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意在促進非洲國家之間的統一與團結。
1971年9月,當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走到第8個年頭的時候,東道主衣索比亞的皇帝海爾·塞拉西一世在首都亞迪斯亞貝巴的皇宮如以往一般迎接著來賓。
當中國大使俞佩文走上前與老皇帝握手時,老皇帝卻緊緊抓住大使的手不願放開:
「請替我向周總理轉達一句話......」
老皇帝突然的請求讓周圍的大臣都吃了一驚,在此之前,老皇帝從來沒有跟他們商量過。
而剛剛來到衣索比亞不到一年的大使俞佩文,在會議結束後馬上將老皇帝的話傳達到了周總理的耳中。
剛剛建交一年,80歲的老皇帝有什麼話要對周總理說呢?
艱苦獨立,非洲雄獅
衣索比亞位於非洲的東岸,具有3000多年沒有間斷過的文明歷史。
1930年,38歲的塔法里·馬格南加冕為衣索比亞皇帝,改名海爾·塞拉西一世。
這位年輕的皇帝剛剛上任,就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意圖讓這個古老的國家,重新煥發新的生機。
他頒布了衣索比亞第一部憲法,減輕農民負擔,促進商品經濟,修建學校、醫院、機場、聘請外國教練來訓練衣索比亞的軍隊。
可這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和他欣欣向榮的子民,還沒有等來他們努力的成果,1935年,在墨索里尼的野心下,義大利向衣索比亞發動了侵略戰爭。
海爾·塞拉西立刻號召全體民眾,組織抵抗侵略,甚至親自前往陣地前沿,在戰壕里開動機槍射擊侵略的義大利軍隊。
落後的武器裝備只能暫時阻止意軍的推進,在義大利軍隊的猛烈炮火下,海爾·塞拉西不得不在1936年帶著家眷逃亡倫敦。
1936年,儘管衣索比亞已經被墨索里尼宣布「吞併」,可組織了流亡政府的海爾·塞拉西依舊站上了國際聯大會議的演說台。
面對著台下法西斯們的噓聲和其它歐洲國家的漠不關心,海爾·塞拉西,這個流亡的非洲皇帝並沒有低下他的頭顱。
因為在他的背後,在不算遙遠的東非,在衣索比亞的土地上,有著被義大利軍隊用毒氣殘忍毒殺的25萬衣索比亞民眾的冤魂,有著戰死在前線的戰士的鮮血,有著寧願燒光糧食也堅決不願屈服的衣索比亞人民。
海爾·塞拉西大聲質問英法等國家:「是否要開啟一個向強權低頭的可悲範例?」「你們已經撕毀了保證所有國家獨立的國聯盟約。」
發言的最後,海爾·塞拉西擲地有聲地說道:「今天是衣索比亞,明天就將是你們,歐洲大陸上的國家終將自食其果。」
儘管沒有得到歐洲國家的支持,但是海爾·塞拉西並沒有屈服,因為衣索比亞的人民還沒有屈服。
儘管衣索比亞人民此時已經沒有辦法組織起有效的大規模反抗,但海爾·塞拉西仍舊讓身邊的王子一個又一個回到了衣索比亞,領導著裝備懸殊的游擊戰爭,一個又一個以身殉國。
一直到二戰末期,早對衣索比亞垂涎欲滴的英國才選擇幫助海爾·塞拉西擊退本就是強弩之末的義大利軍隊。
1941年5月5日,海爾·塞拉西,這位非洲之獅、衣索比亞的戰爭皇帝,終於再一次回到了他的國家。
一次訪問,道盡緣由
1964年1月30日,一架飛機降落在遠離衣索比亞首都的北方大城市阿斯馬拉,機上走下來的是以周恩來總理為首的我國外交訪問人員。
在走過了加納、幾內亞等8個國家後,周總理來到了這個有著3000多年文明歷史的東非國度。
剛與周總理見面,海爾·塞拉西就再三表示了抱歉。因為本來訪問團應該到衣索比亞的首都亞迪斯亞貝巴,可在美國的再三阻撓之下,只能將會面地點改到了阿斯馬拉。
之前我們了解到,衣索比亞是在英國的幫助下擊退了義大利軍隊,可趕走了義大利,新來的英吉利顯然也不是什麼善男信女,衣索比亞的鐵路、工廠、礦產、軍隊,事實上都掌握在英國人的手裡。
為了擺脫事實上淪為英國殖民地的現狀,敏銳的海爾·塞拉西找到了美國。
相比於戰後竭力吸血想要恢復元氣的英國,彼時的美國要的不是衣索比亞那少得可憐的礦產,而是贏得二戰之後在國際上的聲望與影響力。
於是在雙方你請我願下,衣索比亞擺脫了英國的控制,還得到了美國的援助;而美國則得到了一個來自東非的地位重要的「盟友」。
在1963年的第一屆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上,海爾·塞拉西被推選為名譽主席,這使得美國對這位「盟友」的援助越發上心。
