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1張桌子做起,到單店日排800桌,他改寫了火鍋串串

2022-06-16     火鍋餐見

原標題:從11張桌子做起,到單店日排800桌,他改寫了火鍋串串

這幾年,關於「火鍋串串不行了」的聲音,不絕於耳。

最近,餐見君前往重慶,結識了餐飲人陳林,他從11張桌子的小店做起,到單店最高日排800桌,改寫火鍋串串。

重慶火鍋嚴重內卷,它為何能持續發力,一騎絕塵?

「33張桌台,520單天排隊800桌,平日100~200桌,連續超3個月穩居熱門榜第一」

以上來自陳林的朋友圈,大芊金火鍋串串西安店的真實成績。而這一切來自團隊的協作能力,來自6年沉澱的結果。

成功絕非偶然,陳林的故事是從一家11張桌子小店開始的。

大芊金西安店排隊盛況

攢21萬本錢,剛開業就栽個跟頭

先擺正一個認知,2022中國火鍋大數據報告顯示,串串香2021年市場規模為232億元,其中2019~2021年占比分別為2.5%、3.4%、4.4%,整體呈上漲趨勢。

複雜的經濟環境,難以預判的疫情,火鍋市場逐漸回歸理性,大浪淘沙,一些弱小的品牌被淘汰,會消亡的只有品牌,而非品類,串串亦是如此。

出生於重慶的陳林,在初二的時候吃到了人生的第一頓火鍋,就是串串。在他的記憶里,無論大小街邊都開著密密麻麻的串串店。

在做火鍋串串之前,他在中興做過軟體開發、也在服裝這行創過業,幾年下來,沒有大富大貴,手裡只攢了21萬。

尋思著21萬也不開成火鍋店啊,陳林把重慶餐飲考察了一圈,最後看中了投資不不要很高的串串品類,「當時全是夫妻小店,沒啥裝修,只要吃苦耐勞就能幹,這事兒我在行。」

2015年,陳林正式接手了一家街邊轉讓店,本來是可以外擺的,接手後,城管開始嚴打,不允許外擺,當時心想,「完蛋了,這20萬要虧完了」。

大芊金首店(升級後)

不管怎樣,第一家串串小店還是「兵荒馬亂」開了業,擁擠地擺上了9張桌子,加上二樓也才97平,因為沒錢,第一年連空調都沒捨得安。

沒有任何餐飲經驗的夫妻倆,相當長一段時間都扎身於門店。

底盤要足,風口來了才有實力接

先前的軟體經驗,讓陳林對數字有極高的感知能力,連收銀系統都是他自己開發的,基於此,他的邏輯能力也很強,不管問到多麼久遠的經營數據,他總能精確到個位數。

而做服裝的經驗,讓他對流行趨勢的把控更為敏銳,市場上有任何新品,他總能快速反應,再次進行研發創新。

好比店裡的荔枝冰粉、臘肉湯圓、瀑布土豆絲等,各個成為網紅爆品,引來集體瘋狂拍照打卡。

被甜品耽誤的串串店

在他看來,做餐飲,跟做服裝一樣,時尚是個輪迴,餐飲也是。火鍋、冒菜、串串都是如此,兩三年一個風口,說不準啥時候風口就回來了。

關鍵是:風口來了,你能接住嗎?

抱著這樣的認知,在創業期間,陳林最看重兩件事:一是底盤要足,本質抓好才能抓發展,風口來了才有實力去接;二是與時俱進地嵌入新的東西,融入符合顧客需求的產品。

開業之後,從炒料、洗菜、切菜到穿菜,親力親為,夫妻倆每天只睡3個小時,賣命地經營。當時雙方父母看著心疼,極力反對開店,甚至把門市捲簾門拉下不准再開。

陳林就和父親打了個賭,3個月後,如果不幹出一番成績,再也不提開店的事兒。

2015年,是串串的第一個爆發期和改革期。之前都是夫妻小店,刷個白牆,搞幾張桌子和冰櫃就開始賣了;之後有大批跨界人士湧入,帶著新的思維方式來改造這個品類。

當年,陳林25歲,既是機遇,也是挑戰。

去年開業的3.0版本門店

9張桌子翻3輪,才能活下來

陳林算了一筆帳,9張桌子要想活下來,一天必須要翻3輪,對於新手來說,這個太難了。那怎麼辦?

