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創新」陳勁等: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2023-08-17     長安街讀書會

原標題:「改革創新」陳勁等: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陳勁等: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

改革創新

科技立則民族立,科技強則國家強。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江蘇考察時指出,中國式現代化關鍵在科技現代化。面對科技創新發展新趨勢,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中國也已進入創新驅動發展的關鍵時期。大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積極搶占科技競爭和未來發展制高點,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我國發展進步的命運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中國式現代化提出新的時代課題

當前,科學革命正在孕育,技術革命加速推進,產業變革交叉滲透。科技實力決定著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著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中國只有全面增強科技競爭,在重要領域實現跨越發展,才能在新一輪科技革命中贏得戰略主動。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中國式現代化五個方面的基本特徵,為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指明了方向。面向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宏偉目標,科技現代化既包含中國科技創新能力和綜合國力在全球比較中處於前列的目標要求,也體現中國科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不斷提升的過程,更重要的是,中國科技創新的體系能力要對現代化強國建設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以人口規模巨大為基本國情

人口規模巨大為科技現代化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和應用場景,同時也對科技現代化在引領性創新方面提出新的更高要求。中國的科技現代化應統籌推進「能夠大幅度提高重要行業產業鏈供應鏈的安全性、穩定性和競爭力」「能夠大幅度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能夠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引領性創新,促進城鄉區域的協調發展,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的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協調發展。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以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價值取向

共同富裕的前提是經濟發展。堅持發展是第一要務,優化土地、資本、勞動、數據等生產要素配置,以科技創新提高全要素生產率來實現共同富裕是未來幾十年的根本性問題。在共同富裕視野下,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也面臨新的邏輯轉向,包括科技創新目標從市場邏輯下的經濟價值主導轉向涵蓋經濟、社會與環境的多元使命驅動,科技創新的價值目標更加關注人的發展與社會意義,科技創新的場域由聚焦經濟場域逐漸轉向經濟場域與公共社會場域並重,商業型創業與社會創業雙向嵌入的包容性創新成為發展趨勢。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以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為根本要求

中國式現代化須厚植物質技術基礎,弘揚精神與文化價值。科技創新深度賦能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全面發展,除了在「推動創新引領發展」「實現經濟高質量發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為人民提供豐富物質供給」等方面發揮關鍵作用之外,還要增強文化自信,從中華文明不斷汲取中國文化固有的創新稟賦。發揚中華文明的「整體觀」「整合觀」優勢,樹立體系創新的「大科學觀」,營造真正尊重科學、尊重人才的全社會氛圍,為加強基礎研究、實現原始創新、邁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儘快成為世界重要人才中心、科學中心和全球創新高地提供文化保障。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為鮮明特點

科技創新要體現綠色發展理念,以可持續發展理念推進美麗中國建設,把握碳達峰關鍵期、窗口期,部署低碳前沿技術、顛覆性技術,支撐碳強度與排放總量同步控制,協同推進減污降碳,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以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為時代共識

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變革的加速演進,科技創新成為強化科技安全、保障經濟安全和國防安全的關鍵紐帶。要統籌發展與安全,推進國家安全體系和能力現代化,通過國防科技創新與軍民融合創新,建設高能級軍民融合創新聯合體,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和世界和平。

引領科技現代化要做到七個堅持

堅持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

加強黨對科技事業的全面領導,集中體現在貫徹落實「抓戰略、抓改革、抓規劃、抓服務」新理念,推進科技創新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組建中央科技委員會,統籌科技相關重大事項,這是完善黨中央對科技工作統一領導體制的重大舉措,是確保黨中央關於科技創新重大決策部署落地見效的組織保障。

堅持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

科技革命伴隨強國更迭,科技發展推助產業興衰,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是建設現代化強國的必由之路。中國科技實力正在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儘管在部分領域取得重大進展,中國科技創新能力還不適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與主要已開發國家仍存在較大差距,要堅持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不動搖。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

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的最大的優勢是社會主義制度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要有所為有所不為,堅持聚焦國家戰略需求不動搖,堅持關鍵領域自主可控不動搖。通過強有力的統籌協調機制,整合跨部門、跨學科、跨軍民、跨央地的優勢資源,建設平戰結合「抓重大、抓尖端、抓基本」的能力體系。

堅持「四個面向」的戰略方向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要夯實科技基礎,在重要科技領域更多躋身世界前列;面向經濟主戰場,要加強科技供給,加快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面向國家重大需求,強化國家戰略導向,更好服務我國創新發展全局;面向人民生命健康,要突出以人民為中心的根本立場。

堅持以深化改革激發創新活力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的改革任務涉及經濟、社會、政府治理等諸多領域,改革的關聯性、複雜性、影響力大大提高。應聚焦「強化戰略科技力量」「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打造體系化競爭能力」等重點領域,在創新主體、創新基礎、創新資源、創新環境等方面持續用力,破除一切束縛科技創新發展的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

