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積電推2nm,晶片製程極限升級,2nm或不再是我們理解的2nm了

2023-12-22     王新喜

原標題:台積電推2nm,晶片製程極限升級,2nm或不再是我們理解的2nm了

文/王新喜

在我們還在為7納米工藝發愁的時候,台積電等晶片巨頭已經在推進2nm。台積電、三星、intel都將在2025年競技2nm。

根據集邦諮詢報道,台積電正在積極推進 2nm 工藝節點,首部機台計劃 2024 年 4 月進廠。而台積電和三星都計劃 2025 年開始量產 2nm 工藝晶片,雙方爭奪戰已經打響。

目前台積電已經向蘋果、英偉達等主要客戶展示了 2nm 工藝原型測試結果;而三星也推出了 2nm 原型,為了吸引英偉達在內的知名客戶,將提供了更低廉的價格。據悉,台積電再度搶下蘋果訂單,預計用在2025年上市的iPhone17 Pro上。

從原理上說,2nm製程晶片也和以往的晶片都不相同,它需要在每平方毫米的面積上,植入3億顆電晶體,相當於在一個指甲蓋那麼大的面積里,塞下近400億顆電晶體。

這個數量是現在主流5nm晶片的2倍左右。如此巨大的提升與恐怖的密度,需要將晶片製造技術從2D平面,擴展到3D立體層面,像搭積木一樣向上堆疊,才能進一步提升電晶體的密度。

這其中的難度非同小可。

目前對於台積電推出的2nm工藝,有一些網友開始質疑:現在台積電的3nm和三星的3nm,性能提升幅度也太不明顯了,也不像7到5的提升。「蘋果的5納米暖手寶,難道這5nm是吹出來的?」

而在較早的時候,通信專家項立剛也對此提出了質疑,他表示,晶片製程高速疊代很可能是一個騙局。因為2016年之後,在台積電推動下,炒作晶片製程高速疊代,但在用戶實際體驗上,7nm的晶片以下的晶片,沒有實質性體驗提升。

事實上,進一步引爆業內質疑的是採用了A17的晶片的iPhone15,這款晶片是3納米工藝。按照大家對3nm的理解,3nm與7nm在性能與功耗層面有巨大差別,那應該手機在流暢和功耗上表現遠超其它手機吧,但從消費者實際體驗中反饋出來的並未如此。

在10月初,Phone15 Pro發熱上了熱搜,引發了外媒的廣泛討論,蘋果後來也正式承認新發布的全部四款iPhone15手機異常發熱。

有業內人士根據IBM的評估,2nm技術相較於7nm技術,性能方面將得到45%的提升,在同等性能下功耗能夠減少75%。基於此推測台積電2nm將獲得類似的提升。

但是也有用戶對於這個性能增加也表示開始質疑,有用戶表示,性能增長不超過15%,蘋果15晶片就是最好的例子。

為什麼晶片製程工藝開始屢遭質疑了,晶片製程未來的發展方向是什麼?要弄清這個問題,我們得先從製程談起。

晶片製程工藝升級背後,2nm或許不再是我們理解的2nm了

晶片上擁有數量龐大的電晶體,而製程就是電晶體源極和漏極之間的溝道長度。電晶體內部的電流從起點(源極)流向終點(漏極)要經過一道閘門,這個閘門的寬度(柵長)就是晶片的納米單位。納米原本是指晶片電晶體柵極長度的大小。

隨著技術的成熟,電晶體尺寸的減小,性能隨之提高、功耗降低以及發熱量的降低。簡言之,較小的電晶體比較大的電晶體更好,並且製造商之間的工藝節點代際改進是相似的。

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里,隨著集成電路設計(從平面電晶體到各種類型的 3D 電晶體)和製造工藝的各種專有改進,僅根據電晶體尺寸來衡量性能增益變得更加複雜。

在28nm以下,由於採用finfet這些新的技術,這些數字和實際的節點和柵極長度,以及半節距就匹配不上了。所以,現在的7nm,5nm,已不是原來指的柵極長度。因此,3nm 工藝晶片與電晶體的尺寸沒有直接關係了。

這意味著由同一製造商製造的兩代工藝節點(例如 5nm 和 3nm)的晶片不一定對應於流程節點名稱。假如某家5nm的製程實際尺寸是20nm,那麼它把它家8nm尺寸的製程標為 2nm,其實也是沒有問題的。

