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援助卻遭抹黑,中國的「吃力不討好」所為哪般?

2020-04-06     中國網觀點中國

郝詩楠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

唐千智 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

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全球大擴散以來,剛從疫情中走出的中國旋即便向多國提供了抗疫援助。據國新辦的新聞發布會介紹,中國已分批組織實施了對89個國家和4個國際組織的抗疫援助。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援助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援助時間最集中,涉及範圍最廣的一次緊急人道主義行動。

病毒無國界,同為「病友」的中國面對正在遭受疫情的國家時可以感同身受,而且全球疫情的暴發對於中國來說也帶來了相當的「防輸入」壓力。因此,人們從媒體上看到了「大病初癒」的中國向外派遣醫療專家團隊、提供大量物資捐款以及分享有效抗疫方案和經驗的畫面。何其不易?

然而近日來,中國真心實意的抗疫援助行為卻遭到了部分國家政客和媒體的肆意抹黑。綜合來看,這些抹黑主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第一是「修復聲譽」說,比如法國《世界報》把中國援助行為描繪成「外國強權想方設法通過人道援助修復自身形象」,彌補所謂「否認疫情」的愧疚;第二是「不當牟利」說,比如英國路透社聲稱一些中國企業以援助為「幌子」故意哄抬某些醫療器械價格從中牟取暴利;第三是「謀求影響」說,比如歐盟外交與安全事務高級代表兼歐洲委員會副主席何塞·博雷利發文稱歐盟應認識到「中國援助中包含的地緣政治因素」,其中包括「通過欺騙和假扮慷慨來獲得國際影響力」。如此這般,本意良善的中國卻落得了一個「吃力不討好」的境地。然而,究其本源,這不僅反映了西方世界特有的話語與思維偏差,而且也與一些政客的現實政治算計高度相關。

首先,一些西方國家利用固有話語體系試圖轉移國內矛盾,掩蓋政策失誤。比如部分別有用心的西方媒體和政客聚焦「西班牙拒絕使用中國準確率低的檢測盒」這類失實報道,試圖搭建「他者化」新聞框架,污名化其假想「對手」的輿論形象。很明顯,這套話語體系與西方一貫的「中國威脅論」、「中國不確定論」等話語相契合。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暴發之後,西方國家內部輿論對部分政客防疫失當的批評甚囂塵上,而一些平時看似依賴「共同價值觀」相互團結的國家也出現了離心離德的趨勢。因此,在這個時候抹黑中國不過是基於轉移國內焦點,防止盟友疏離的現實政治考量。

其次,西方世界的冷戰式敵我思維根深蒂固,對中國的偏見一直存在。儘管冷戰已結束二十餘年,但一些政客仍生硬搬用冷戰時期形成的思維模式和認知框架來劃分敵我,力圖用身份定義國家行為,進而以此審視大國關係。此次中國面對全球疫情的援助之舉就再一次遭遇過度政治化的解讀,被一些國家視為「軟實力滲透」和「全球領導權之爭」的一環。然而從本質上來說此次全球疫情是一場有關公共衛生的非傳統安全挑戰,須各國攜手合作應對,過度政治化反而會為合力抗擊疫情設置障礙。

第三,西方世界仍慣於從現實主義視角審視國際關係,缺乏「人類」與「共同體」意識。儘管很多西方國家平時熱衷於強調「普世價值」,但在危機來臨時卻慣於倒退回現實主義的價值觀,專注於國家間「零和」對立和競爭,在人類共同危機面前卻不願放眼全局,選擇性地無視正在成形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近日,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了「打造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的理念,也在剛結束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應對新冠肺炎特別峰會上呼籲各國秉持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同舟共濟,守望相助,這才是當下各國應對疫情的正確態度。(責任編輯:樂水)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sfmT3EBiuFnsJQVayk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