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那姐姐穿得真少」,公交上本科媽媽的回答,堪稱教學典範

2024-09-30   大果小果媽媽

導言

有句老話說得很有道理——「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不得不承認,語言的影響力非常強大,甚至和肢體上的傷害不相上下。語言暴力,也是一種不容小覷的心理傷害方式。

有時,一句話聽一遍可能不會引起注意,但如果多人重複,或者長期不斷地重複,漸漸會影響人們的認知,甚至導致判斷力的混亂。這就是流言的力量。

因此,惡意言語就像一把無形的利刃,在開口之前一定要三思而行,避免傷害他人。

01

本科媽媽教科書般的應答

作為90後新手媽媽的小玲,前幾天遇到了一個令人尷尬的場景,不過是發生在自己5歲兒子身上的。

那天,她帶著兒子乘坐公交,正值下班高峰期,車上非常擁擠,座位都已被坐滿,剩下的人只能站著扶著扶手。

在她懷抱兒子站著時,旁邊站著一個年輕的女孩,可能是因為車內悶熱,她脫掉了外套,只穿了一件輕便的弔帶連衣裙。

然而,這時她5歲的兒子盯著女孩,好奇地說道:「媽媽,那個姐姐穿得好少啊。」

儘管這句話不算很大聲,但由於周圍人多,還是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大家紛紛朝女孩看去。女孩顯得有些尷尬,似乎想把外套重新披上。

小玲立刻對女孩露出抱歉的微笑,然後對兒子輕聲說道:「每個人都有穿衣的自由。上次媽媽帶你去買衣服時,也讓你選了自己喜歡的嘛。現在天氣熱了,大家都穿得涼快些,所以不能隨便評價別人,這樣是不禮貌的行為,記住了嗎?」

兒子點了點頭,車廂里聽到的人也紛紛露出讚許的笑容。不得不說,小玲的應對方式堪稱教科書般的典範。

02

哪些話最好別讓孩子說?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難免會說出一些無意傷害他人的話。家長應當及時引導孩子,讓他們懂得言語的重要性。孩子的語言雖然是無心之舉,但對他人而言卻可能帶來不必要的困擾。

詆毀他人的話語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有時會不自覺地在孩子面前評價他人。如果家長總是在孩子面前抱怨或貶低別人,孩子會模仿並養成類似的說話習慣。

無論是朋友、同事還是陌生人,家長應避免在孩子面前發出負面評價。這不僅會影響孩子的判斷力,還可能導致他們在不恰當的場合隨意批評他人。

比如,孩子看到別人穿著和自己不同的服飾時,可能會因為好奇而發表不當評論。在這種情況下,家長需要及時糾正並引導孩子學會尊重他人的選擇,而不是根據自己的標準去評判別人。

過於肯定的話

我們常說「話不要說太滿」。當孩子習慣於用過於絕對的語氣講話時,可能會因為事情的發展與預期不符而陷入尷尬。

比如,孩子可能會說:「我肯定不會做錯!」但結果卻可能出乎意料。這不僅會讓孩子感到「被打臉」,還可能讓他人對孩子的誠信度產生質疑。

家長應教導孩子保持謙遜,學會用更為柔和的語言表達自己的觀點,如「我覺得這樣做可能會更好」或「我認為這樣比較合理」。這種方式不僅能幫助孩子避免尷尬,還能培養其靈活應對變化的能力。

粗俗不雅的話語

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強,尤其在語言方面。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使用粗俗或不雅的詞語,孩子會很快模仿並在適當或不適當的場合重複這些詞語。

雖然有時家長可能是在情緒激動的情況下無心之失,但孩子卻可能將這些詞語牢牢記住。

當孩子說出粗俗語言時,不僅會給他人留下不良印象,還可能引發不必要的衝突和矛盾。

因此,家長在糾正孩子時,應避免使用粗俗語言,轉而用溫和但堅定的語氣進行教育,並解釋為什麼這些話是不應該說的。

03

如何培養孩子的語言意識?

以身作則

家長的言行舉止是孩子最直接的模範。家長在日常生活中應避免在孩子面前使用負面言辭、粗話或詆毀他人的話語,給孩子樹立一個良好的榜樣。

引導孩子反思

當孩子無意中說出不當言辭時,家長應及時指出,並引導孩子思考這些言辭的潛在影響。可以問孩子:「如果別人這樣對你說,你會有什麼感覺?」這種反思有助於孩子學會換位思考,避免今後再犯類似的錯誤。

鼓勵積極表達

家長應鼓勵孩子多用積極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感受與觀點。例如,當孩子對某事感到困惑或不滿時,家長可以引導他們用合理的方式表達,而不是簡單地批評或抱怨。

果媽寄語

語言是人與人之間交流的橋樑,良好的言辭不僅能夠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也能幫助孩子在未來的人際交往中建立良好的形象。

作為家長,我們有責任幫助孩子認識到語言的力量,並引導他們謹言慎行,避免因言語上的不當而傷害他人。

每一個孩子都是一張白紙,家長的言行就是他們學習的教材。讓我們從今天開始,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並通過正面的引導,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會說話、懂禮貌、有涵養的人。

圖源網絡|侵刪

作者簡介:果媽,家庭教育指導師,專注分享育兒知識、親子教育經驗、婚姻家庭感悟,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