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藥業襄陽基地
甾體藥物年產能已超4000噸,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
9月6日,共同藥業(300966.SZ)十堰丹江口基地,IPO募投項目生產車間,設備正在抓緊調試中,下月即將正式投產,新增年產能1000噸。屆時,在甾體藥物起始物料方面,共同藥業年總產能將超4000噸,全球最大供應商地位進一步鞏固。
共同藥業於2006年在襄陽成立,2021年在深交所創業板上市。今年上半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2.68億元,歸屬凈利潤0.17億元,扣非凈利潤0.13億元。
「未來五年,我們希望公司銷售額能有進一步突破。」共同藥業董事長系祖斌在接受支點財經記者專訪時說,「公司深耕甾體藥物產業,正在逐步建立起始物料、中間體、原料藥、製劑的全產業鏈,帶動了公司轉型升級。」
共同藥業因何進入甾體藥物產業?憑什麼做到了全球最大?
在展會中尋覓商機
一切還要從系祖斌的工作經歷和創業故事說起。
系祖斌1970年出生於襄陽,1992年從湖北工業大學發酵工程專業畢業後,被分配到襄樊市對外經濟貿易委員會(現襄陽市商務局)工作。
1998年,系祖斌下海創業,主要通過掛靠一家有外貿經營權的企業做出口生意。
「最初賣的東西很雜,主要依託襄陽當地產業,比如紡織、食品添加劑、醫藥等,賣一些相關產品。」系祖斌回憶說,當時網際網路還不發達,做出口貿易的主要窗口是廣交會。
創業當年,系祖斌就參加了廣交會。「在廣交會上,我們了解到另一個展會,也就是世界製藥原料展(CPHI),這是一個由歐洲國家發起,在全球具有較高知名度的醫藥展會。因為我們也在賣一些醫藥產品,就覺得可以去試一試,從中尋找發展機會。」系祖斌介紹。
為出國參展,系祖斌下了血本。「當時是兩個人去的,每個人的費用3萬多元,再加上展位費8萬元,去一趟就得花15萬元左右。那時我們剛創業,一年收入還不到10萬元。」
共同藥業董事長系祖斌
參展過程中,一位美國客戶對系祖斌展位上的一些醫藥產品產生興趣,詢問他們是否可做甾體激素中間體。
「我們當時沒有這些產品,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經過溝通,客戶願意讓我們嘗試,並打款75萬美金作為啟動資金。」系祖斌解釋,客戶之所以願意給予機會,是因為起源於歐美的甾體藥物,當時正有轉移到中國生產的趨勢。
所謂甾體藥物,是指分子結構中含有甾體結構的藥物,主要包括皮質激素、孕激素、性激素等,是僅次於抗生素的第二大類化學藥,對機體起著非常重要的調節作用。而甾體激素中間體,則是生產各類甾體藥物的前端產品。
系祖斌沒有工廠可以研發和生產,回國後馬上尋找相關藥企合作夥伴。
「我們找到浙江的一家工廠,經過共同摸索後,僅用三個月時間就把產品做出來了。」回憶起當時的場景,系祖斌依然很激動。「和國外產品相比,我們那時的產品質量很粗糙,所以就和客戶協商,從粗品開始交易,客戶拿到後再精製。」
此後,在不斷研發和改進過程中,系祖斌合作的工廠工藝逐漸成熟,客戶訂單猛增,「當時產品利潤很高,一公斤中間體可賣約一萬元,利潤在七八千元,客戶需求量也大,幾乎每周都要發貨」。
市場環境也變得越來越好,系祖斌由此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2003年,為促進對外貿易發展,國家全面放開外貿經營權,系祖斌正式成立了自己的外貿公司,但仍未涉足甾體藥物生產領域。
創新工藝成為全球最大供應商
轉變發生在2006年。此時,系祖斌的公司規模越做越大,年營業收入超千萬元。
「不自己做不行了,因為規模越來越大,越來越擔心別人不賣給你產品。」系祖斌表示,另一個原因是,自己做可以賺得更多。
於是,這一年,系祖斌投資數千萬元建廠,共同藥業正式誕生。2008年,公司襄陽基地投產,年產能達300噸。「單幹」也讓共同藥業的年營業收入,從幾千萬元提升至過億元。
「然而,僅過了一年,我們就進入了瓶頸期。」系祖斌稱,這是當時行業遇到的普遍問題,原因在於生產甾體藥物起始物料的原材料成本不斷上漲,導致中間體的利潤被不斷侵蝕。
