合戴用,作為禦寒之物)。這個季節,一些小孩子會戴一種「吉祥帽」,這種帽面用彩線繡成貓、虎等動物臉譜,頂端左右縫有兩個動物耳狀飾物,因帽型而得俗稱虎頭帽。以上這些帽子也是由清代直接過度或稍加改動而在吉林地區流行的式樣。
1931年北山廟會,取自《吉林舊影》
儘管許多清代的民間服飾被民國時代繼承,但民國時代,由服裝鞋帽展現出的社會風貌與清代相比,已經有了巨大的變化。早在晚清時候,隨著與國內外各種交流的日益增多,新式服裝式樣開始出現在吉林地區。進入民國後,服裝鞋帽的「洋味」愈加濃烈,一些曾被老派人物詬病的「洋相」逐漸「見怪不怪」,成為那個時代吉林人競相追逐的風尚。
在這種新趨勢下,不論冬夏,帽子越來越歐化。潘起先生的回憶文章里記載民國時期的吉林城市民夏天戴巴拿馬式草帽,春秋戴禮帽(歐式禮帽),冬天戴土耳其式水獺絨帽。
土匪座山雕集皮帽、大衣、皮襖、老式棉襖於一體,堪稱超級混搭。
巴拿馬草帽與歐式禮帽的樣子差不多,帽檐上面帶有深色裝飾條,寬寬的帽檐上翹(有的禮帽沒有這種裝飾條)。這兩種帽子本該搭配西裝革履,然而在東北,洋氣的帽子也常與長袍或者短褂子共同出鏡。無獨有偶,新式的冬季絨帽和皮帽,也本該與毛領西式大衣搭配,可一來二去,竟也入鄉隨俗,和棉襖棉褲混搭起來,成為戴用者刻意求新的標誌。這種混搭的情況越來越多,流行的範圍也不局限在東北,久而久之便成為一種時代特色鮮明的著裝時尚。
北山廟會上戴帽子的婦女,取自《吉林舊影》
受外國著裝潮流影響的不僅僅是民國時期的男性,城市女性中也開始流行起在夏季戴各式花帽的風尚。
偽滿時期赴長春參觀的吉林籍學生,取自《吉林舊影》
偽滿時期遊覽小白山的中學教師,取自《吉林舊影》
偽滿時赴日參觀的吉林地區小學校長們頭戴「協和帽」,身穿「協和服」
偽滿時,吉林地區流行的帽子式樣除了之前受西洋時尚影響外,因日偽當局恩威並施、極力倡導,一些帶有東洋味道的帽子也開始大行其道。首先是民國時期的學生帽得到了大力推廣,特別是高校的學生帽與日本的式樣幾乎完全一致,戴帽子甚至成為各學校每天對學生儀容檢查的內容之一。
在當時的公務員和文教衛生系統,所謂一種與日本軍服類似的「協和服」成為標準的制服。與這種服裝搭配的則是以日軍戰鬥帽為樣本的「協和帽」。由於偽滿時期,日偽當局加快了殖民掠奪的步伐,極力發展殖民工業,使得鴨舌帽出現在吉林地區,另外針織類帽子(如滑冰帽)也由日本殖民者帶進了吉林城。
從西洋風格到東洋風格,在解放前,本地傳統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在帽子上有著深刻的體現。特別是後者,儘管在日本投降後,如協和帽之類「偽」文化特徵鮮明的帽子式樣被徹底消滅,但有一些帽子式樣卻因具有規模化生產基礎,被巧妙地改造後,在歷史前行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從五十年代開始,新中國大規模工業建設蓬勃展開,一五期間七個大項目落戶吉林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當時蘇聯被樹立為學習的榜樣,因而在蘇聯工人中頗為流行的鴨舌帽在吉林地區流行開來。不過,這種帽子已經有了一個更昂揚的名字——前進帽。
然而當時,不僅在吉林地區,在整個中國,還有一種帽子比前進帽影響程度更深,影響範圍更廣,甚至一度成為工農商學兵,各界人士共同追逐的時尚——被叫做解放帽的軍帽。
