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時間7月27日凌晨,巴黎奧運會將在塞納河上正式開幕。
在這場以四年為周期的體育盛會裡,「輸贏」是最為核心的指標,對於選手們而言,奧運會意味著四年磨一劍,但也總有人做足準備,卻最終無緣賽場。
比如被稱為「蘇神」的蘇炳添,就因成績未達到參賽資格標準,未能入選巴黎奧運會大名單。
拿下兩屆奧運會男單冠軍的馬龍,也因「無法承受強度」,無緣男單,最終只參加團體賽項目。
5月結束禁賽的孫楊,曾稱自己要通過巴黎奧運會回歸,然而,太久遠離賽場,讓他最終無法獲得資格。
東京奧運會上獲得首金的楊倩、奪得十米雙人跳台冠軍的張家齊,也都因各種原因無緣奧運。
或許,在這些殘酷的競爭中,「離開與留下」從不是主流的故事,但在某種程度上,對於運動員而言,真正重要的,也只有「離開與留下」。
7月初,中國田徑協會公示巴黎奧運會中國隊參賽名單,蘇炳添並未出現其中。
從去年至今,蘇炳添一直飽受傷病困擾,雖然一直在為巴黎奧運會備戰,但最終,還是因成績未達到參賽資格標準,未能入選大名單。
蘇炳添感到遺憾,卻也無可奈何:「我確實也盡力了。」
蘇炳添回應無緣奧運
似乎,就連被稱之為是「亞洲短跑的超級英雄」,也不得不面對年紀增長帶來的傷病與無奈。
時間回到3年前,在東京奧運會中,蘇炳添曾在半決賽跑出9秒83的成績,創造了新的亞洲紀錄,還成為首位闖入奧運會男子百米決賽的中國選手。
至今,蘇炳添都是男子60米與100米亞洲紀錄的保持者,也成為劉翔之後,亞洲田徑場上的絕對統治者。
東京奧運會上的蘇炳添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世界短跑決賽舞台上,都被黑人選手統治,相比亞洲人,他們四肢更長,步幅更大,具有先天體型優勢。
而放眼世界田徑領域,運動員的平均身高都在1米8以上,曾經被稱為「亞洲飛人」的劉翔,身高也是1米89。
對於身高僅有1米72的蘇炳添而言,雖有天分,但要想在短跑領域闖出一片天,從最初看便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
從2009年進入國家隊至今,蘇炳添都如同一個極為嚴密的機器,對自己的身體進行著嚴格管理。
他嚴格遵循著營養師給的食譜,也從不喝酒,因為擔心降低耳朵聽力,影響聽槍靈敏性;
他避免觀看時長過長的電影,因為會對腰部造成壓力,每天11點他都會戴上眼罩,雷打不動的入睡,無論室友是否還醒著。
訓練中的蘇炳添
2012年,倫敦奧運會男子100米比賽,蘇炳添成為中國短跑歷史上首位晉級奧運會男子百米半決賽的運動員,而站在他身邊的,就是被稱為「閃電」的傳奇運動員博爾特。
在此之前一年的全國錦標賽上,蘇炳添以10秒16的成績,打破了塵封13年的全國紀錄。
但這樣好的狀態並沒有得以持續,之後的兩年,蘇炳添迎來「平台期」,國家隊的後起之秀將他的紀錄打破,與此同時,他的成績也開始停滯不前。
2014年,蘇炳添受劉翔啟發,決定更換起跑腳,改變起跑節奏——2011年,劉翔曾更換起跑步,最終跑出了與世界紀錄持平的成績。
對於一名專業運動員而言,換腳無異於重新學習走路,痛苦且難以預測結果,但好在,跑道給出了答案。
2015年,國際田聯鑽石聯賽上,蘇炳添第一次跑出了9秒99的成績。也成為第一個突破10秒大關的黃種人。
在此之前,黃種人的最好成績還是1998年,日本短跑名將伊東浩司在曼谷亞運會上跑出的10秒整紀錄。