當時中間體的生產工藝,是通過黃姜獲得皂素初始物料,再得到雙烯等起始物料,進而製作各類甾體激素中間體。由於皂素大多沿用稀鹽酸水解、汽油提取等方式生產,不少生產起始物料的企業因缺乏有效處理皂素廢液技術,導致環保不達標,並因此被強制關停,相關產品供給受到影響。
「其間,一公斤雙烯的價格,從300元漲到了1600元,起始物料成本大幅上漲,加之生產企業之間競爭加劇,產品紛紛降價,導致盈利空間進一步下降。」系祖斌說,「公司凈利率從50%以上,逐步下降至25%,直到10%左右。」
系祖斌意識到,面對困局必須做出改變。他注意到,國際上已開始探索以植物甾醇等為初始物料,製造雄烯二酮等起始物料的生物發酵技術,該技術不但能大幅降低成本,還具有環保優勢。
靠人不如靠己。系祖斌決定研發新一代技術,將公司業務前置到甾體藥物起始物料環節。他大學所學的發酵工程專業,也派上了用場。「所以,最終還是做了本專業對口的事,對相關技術理解起來也相對容易。」系祖斌笑著說。
不過,系祖斌沒有盲目投資。由於生物發酵廠需要較大資金投入,出於謹慎考慮,他選擇了先租賃廠房做研發,跑通相關產品線後再投資。
這一過程歷時三年。2011年,共同藥業率先在國內掌握了相關技術,成為較早利用植物甾醇通過生物發酵技術生產起始物料的企業。同年,公司成立全資子公司湖北共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投資2億多元,在丹江口建設基地。自2015年起,該基地逐步投產。
共同藥業生產車間
到2017年,共同藥業通過生物發酵技術,已可生產甾體藥物四大核心起始物料——4-雄烯二酮(4-AD)、9-羥基雄烯二酮(9OH-AD)、17α羥基黃體酮衍生物(A 環)及雙降醇(BA),相關年產能達800噸。
「公司還通過加入酶轉化等技術,持續改進工藝提升產能和降低成本。」系祖斌舉例說,以前用雙烯等起始物料做一公斤中間體,成本大約在3700元,現在用4-AD等起始物料做一公斤中間體,成本不到200元,帶動下游產品價格進一步下降。
創新工藝使得成本大幅降低後,共同藥業生產的甾體藥物起始物料,不光自己用,還賣得十分火爆,公司也一躍成為行業前三大供應商。
2021年4月9日,共同藥業登陸深交所創業板,以8.24元/股的價格,發行2900萬股股票,募集資金2.39億元,主要用於生產BA及黃體酮等中間體。
上市後的共同藥業,發展勢頭更猛。隨著投資的進一步加大,以及產能的不斷釋放,公司起始物料年產能逐步擴大至數千噸,一舉拿下全球最大供應商地位。
2022年,共同藥業實現營業收入6.05億元,歸屬凈利潤0.4億元,扣非凈利潤0.37億元。
目標是做全產業鏈企業
不過,系祖斌並未滿足於此,既然決定深耕甾體藥物產業,他要的是做全產業鏈企業,讓公司能有更大發展。近幾年,在起始物料和中間體基礎上,共同藥業還涉足後端的原料藥和製劑板塊,選擇的方式是強強聯合。
2020年5月,共同藥業與全球知名心血管、精神類藥企華海藥業(600521.SH)等企業,合資成立控股子公司湖北華海共同藥業有限公司,主營原料藥及製劑的研發、生產和銷售。
目前,位於丹江口基地的華海共同產業園正在抓緊建設中,預計今年底完成基礎建設,明年進行部分產品的小試生產、工藝驗證、提交報批等工作,2025年將正式進入生產階段。
近年來,為更好地做好研發,共同藥業還在醫藥及人才資源豐富的武漢等地,成立了相關研究院。
系祖斌透露,在原料藥及製劑方面,共同藥業除研發性激素、孕激素等傳統產品外,還儲備了同樣屬於甾體藥物的神經類固醇麻醉藥、抗癌類等產品,包括抗腫瘤藥依西美坦等。未來,公司不排除繼續通過合資,或者投資併購方式,進一步加強相關產品的開發。
共同藥業還計劃面向行業提供甾體藥物CDMO服務,即主要為醫療生產企業及生物技術公司的創新產品,提供工藝研發、製備、工藝優化、註冊驗證、商業化等服務。
「在甾體藥物前端領域,我們已具備較好的基礎,往附加值更高的後端領域發展,具備一定的成本優勢。而且越往後端發展,盈利水平越能得到提高,這是公司未來的市場機會。」談及進軍甾體藥物原料藥和製劑的原因,系祖斌回應道。
公開信息顯示,目前全球生產的甾體類藥物已超過400種,其中最主要的是甾體激素類藥物,市場規模超萬億元。
記者 林楠
編輯丨劉定文 胡馨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