他先去找了設計公司,想著要把門店搞得和別人不一樣,於是當時裝了個少見的「工廠風」,水泥牆那種,再搞個投影儀,投在二樓,隨時放音樂,放電視。

「當時人均56,每天賣個3000塊,保本了,心裡還算滿意。」

機緣巧合下,他看了些關於品牌定位的書,並狹義地把定位簡單地理解為爆品,就搞了個「噴火牛肉」爆品,打在了門頭上。歪打正著,那時街上還沒有這類清晰路徑的串串店,生意就慢慢往上走,從3000多到4000多,到5000多。

對內,他也做了一些事情,就是「顧客怎麼滿意,我們怎麼來」。

要知道,重慶大多火鍋店的老闆脾氣非常怪,對顧客也是愛答不理,這是普遍行業現狀,「顧客進店所有發生的事情都與我有關」,抱著這樣的想法,陳林一桌桌地抓顧客,給優惠、送福利。

我們去探訪門店的時候,陳林剛好碰到一桌熟客,這位大叔是位常客了,從開店就一直光顧,二人手拉手像老朋友一樣嘮家常。

餐見君抓拍到溫馨一幕

陳林坦言,當時的口味並不過關,但是因為對顧客好,他們都會選擇包容。接著他親力親為,一有時間就鑽到產品上去,不停地研發和調整產品,把管理線條、服務線條、產品線條都捋順了

微信運營也是他的一把利刃,陳林每上新產品、弄了什麼新鮮玩意都發朋友圈,有血有肉的故事漸漸讓他成為了一個大IP,朋友圈裡幾乎人人都來打卡。

過去老牌餐飲人堅持正宗,做產品做決策都是從自我出發,一招鮮,吃遍天,現在的重慶年輕人,他們更多地去思考,能為消費者創造怎樣的價值,真正去了解迎合消費者需求。

門前等位區的遊戲機和娃娃機

8個月後,11張桌子35萬營收

「正是做了前面幾個動作,所以,整體比當時的競爭對手要領先。」

陳林回憶,當時最激烈的時候,街道上開了5、6家串串店,每次別的新店開業,勢必會拉低他的營業額,但因為在服務、產品、微信運營上發力,持續不斷地抓顧客,經歷過3個月的競爭周期,對方就慢慢跟不上了。

在競爭廝殺的過程中,串串的需求體量被放大,最終存活下來的,變成了所有流量的第一選擇,也就是說,顧客就認這一家。

開店8個月後,突然有一天,陳林的店翻了10台,直到凌晨4點,陳林和妻子一起回家,在軟體上看到這天賣了100多桌,驚呆了。

流量就像滾雪球,越滾越大,自此,大芊金第一家店的月營收基本維持在「11張桌子35萬」水平。

聊到大芊金的核心競爭力,陳林笑著指了指辦公室牆上的兩個展板,會議類型、參會部門、會議名稱、參會時間、會議流程、會議目的等等,一目了然。

說到底,餐飲就是管理細節顆粒度的問題。顆粒度越小,越容易管;管的越細,顧客體驗就越好。

「做餐飲,講究持續力,沒辦法突然有個救命絕招。競爭力來自多維,只能說可以有一個長板,以前我的長板是把門店做穩、做標準,現在再增加一項傳播能力和產品創新能力。」

把基本功抓好後,機會來了,他就順勢而為,在全國發展出40多家門店,前文提到的西安店就位列其中。

開業一周直接衝上榜首

說到最後

聊天接近尾聲,陳林說,他們目前正在成都選鋪,預計下半年會在成都和大家正式見面。

成都串串市場,是一個「刺刀見血」的市場,重慶串串如何在這片紅海中生存?陳林接下來的生存法則,餐見君將持續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f86b26adb09e881a50676bc28c8ec1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