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月28日,烏克蘭拉達議會通過了一項「新法案」,具體內容很簡單,烏克蘭將在「俄烏邊境」部署總長可能超過3000公里,寬度2公里的雷區,輻射面積超過6000平方公里。這樣「匪夷所思」的提議,烏克蘭居然同意了。首先一旦部署雷區,那麼之後想要清理難度很大,而且對於平民的傷害遠超軍隊。作戰部隊能有效地排雷,平民只能用命去賭。看似是在構建防禦性的「隔離帶」,實則是在坑害老百姓。
可能很多人對於「雷區」的了解並不多,認為這是一種有效防範俄軍進攻的手段,客觀來說也確實如此,但是其帶來的危害遠大於「收益」。以二戰為例子,在戰爭年代各國都部署過大面積的雷區,然而時間過去了七十多年,依舊有大量的地雷並未被清理。據保守估計,阿拉曼地雷區已經造成了上萬人的死亡,而這僅僅只是全世界無數地雷區中的一個。
當初部署雷區之後,相關部隊可能撤離也可能全軍覆沒,所以根本沒有什麼「圖紙」可以參考,只能一點一點的排除。所以部署很輕鬆,清理起來很麻煩。雖然現在有很多科技手段可以幫助士兵進行安全排雷,但是一些地雷都是在被平民觸發後,大家才知道這裡是雷區。也可以理解為,一些隱秘的雷區必然會導致平民傷殘甚至死亡。如果只是在小範圍進行部署,可能帶來的危害不大,但是這一次烏克蘭要在6000平方公里部署大量的地雷。
不管是從面積、還是「地雷數量」來說,都是一項浩大的工程,而且會在戰後給平民帶來巨大的傷害。關鍵是烏克蘭此舉是在「作繭自縛」,槍口對著烏克蘭人。首先雷區部署肯定在烏克蘭一方,俄羅斯人正常情況下不會越境進入烏克蘭,所以這些地雷防的到底是誰?就算確實能夠阻擊俄軍,防止俄羅斯大舉進犯邊境。但是民眾的正常生活怎麼辦,總不能天天挎著「儀器」出門吧?
其次就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有漫長的邊界線,俄軍完全可以繞開,或者直接重火力覆蓋,進行引爆從而展開進攻。地雷陣在二戰時期確實有防禦效果,但是不代表當下也一樣有效。簡單來說烏克蘭此舉有點「傷敵八百自損一千」的感覺,將老百姓置於危險境地,同時也無法有效防禦俄軍。最後不管是排雷還是「撫恤百姓」,都是烏克蘭自掏腰包。就怕這些地雷埋得久了,烏軍自己都忘記埋在哪裡了。而且6000平方公里說不要就不要了,烏克蘭有點「敗家子」的味道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