俗話說,「拿人手軟,吃人嘴短」。既然接受了美國的援助,那麼在國際政治中,就多多少少要跟隨美國的腳步。因此1964年周總理訪問時,塞拉西也不得不考慮美國的態度。
儘管海爾·塞拉西一再表示,十分希望同中國建交,原則上更是堅決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可是他也坦誠地表示「如果現在就與中國建交,美國有可能中斷所有對衣索比亞的援助。」這對一個小國來說是致命的。
讓海爾·塞拉西感動的是,周總理十分理解衣索比亞的處境,並表示「我們可以等,直到雙方方便的時候我們再建交。」
周總理的這句話,73歲的老皇帝海爾·塞拉西一直記在心裡,直到1970年,中美關係出現了緩和。
在越來越多的非洲國家同中國建立了外交關係,更得到了中國的無私援助的時候,老皇帝毅然決定,同中國建交。
那一年,是1970年,距離周總理訪問衣索比亞,已經過去了6年多。
突然訪華,英雄相惜
1971年9月,在衣索比亞的首都亞迪斯亞貝巴,中國駐衣索比亞大使俞佩文整理了自己的儀容,邁步踏進了海爾·塞拉西的皇宮。
中埃建交不足一年,這是俞佩文大使第一次參加非洲統一組織首腦會議的招待年會,80歲的老皇帝海爾·塞拉西就在皇宮招待參會人員。
俞佩文大使排隊等待老皇帝的接見,可他萬萬沒有想到,當輪到他與老皇帝握手時,海爾·塞拉西的手卻緊攥住不願意放開。
「請轉告你們的周總理,我想要訪問中國。」
這句話不單單讓俞大使一愣,也讓老皇帝身邊的大臣們一愣,他們從來沒有聽老皇帝與他們商量過這件事。
事實上,在得知非洲與中國的友好國家對中國的交口稱讚,尤其是坦贊鐵路開始動工興建之後,這位前半生勵精圖治的老皇帝,已經心動了。
他想要衣索比亞成為一個真正獨立自主的國家,在國際上發出自己的聲音,而不是在美國的控制下跟隨美國的腳步。
海爾·塞拉西看到了契機,那就是交好中國。
他知道中國正在一個關鍵的時候,這一年,中國準備恢復聯合國常任理事國的席位。
海爾·塞拉西想要訪問中國的消息傳回北京的一周後,北京方面同意了這個要求。
在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開始的兩周前,1971年10月5日,海爾·塞拉西的專機抵達了廣州。
外界對於海爾·塞拉西這次訪華,尤其是安排在聯大開幕前兩周這個看起來比較敏感的時候,不僅表示了衣索比亞對中國的支持,背後似乎也暗示了美國的態度。
因為衣索比亞在國際上的外交政策一直都跟隨著美國的腳步,衣索比亞老皇帝的訪華,背後必然有著美國的意思。
可事實是,老皇帝的訪華決定來得突然,就連皇帝身邊的大臣都是剛剛知道,華盛頓並沒有來得及做出反應。
而老皇帝與毛主席、周總理的見面,更像是一場神交已久的老友重逢。
毛主席在得知海爾·塞拉西來到北京後,馬上就要求與其會面,二人一見面便相互緊握雙手。
兩位經歷了二戰的英雄,又都領導自己國家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戰爭,一見面便惺惺相惜。
毛主席誇讚老皇帝,是真的在戰壕里抱著機槍殺敵,抵抗侵略者的東非英雄。
海爾·塞拉西也對毛主席領導的紅軍長征欽佩不已,稱只有這樣的軍隊,這樣的人民,才能讓這個古老又美麗的國家重生。
毛主席與老皇帝在小客廳聊了許久,老皇帝臨走時,還緊緊拉著毛主席的手,直到車隊駛向遠方,毛主席還揮手作別。
聯大投票、小國之勝
海爾·塞拉西訪華的兩周後,第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開幕,針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席位,大會進行了激烈的討論。
讓之前因為海爾·塞拉西訪華而揣測美國會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表示支持,至少不會明確反對的人大跌眼鏡的是,尼克森政府對中國恢復席位採取了諸多阻撓,甚至提出了所謂「雙重代表權」。
中國堅決反對美國政府的這項無理的提案,中國代表團更是據理力爭。
1971年10月25日,聯合國大會開始對有關中國的提案進行表決。
第一個就將美國從1961年提出的「任何剝奪『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代表權』都是重要問題」這一提案,以55票贊成、59票反對、15票棄權給否決了。