學生帽與解放帽對比圖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身著軍裝,頭戴解放帽,在天安門城樓莊嚴宣布新中國成立。隨後幾十年,舉國上下尊崇英雄主義的風尚盛行。作為一項重要標誌,解放帽也越來越被人民群眾喜歡。
這種圓形短遮解放帽的最初設計者已不可考,大致最早是由解放軍在東北的後勤工廠製作,東北野戰軍的官兵最先戴用。解放帽的帽型在歷史上只與曾經在東北流行的學生帽相似,不過早期的解放帽的材質不如學生帽挺實。之所以這種軍帽首先出現於東北,當與東北地區製作學生帽的技術相對成熟有著莫大的關係。後來鐵路系統等大型國有單位還將解放帽由綠色改為藍色,成為工人群體普遍戴用的帽子。
在秋冬季節,舊式的棉帽、皮帽也在傳承中得到了發展。吉林地區冬帽的舊式樣為大耳苫皮帽子,這種帽子和奉軍、關東軍佩戴的冬帽類似,都是尖頂,左右耳苫較長。不同點是日本關東軍冬帽的前帽苫很窄,有些像老式的「四塊瓦」,而大耳苫皮帽子和奉軍冬帽的前帽苫較寬。後來解放軍四野戴用的狗皮帽子基本上是大耳苫皮帽子的形制。
解放後舊式冬帽被軍隊和大型國有單位不斷改造,最終形成了以雷鋒帽為代表的新式冬帽。1955年10月1日起,中國人民解放軍使用新式55式服裝。其中冬帽仿製蘇聯的冬帽「ушанка」,這種冬帽是蘇聯紅軍在1939年蘇芬戰爭後,仿照芬蘭棉軍帽製作以取代布瓊尼帽。與前述三種冬帽的外形區別在於帽頂為圓形平頂,以及帽苫、耳苫使用化纖氈絨而不是動物皮毛。
這種新式棉帽正式定型後,因雷鋒在一張宣傳照片中佩戴這種冬帽,故而在學習雷鋒運動中,被全國上下尊稱為雷鋒帽。後來鐵路系統等國有大型單位也比照55式冬帽,改變了帽子的布料顏色,製作了各自系統內的冬帽。
應當看出,無論是解放帽還是雷鋒帽,都在吉林地區有著一定使用或生產基礎。從軍帽定型後,逐漸被廣大人民群眾寄託以新的時代精神,從某種程度上滿足了使用帽子時產生的心理訴求,最終得以普及和流行。
作為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的人,我有幸看到過許多已經消失的帽子,也戴過許多種已經被時代淘汰的帽子。記得八十年代時,許多女性願意戴用類似醫院大夫用的那種白的確良帽子,以至於我在買冰棍猛抬頭時,還被賣冰棍老太太的白帽子驚到過。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以來,除回族人戴用的禮拜帽還保持著古老的帽子式樣外,吉林地區戴用帽子的習慣早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時過境遷,而今人們在彰顯個性時,往往會充分動用自己捕捉時尚脈搏的渠道,做出各式各樣的選擇,很少顧忌自己的妝容是否合群。
新世紀以後,歐美風、日韓風輪流吹過,吉林地區的百姓逐漸在日常生活中注重髮型,而不復從前那樣注重帽子——把精神風貌當作展示給外界的核心。同時,新世紀的帽子的時尚風向變化得是那樣地迅猛,與百姓希望表達的精神氣質契合得是那般複雜。以至於對於我們此刻生活所凝練的歷史,似乎還需要讓時間再沉澱一下,方好再作總結。
本文寫作過程中參考:《吉林市滿族志》、《昔日吉林民間習俗》《永吉縣誌》、《滿族大辭典》、《韃靼漂流記》等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