因為已經不是同一套標準了,你家是這樣的3nm,他家是這樣的3nm,哪怕16nm製程,可能沒有真的達到16nm尺寸。我們已經很難僅憑表面的製程工藝數字來判定它們的真實水平。

台積電推2nm,如果從傳統我們對2nm技術原理層面理解,需要將晶片製造技術從2D平面,擴展到3D立體層面,類似從蓋房子從蓋一層小平層到蓋一棟高樓的進化,從2D到3D堆疊需要從設計、材料、製造業、封裝等各個領域重新構建一套晶片製造體系。

這其中的難度非同小可,要投入的研發與力度非常大,有業內人士打了個比方:建一棟高樓你得先把圖紙設計出來吧?然後地基也得打深一點吧?電線水管是不是更複雜了?材料是不是也得換好一點的?甚至蓋樓的機器都不一樣。

但事實上,能否做到這種高精尖程度,廠商做的是3nm++,還是真正的2nm,外人是不得而知的。

過去台積電的Philip Wong曾在Hot Chips 31主旨演講中透露:「它過去是技術節點,節點編號,意味著晶圓上的一些功能。」但是:「今天,這些數字只是數字。它們就像汽車模型——就像寶馬5系或馬自達6。數字是什麼並不重要,它只是下一項技術的目的地,它的名稱。」

從台積電高管的話里可以知道,我們所理解的2nm,其實與他們做出來的2nm可能不是同一個概念了,節點的名稱與技術實際並沒有對等升級,更多是一個疊代的節點數字。

而Intel早前甚至已經放棄了類似叫法,改稱Intel 7,Intel 4,Intel 3,Intel 20A。Intel 7可以認為是原10nm的+++版;Intel 4對應7nm,Intel 3對應7nm+;而Intel 20A對應5nm,而18A對應5nm+。

可以看到,各家的標準各不相同,這其中營銷意味越來越強,晶片製程工藝升級背後,2nm或許不再是我們理解的2nm了。

卷工藝製程的時代過去了嗎?

事實上,從iPhone15系列的口碑表現來看,卷工藝製程的時代過去了,很多用戶發現,自己3年前買的手機,12nm工藝,依然快如閃電,感覺可以再戰好幾年。

iPhone15系列採用了3nm的晶片,並不是功耗降低了,發熱問題依然突出,從產品體驗與口碑來看,iPhone15的體驗口碑並沒有因為3nm獲得了加持,大家在感知層面也並不明顯。消費者更關注的是產品的差異化創新與整體的產品綜合體驗。

從Mate60系列評測來看,它在性能、流暢度以及功耗上已經做到非常好了,跑分也非常強勢,能夠輕鬆應對多任務處理、高負荷遊戲等各種挑戰。

事實上,無論對於廠商還是消費者,工藝製程升級帶來的成本提升,變得越來越不划算。

我們知道,最先進位程晶片的量產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產業鏈上下游設備、材料、IP等技術廠商的共同進步疊代,且很燒錢,台積電2nm代工價被曝光了,近2.5萬美元/片(晶圓),與之對比,3nm-2萬美元/片,4/5nm-1.6萬美元/片,6/7nm-1萬美元/片。

整體晶片代工價格費用越來越高,廠商要承擔的代工成本也越來越高,但是晶片製程提供的性能升級,沒有想像中大,加上如今手機性能處於過剩時代,整體的體驗升級帶來的操作感受並不明顯,消費者也漸漸對晶片工藝製程的高溢價沒有那麼感冒了。

從目前來看,今天的3nm、2nm,是否是一種用來說服消費者、廠商為新品買單的營銷手段,這意味著國內如果攻克7nm之後,與3nm、2nm的差距或已沒有想像中大了。

從目前來看,手機行業接下來卷的應該是系統和生態,只要國產晶片解決了功耗和良率,系統的不斷疊代升級,手機體驗只會更絲滑,手機綜合性價比更高,因此,工藝製程將不再成為阻擋國產手機追趕蘋果的最大障礙,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依然有彎道超車的機會。

作者:王新喜 TMT資深評論人 本文未經許可謝絕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dde5282006355024d3831bd7d7c41b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