堅持創新驅動實質是人才驅動

「大而不強」是新時代中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必須應對的挑戰,頂尖人才匱乏、結構不合理、國際化水平不高成為掣肘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的突出問題。面對全球範圍內空前激烈的人才競爭,應以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建設為抓手,完善科技創新人才「引留用育」機制,全面提升人才自主培養質量,加快吸引集聚海外高層次科技人才,打造「高精尖缺」的國家戰略科技人才力量。

堅持融入全球科技創新網絡

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要堅持自主創新與開放合作的辯證統一。一方面要把科技發展的立足點放在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石上,另一方面要實施更加開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國際科技合作戰略,以全球視野謀劃和推動科技創新,充分利用全球創新資源,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

以創新範式支撐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

推進科技現代化,要以基於自立自強的全面創新為發展目標

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新時代新形勢下,要加快推動中國的科技創新戰略由外循環主導的開放式創新向基於自立自強的全面創新轉變。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戰略要求科技創新發揮基礎性、戰略性支撐作用。其中,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現代化強國對科技創新的核心需求。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事關國家安全的強國底線,事關創新引領的強國動力,是為了在確保生存發展權的基礎上,為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作出更大貢獻。

推進科技現代化,要以企業主導的創新生態系統為發展格局

中國創新生態系統演進呈現從高校和科研院所主導科技創新活動到企業創新主體地位逐步提升的規律性特徵。黨的二十大報告使用了「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的全新表達,特彆強調要「加強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中國企業科技創新已經取得顯著成就,企業研發經費支出的全國占比高於76%,企業發明專利申請量的全國占比高於65%,企業取得重大科技成果的全國占比高於50%。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亟須企業在創新能力、創新水平、創新貢獻上實現較大躍升,提高面向世界科技前沿的原始創新能力、面向經濟主戰場的引領發展能力、面向國家重大需求的協同創新能力、面向全球競爭的戰略影響能力,形成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創新生態系統,形成企業主導的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鍊人才鏈深度融合的格局。

推進科技現代化,要以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為發展重點

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是體現國家意志、服務國家需求、產出重大成果、代表國家水平的中堅力量。應圍繞國家戰略競爭的焦點領域,從主體、基礎、資源、環境等方面著手,以國家戰略人才力量為支撐,建設具有重大引領作用的跨學科、大協同的創新攻關力量。發揮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在研發非對稱競爭手段、攻克戰略性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的重大任務中,不斷提高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技領軍企業緊密合作的整體效能。

推進科技現代化,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的整合式創新為發展範式

新發展理念引領高質量發展的整合式創新是新時代中國的科技現代化的發展範式。以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世界科技強國戰略為指引,以國家安全為底線,運用整體性、全局性、非線性思維,整合自主、全面、開放、協同、包容、可持續等創新方式,推動「求真-求美-求善」的負責任、有意義創新。對於國家而言,整合式創新蘊含著中國特色的和平觀、新型舉國體制下的戰略執行優勢和系統驅動的中國式創新經驗與智慧,強調放眼全球、著眼全局,同時兼顧消除貧困、保護環境、促進健康、建設國防和推進國際事務等方面,通過各方面的有機整合,實現富民強軍,推動全球和平發展。

推進科技現代化,要以全體人民的創新智慧為發展動力

全體人民的創新智慧是中國創新發展的不竭動力和源泉,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舉國體制中創新主體積極性和能動性發揮的重要體現。數位技術的迅猛發展使得創新擴散從技術屬性向社會屬性轉變,高效率的多主體協同創新在技術上成為可能。應推動開放科學,鼓勵全民參與科學研究,讓科學進程和結果實現向社會大眾的可視化,讓普通大眾成為科學研究的參與者;應推動社會創新,鼓勵全民參與創新活動,為多樣化、多方向的探索過程提供機會;應推動全民創新,釋放市場中各類主體的活力,讓創新創業成為全社會的共同價值追求和行為習慣。

【陳元志、陳勁:其中陳勁系長安街讀書會成員、清華大學技術創新研究中心主任】

註: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註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出處和作者。

責編:韓培濤;初審:程子茜;複審:李雨凡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好書」長安街讀書會年度推薦幹部學習書單(經典篇、熱門篇)

「黨建閱讀」長安街讀書會「2022年度優秀合作單位」

「期刊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3期幹部學習核心期刊目錄

「新書推薦」長安街讀書會第20230805期幹部學習新書書單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餘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幹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餘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台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並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台、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台,累計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准,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並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覆:【申請入會】【百科】【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幹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查看更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c726f6d24a8d13106c9252d9da1834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