緊接著所謂的「雙重代表權」更是被高票否決。
最後有關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中的一切合法權利,並立即將所謂「中華民國」代表從聯合國以及所屬一切機構中驅逐的提案,順利通過,這就是著名的「二七五八號」決議。
而在投出贊成的76票中,除了匈牙利、芬蘭、法國、英國、蘇聯等國中,占絕大多數的是廣大的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這些國家中,衣索比亞的名字赫然在列。
儘管美國糾結了許多諸如海地、甘比亞、宏都拉斯等國家投出反對票,但廣大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尤其是許多與我們建立了深厚友誼的非洲國家心裡明白,只有恢復中國的合法權利,第三世界的國家才真正能夠有資格發出自己的聲音。
阿爾及利亞明白,阿爾巴尼亞明白,衣索比亞的老皇帝海爾·塞拉西在與毛主席見面之後,更是明白。
可以說,我們是非洲兄弟抬進聯合國的,而這場勝利,不單單是獨屬於中國的勝利,也是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勝利。
屠龍雄獅、終成惡龍
事實上,80歲高齡的海爾·塞拉西訪華時,他在國內的聲望已經大不如前,前半生的戎馬生涯、勵精圖治、謀求變革,讓他在衣索比亞的人民中累積了很高的聲望,也在非洲擁有這極大的話語權。
可是這個曾經以調解人的姿態,對一些非洲國家的衝突進行斡旋,幫助非洲團結的英雄人物,到了晚年卻成為了衣索比亞國內最大的保守派。
這個他辛辛苦苦重建的帝國,似乎成了他眼中最脆弱的存在,他容不下一點的革新,在城市大力發展商業、發展經濟的同時,是農村落後的生產模式和極低的產能。
在這種情況下,農村地主為了賺錢,紛紛讓農民種植經濟作物,更是讓衣索比亞的糧食產量連年下跌。
1960年,皇家警衛隊司令趁塞拉西訪問巴西時發動政變,儘管這次政變被很快地鎮壓下去,可改變已經悄然滋生。
老皇帝想不明白,為了這個國家奉獻了一生的他,為什麼還會得到臣民的背叛。
而在他迷茫之際,局勢卻不願意為他年邁的腦筋停留等候,第二年,怨聲載道的農民發動了起義。
在動用軍隊鎮壓了農民起義之後,第三年,他的皇后因病去世,如同馬皇后的去世讓朱元璋再也沒有人攔著他揮向老部下的利劍,皇后孟侖的去世讓老皇帝的性格越發孤僻乖戾。
等到1963年他再次當眾處死叛亂頭領時,民眾已經從對叛亂頭領的唾棄,變成了沉默和悲哀。
從中國回去之後的第二年,1972年,衣索比亞遭遇了特大旱災,這讓本就不剩下多少糧食生產能力的衣索比亞一下子陷入了全國範圍內的饑荒中。
飛漲的物價和一部分貴族及統治階層有意識地囤積糧食高價售賣,農村開始出現餓死的人。
而此時,年老的海爾·塞拉西卻不再是當年抱著機槍捨我其誰的形象,更不再是那個在國聯大會上面對列強孑然傲立的東非獅王。
年邁的獅王躲進了皇宮裡,那個因為保衛祖國和人民而被賦予了無上榮耀的皇宮,如今成為了他囚禁自己的牢籠,他沉醉在往日的幻想中,不願意面對這個國家已經瀕臨崩潰的現實。
你看,我的獅子還在用金銀做的盤子,大口吃著肉,我仍舊是那個高傲的獅子王。
獅王長出了鱗片和膜翅,當年的屠龍者終究成為了惡龍。
終於,一場席捲衣索比亞全國的反海爾塞拉西的內戰開始了。
1974年,控制了大臣、軍官的軍政府宣布廢黜皇帝,結束君主專制制度。
海爾·塞拉西就一直被軟禁在了皇宮中,直到1975年8月,以傳聞被軍政府首腦門格斯圖用枕頭悶死的方式,永遠地離開了人世。
結語
海爾·塞拉西1971年的訪華,不單單是要與中國真正建立友誼,更多的似乎還是這位曾經英雄的老皇帝,在迷茫之中不遠萬里前往中國尋求答案之行。
他曾勵精圖治,也為了自己的國家幾乎奉獻了自己的一切,也在晚年身為既得利益者陷入深深的迷茫。
他應該可以中國找到答案,這個同為古老文明且飽受戰火的國家,為什麼能夠重新站起來,為什麼能夠煥然一新,欣欣向榮,他一定是可以在中國得到答案的。
但可惜,可能是他一生的強硬和固執,讓自己無法接受這個答案,也可能是意識到這個答案他自己並不能做到。
那個曾經站在山巔之上的獅王,終究選擇任由自己墮入黑暗的深淵。
只是如今內亂、戰爭、貧困、疾病交織的衣索比亞,在推翻了老皇帝的統治後,仍舊沒有得到他們想要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