而當蘇炳添創造奇蹟的這一刻,劉翔恰好坐在看台上,觀看了全場比賽。
蘇炳添與劉翔
之後的2018年,更是成為蘇炳添跑步生涯中值得被反覆觀摩的一年——他先是接連在60米比賽上3次突破亞洲紀錄,8月,雅加達亞運會的100米決賽上,他又以9秒92的成績,打破亞洲紀錄。
對於需要強爆發力的田徑運動員而言,通常退役年齡在26-28歲之間,但蘇炳添卻在29歲這年,創造了極為精彩的一年。
在那年接受採訪時,蘇炳添說:「2年,我的目標就是堅持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
雅加達亞運會上的蘇炳添
這條路並不好走。
先是2019年,蘇炳添經歷嚴重腰傷,同時,東京奧運會宣布推遲一年舉行,2020年6月,在腰傷恢復不久,他的左肩又添新傷。
當生理時鐘與被推遲的奧運時間重合時,蘇炳添能否出現在奧運賽場上,成為了一個迷,更何況,頻繁出現的傷痛,將他不斷拉離國際賽場。
直到2021年東京奧運會,32歲的蘇炳添如約出現在賽道上,再次創造出全新亞洲紀錄。
在漫長的奧運周期里,蘇炳添經歷了幾乎每個運動員都會經歷的低谷、高光與傷痛,卻也最終成為世界上最偉大的運動員之一。
而如今看,「無緣巴黎奧運會」,絕不會是他故事的終點。
在蘇炳添無緣巴黎奧運會的同一時間,馬龍也宣布,今年奧運會自己將僅參加桌球團體賽。
對於缺席男單,馬龍十分坦然:「我覺得承擔奧運會單打,會有些吃力,另外我認為從近幾年的表現,無論是「小胖」(樊振東)還是「大頭」(王楚欽),都值得單打這樣的位置。」
「對運動員來講,能夠在這個年齡再次參加奧運會,為國出戰,我覺得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巴黎奧運會前,馬龍接受採訪
今年,馬龍36歲,巴黎奧運會是他參加的第四屆奧運會,在此之前,他曾參加過倫敦、里約、東京三屆奧運會。
第一次參加奧運會時,馬龍僅僅24歲,卻已是彼時乒壇最閃亮的新星——18歲時拿到人生中第一個世界冠軍,21歲那年,在亞錦賽拿下了團體、男單、男雙、混雙的冠軍,成為「四冠王」。
過程中,他還曾創下224天56場不敗的紀錄,在長達36個月的時間裡,一直處於世界第一的位置。
2012年倫敦奧運會的團體賽中,馬龍不僅成為中國隊的頭號功臣,還拿下人生第一塊奧運金牌。
然而少年得志並不意味著挫折會缺席,早在2010年左右,馬龍的運動生涯便迎來一段向下的走向:
從2009年起,兩年一辦的世錦賽,馬龍連續三次進入四強,卻都在最後一刻被擋在決賽之外。
就連教練劉國梁都說:「馬龍連續三次埋葬了自己。」
另一方面,和馬龍同一年的張繼科,正飛速崛起,且只用了短短445天,便拿下大滿貫。那段時間,雖然媒體將張繼科與馬龍稱為「雙子星」,但馬龍卻始終覺得自卑:
「我和繼科差太遠,我總覺得夠不著他。」
更致命的是,在2014年世界盃上,馬龍又以3:4的成績,輸給張繼科,回憶起那刻,他說:
「我嘗試了各式各樣的輸法,覺得自己已經到達了極限,甚至冒出了退役的想法。」
也是這一年,馬龍被選為國家桌球一隊隊長,身份的轉變,讓馬龍肩上扛起更多責任,卻也在某種程度,激發出了鬥志。
進入2015年,一切都不同了。
先是5月,馬龍拿下自己第一個世乒賽男單冠軍,比賽結束後,他一躍跳上桌球桌,對著空中大喊,疏解著多年來的苦悶。
自此之後,馬龍迎來了全盛時代。
10月的男乒世界盃上,他以4:0的成績打敗18歲的樊振東,再次拿下世界盃冠軍。12月的國際乒聯巡迴賽總決賽上,他再次奪冠,成為桌球歷史上,首位一年內取得這三項冠軍的男子球員。
