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你會死嗎?」我們欠孩子的生命教育課,到底該怎麼上?

2019-08-13     唯寶陽光嬰童學園

兩會的時候,一則關於「全民開展死亡教育」的提案,曾在網上引發熱議:

「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腫瘤醫院主任醫師顧晉:很多癌症晚期患者飽受病痛折磨,但家屬往往會拒絕接受舒緩治療,怕被認為是不孝。社會上年輕人自殺現象時有發生,我們對尊重生命相關教育有一定欠缺。建議從中小學生開始開展死亡教育,讓人們尊重死亡尊重生命。」

而網友們的評論,也一一印證了我們在「死亡教育」方面的空白。

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說:「中國人討論死亡的時候簡直就是小學生,因為中國從來沒有真正的死亡教育。」

在我們的傳統認知中,「死」這個字眼是不吉利的。談到「死」,我們總是諱莫如深。尤其是談到親朋好友的離世,直接說「死了」,會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表現。

「走了」、「不在了」、「去了」……是我們常用的說法。

在大多數家庭里,「死亡」更是禁忌話題。當孩子提到「死」,遭到的往往是大人一頓訓斥。

比起益智教育、興趣培養、成績提升等,「告訴孩子什麼是生和死」似乎是一件不值得一提的事情,我們總是相當然地認為「等孩子大了自然就明白了」。

可是,你怎麼知道,等孩子大了,他獨自對「死亡」的琢磨是正解呢?

有數據顯示,自殺已經成為了18歲以下青少年死亡的第一原因。

上海市教委的一項調查指出,在抽查的2500名中小學生的取樣中,有5.85%的孩子曾有過自殺計劃,有1.71%的孩子自殺未遂,有34.39%的孩子曾有過「活著不如死了好」的想法。

對「死亡」的避而不談,是多少家庭悲劇的根源。家長越神秘,孩子越好奇心,在不知深淺的年紀,想要體驗死亡的滋味;或是意識不到死亡的後果,遇到一點挫折就輕易結束自己的生命。

所以,是時候給孩子補上一堂「死亡教育課」了!

匈牙利心理學家納吉等認為,兒童對死亡概念的理解分為4個階段:

第一,3歲以下的兒童無法分辨死亡和分離,常會產生分離焦慮;

第二,3~5歲的兒童不了解死亡是普遍的,不可逆的,他們認為死亡是短暫的或可以復活的,甚至認為自己更乖一點,死去的家人就會回來;

第三,5~9歲的孩子已經了解到死亡是生命的終點,會用擬人方式來看待死亡,比如他們會認為死亡是被鬼差抓走;

第四,9歲以上的孩子已能正視死亡。

我總結了幾個孩子問得頻率比較高的問題,針對(3歲左右)這個年齡段的小朋友,大人怎麼回答會比較好呢?

媽媽,什麼是「死了」?

每個人從生下來,都要走一段很長很長的路,我們一邊走,一邊長大。一開始我們都是像你這樣的小寶寶,慢慢的,就變成了像爸爸媽媽這樣的大人。

走啊走,大人的頭髮開始變白了,耳朵也聽不清了,眼睛也不能看清東西了。這個時候就要寶寶幫助自己的爸爸媽媽走路,等走到終點了,老去的人就死了,他們會去另外一個地方。

不過你放心,這段路很長很長,爸爸媽媽還要陪你好長好長時間。

不建議這樣做:

當身邊有親人去世的時候,很多家長會對孩子說:「他出差了」、「他去了很遠的地方」。

這種欺騙的方式,會讓孩子有一種「被拋棄」的感覺,覺得是對方不愛自己了。有的孩子還會問「為什麼他給我打個電話、不陪我視頻聊天」,家長就更難回答了。

死了就是睡著了嗎?

人死了是心臟不會跳了,鼻子和嘴巴沒有呼吸,眼睛再也不會睜開了。死了以後感覺不到任何東西,不再說話,不再吃東西,不再長大,也不會活著了。

我們晚上需要睡覺,是因為天黑了,我們的身體太累了,睡覺可以幫助我們的身體積攢「能量」,第二天睡醒了,我們的身體才會棒棒的。

不建議這樣做:

如果把死亡直接和睡覺聯繫起來,會讓孩子害怕入睡,擔心自己再也不會醒來,擔心「睡著了就死了」。

人死了,還會回來嗎?

我們每個人只能活一次。一旦死了,就要去死了的人專門去的地方,會從活人的生活中完全消失,從爸爸媽媽和朋友的身邊離開,再也不會回來了。

大人可根據孩子的問題適當變通,但宗旨只有一個:讓孩子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讓孩子知道生命的珍貴,愛惜生命,尊重生命。

孩子平時通過動畫片、故事書等渠道獲得的信息是片面的,比如王子親吻死去的公主,使公主復活,或是施展讓人復活的魔法。孩子會誤以為人死了還有生還的可能。

偏偏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比較活潑,喜歡模仿,但是對危險的判斷力又不夠,如果他模仿電視里的危險動作,如從高處跳下,或是傷害其他人,都是很危險的。

在讓孩子認識到「生命只有一次」的同時,大人也可以趁機培養孩子的安全意識,教孩子學會基本的自我保護。

媽媽,你和爸爸會死嗎?

會啊,所有的人都會死。凡是有生命的生物,都有死去的那一天。

但是,你不用擔心。離爸爸媽媽死的那一天,還有很久很久。在死之前,爸爸媽媽會一直陪著你。我們全家人開開心心的在一起,一直相親相愛,即便爸爸媽媽去了另一個的地方,我們心裡也一直惦記著你。

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的嘉賓夏克立,在解釋「狗狗的死亡」時,順便也給女兒上了一堂死亡教育課,值得大家借鑑。

「古魯巴它老了,它死掉了,去了天堂。爸爸以後也會去天堂……我也不想太快去。但是古魯巴會在天堂等我們,到時候我們還是可以在一起。」

媽媽,我不想死!

每個人都會經歷出生和死亡。不過你放心,現在你還是小朋友,要等到你變得很老很老,或者發生了很危險的事情、生了很嚴重的病才會死。

所以我們要好好吃飯,多多運動,乖乖睡覺,不做危險的事情,身體才能健健康康不生病哦。

大人沒必要為了讓孩子放心,騙他「小孩子不會死」。也沒必要說得太直白,以免使孩子產生死亡焦慮和恐懼。

平時,爸爸媽媽可以通過讀繪本的方式,如《獾的禮物》、《活了一百萬次的貓》、《爺爺變成了幽靈》等,讓孩子了解生命的意義,珍惜生命中的美好,努力活得更充實、更快樂。

另外,曾經讓無數人落淚的電影《尋夢環遊記》,在我看來也是死亡教育的絕佳代表作品。「死亡永遠不會是愛的終點,遺忘才是,在愛的記憶消逝之前,請記住曾經深愛你的人!」

我們相親相愛,生命不滅不息。

在有限的生命里,和孩子享受無限美好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hlohimwBvvf6VcSZNZ7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