2016年,馬龍第二次參加奧運會,在男單決賽上,他再次對戰張繼科,但這一次,馬龍沒有成為那個比賽結束,默默離開賽場的人。
在那場比賽中,他以4:0的絕對優勢戰勝張繼科,首次奪得奧運男單冠軍,在成為世界上第一位超級全滿貫的同時,也完成漫長的自我和解。
2016年,里約奧運會勝利後的馬龍
這一年,馬龍28歲,作為一名老將,他也開始不得不面對年齡漸長,身體出現的問題。
2018年,困擾馬龍多年的膝蓋和手腕磨損,以及骨骼鈣化變得越來越嚴重,常常睡覺都會疼醒,他開始陸續退賽,有長達8個月的時間,沒有出現在世界賽場上。
再次回到賽場上,馬龍開始頻頻輸球,人們感嘆著屬於馬龍的「六邊形戰士時代已過」,猜測他是否會就此退役。
2021年,馬龍出現在東京奧運會上,在男單決賽上再次拿下冠軍,成為歷史上第一位蟬聯兩屆奧運會的男單冠軍,也讓他超越瑞典名將瓦爾德內爾,成為國際乒聯認證的無可置疑的歷史第一人。
至此,馬龍為中國桌球築起了一堵難以翻閱的高牆,也完成了一次漫長的征途。
而在這條征途中,無論多辛苦與難熬,他都從未放棄過,而是堅定地一次又一次,將球拋向了空中。
馬龍三次參加奧運會
今年巴黎奧運會開幕式,馬龍將與花樣游泳運動員馮雨,一同擔任中國體育代表團旗手。
同時,開啟自己第四段奧運征途。
在奧運賽場上,離開的故事很多,但歸來的故事極少。
在今年巴黎奧運會上,曾被稱為「天才少女」的葉詩文,時隔8年,重返奧運舞台。
對葉詩文而言,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在這次奧運選拔前,她出現神經性疲勞,並被查出甲亢,隨之而來的爆瘦和失眠,讓她頻繁出現心慌症狀。
這樣的瞬間,讓葉詩文想起上屆東京奧運會選拔階段,自己的身體也是處於這種狀態,並最終以0.01秒之差,無緣奧運。
但好在,故事沒有重演——在今年4月的巴黎奧運會選拔賽中,葉詩文第一個觸壁,拿到奧運A標,獲得參賽資格。
巴黎奧運會前訓練的葉詩文
這是葉詩文第三次參加奧運會,2012年,葉詩文第一次參加倫敦奧運會,一戰成名:在女子400米的個人混合泳決賽中,她以4分28秒的成績奪冠,打破世界紀錄。
之後又在女子200米個人混合泳決賽,再次為中國隊拿到一枚金牌,並改寫奧運會紀錄。
在那年年底,她不負眾望,在世錦賽上再次打破亞洲紀錄,成為中國游泳史上首位奧運會、長池世錦賽、短池世錦賽、以及亞運會的全滿貫選手。
也成為了當之無愧的「天才少女」。
2012年拿下金牌的葉詩文
這一年,她僅僅16歲。年少成名在她身邊畫下了一個巨大且閃耀的光圈,卻也在很長時間將她困於其中。
對於一個運動員而言,奧運冠軍意味著某種頂點,自此之後只有兩條路——守住頂點,或是向下走。
對於葉詩文而言,是後者。
2013年,一切開始急轉直下。
倫敦奧運會第二年,葉詩文的狀態下滑嚴重,一方面是因為身體發育期的到來,另一方面,則是「守住頂點」給她帶來了巨大壓力。
在這年的巴塞隆納世錦賽上,葉詩文在決賽僅游出了第四名的成績,且比她在倫敦奧運會上的成績,慢了近3秒。
葉詩文
與此同時,鋪天蓋地的質疑聲,也隨之而來,從那時起,葉詩文開始頻繁失眠,壓力越來越大,後來接受採訪時,她說:
「那時真的有幾個夜晚,會想離開這個世界。」「就像一個無頭蒼蠅,在黑暗中竄來竄去,找不到方向。」
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200米混合泳決賽上,葉詩文僅僅獲得了第八名的成績,2017年的布達佩斯世錦賽,她又沒能進入決賽。
失敗與唱衰的聲音纏繞出現,2017年,在教練徐國義的建議下,葉詩文重返校園,進入清華大學攻讀法律專業。
在清華的日子,厚重的學業成為葉詩文的主線任務,游泳反而成為了支線,她開始漸漸重新找回沒有壓力游泳的感覺。
在清華讀書的葉詩文
2018年,葉詩文休學,重回泳池,備戰東京奧運會,第二年的光州世錦賽,成為了葉詩文的「回歸之戰」,在這場比賽中,她游出了倫敦奧運會之後的最好成績,並拿下銀牌。
這也成為葉詩文體育生涯的某個轉折,雖然最終未能參加東京奧運會,但從那天之後,葉詩文不再覺得第二名是失敗了:
「我依然很熱愛游泳,依然渴望比賽,但不再會被比賽綁住了。」
對於即將到來的巴黎奧運會,葉詩文也早已擁有了一顆強大的心臟:贏當然好,但是輸也不意味失敗——
16歲的葉詩文不懂的道理,26歲的葉詩文早已明白。
前不久,出發巴黎奧運會的葉詩文
將故事回溯,在葉詩文獲得400米個人混合泳冠軍、打破世界紀錄那夜。
21歲的孫楊也在男子400米自由式決賽中拿到了冠軍,並打破奧運會紀錄,這也是中國男子游泳歷史上奪得的第一枚奧運會金牌。
後來人們聊起那夜,都會將其稱為世界泳壇的「中國之夜」,就連現場英國解說員都感嘆道:
「中國人真的太了不起了,今晚屬於孫楊更屬於葉詩文,真的沒有想到,游泳比賽的第一天便被中國選手所統治。」
2012年倫敦奧運會上的孫楊
但和葉詩文主動離開泳池不同,孫楊的離開,是被動的。
2018年9月4日,孫楊被抽中接受飛行藥檢的隨機抽查,過程中,因懷疑對方身份,孫楊與檢查方產生衝突,最終,檢查瓶被孫楊方面的人用錘子砸碎。
在經歷漫長的聽證後,2020年,國際體育仲裁法庭裁定孫楊禁賽4年3個月,禁賽期將持續到2024年5月。
這不僅意味著孫楊將錯過杭州亞運會與東京奧運會,也意味著他的運動生涯或許就此終結。
在此之前,孫楊一共參加過3屆奧運會。
第一次參加時,是2008年,那年他17歲,剛剛進入國家隊兩年,因為太過緊張,甚至忘記帶訓練泳褲。
雖然最終只在1500米決賽中位列第8,孫楊卻因為體型和優秀的滑水動作引發關注。彼時國家游泳總教練張亞東如此評價孫楊:
「孫楊的性格和身材,可能是中國男子運動員五十年遇不到的。」
父親講述張亞東對孫楊的評價
在過去,游泳從不是亞洲人的強項。因為訓練經驗、人種區別等因素,多年來,世界游泳大賽的獎項,大部分都是被美國人與澳大利亞人所包攬。
孫楊的出現,改寫了這種既有認知。
作為游泳運動員,孫楊身高1.98米,臂展2.12米,力量與耐力極強,在有些比賽中,孫楊的體格甚至比外國運動員還要好。
孫楊
2008年後,孫楊迎來了飛速上升期。
他先是在2010年的廣州亞運會1500米決賽上打敗偶像朴泰恆,將亞洲紀錄整整提高了10秒,又在一年後的上海世錦賽上,打破了1500米自由式塵封10年之久的世界紀錄。
2012年的倫敦奧運會上,孫楊更是在世界泳壇一戰成名。不僅在男子400米自由式決賽中拿到冠軍,還在男子1500米自由式決賽中奪冠,將自己保持的世界紀錄再度提高三秒。
那些年,孫楊是泳壇里絕對的統治者,國際泳聯主席胡里奧將他形容為世界上最優秀的運動員之一:
「第一是菲爾普斯,第二是羅切特,第三就是孫楊。」
但之後,孫楊的生活與體育生涯,卻開始頻頻暴雷:
2013年11月,孫楊駕車外出,在路口被交警查出無證駕駛,被處以七天行政拘留以及2000元罰款。
孫楊無證駕駛的新聞
2014年4月,孫楊又因為教練的「嚴厲教學」,宣布與合作了11年的恩師朱志根分道揚鑣。
更致命的是,1個月後的全國游泳冠軍賽1500米自由式決賽中,孫楊藥檢呈陽性。調查後,發現源頭是孫楊曾因訓練患心肌炎,服用過一種名為「萬爽力」的藥。
最終,在召開聽證會後,孫楊被判定為誤服,禁賽三個月。
2016年的里約奧運會上,孫楊在400米決賽上以0.13秒之差痛失金牌,僅在200米自由式決賽上拿下一枚金牌,卻因身體原因無緣1500米自由式決賽。
在之後,「暴力抗檢事件」的出現,讓孫楊陷入了長達4年3個月的禁賽。
聽證會上的孫楊
2024年5月28日,孫楊禁賽結束,雖然禁賽的51個月里,他始終在為巴黎奧運會做準備,每天堅持游5000米,一周去三到四次健身房。
但和國家隊里的專業運動員相比,這樣的強度並不算大。畢竟葉詩文曾說,在集訓時,她每天要游16000米。
孫楊近期訓練照
最終,在六月中旬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游泳名單中,孫楊的名字並未出現,這也意味著,他將無緣巴黎奧運會。
對於未來,孫楊稱自己「仍熱愛游泳,會繼續在賽場上努力」,但他是否還能再參加奧運會,答案變得越來越模糊。
畢竟等到2028年洛杉磯奧運會來臨之時,孫楊已經37歲了。
競技體育從來都是一件殘酷的事情。
在這個被數字嚴格化評估的世界裡,成績是唯一指標。正如葉詩文曾說:
「人們不在意你的訓練多麼辛苦,你為此付出多少,大家只看成績。」
在四年一輪迴的奧運周期里,運動員曾在賽場上創下過高光,卻最終因為種種原因未能回歸的故事,時常上演。
比如上屆東京奧運會,在射擊女子10米氣步槍項目中為中國隊拿下首金,又在10米氣步槍混合團體賽中奪得金牌的楊倩,今年沒有出現在奧運代表團中。
前不久,她剛剛在清華大學完成本科階段,將繼續在清華深造,攻讀研究生。
楊倩發布的畢業微博
在東京奧運會和陳芋汐奪得女子雙人10米跳台金牌的張家齊,也未能入選大名單。
2024全國跳水錦標賽中,張家齊出現失誤,未能奪冠,比賽後接受採訪時,她說:「感覺距離高標準越來越遠了,可能要學會接受自己的平庸吧。」
「畢竟我的兩個小隊友(全紅嬋和陳芋汐)跳得更好。」
曾經在里約奧運會上打破全國紀錄,成為中國仰泳第一個登上奧運領獎台的傅園慧,也已連續兩屆缺席奧運會。
今年六月,她從北京體育大學碩士畢業,之後將入職浙江大學公共體育與藝術部,教學為主崗位。
傅園慧研究生畢業照
曾與張繼科、馬龍合稱為「桌球三劍客」的許昕,也已離開國家隊,2021年10月,他出任亞洲桌球聯盟副主席。
有離開,也有「回歸」。
近日,在大眾視線消失多年的劉翔入駐社交平台,並表示自己未來將會通過帳號,與大家分享生活。
劉翔入駐社交媒體
對於每一位專業運動員而言,無論離開還是留下,都不是簡單的事。
記者呂彥妮曾問馬龍:「就不能風平浪靜的退役嗎?你已經做到了完美。」
馬龍回答:「不能,我眼中的完美和你們眼中的完美不一樣。」
無緣巴黎奧運會後,也有記者曾問蘇炳添,是否會就此退役,他回答:「我想堅持下去,我不想做一個逃兵,我想做一個戰死沙場的人。」
「哪怕最後一場是輸的,我也想輸在跑道上。」
大賽會閉幕,比賽會結束,勝負會分出,但是他們創造的成績,會永遠被留在賽場上。
屬於他們的比賽,永不結束。
奔跑的蘇炳添
28/ Jul / 2024
作者:東野聰明
轉載:最人物
微博:視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