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分國產良心,我來第一個安利

2020-01-31     獨立魚

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

一場疫情讓民眾對各省市的治理水平有了直觀的認識。

有的省市反應慢,應對策略漏洞百出,公關措辭都是空話套話。

遭受到百般質疑與不信任。

有的省市應對靈敏,有條不紊,緊鑼密鼓,官方的發言中肯又細緻。

獲得了民眾的一致認可與信任。

比如,上海。

這座向來以「小資」形象示人的城市,讓大家見到了它「務實」的一面。

魚叔對這種「務實感」很熟悉。

之前我們介紹過的國產高分紀錄片,很多都是上海本地的電視台製作的。

它們就自帶這種「務實」味道。

代表性的有:

《人間世》

《生命時速·緊急救護 120》

《派出所的故事 2019》

在豆瓣統統都是 9 分往上。

這種務實,建立在尊重基本事實的基礎之上。

不扭曲,不美化,把 AB 正反面都拍給你看。

沒有什麼中華上下五千年,也沒有什麼泱泱大國縱橫捭闔。

就是拍一些普通老百姓的日常難題

就像今天魚叔想跟大家介紹的這部——

《人生第一次》

本片由上海電視台紀錄片中心和央視網聯合推出。

播出兩集,豆瓣評分飆到 9.1。

它像是一個大型 Vlog,截取一生中重要的「第一次」,再串起來。

從而組成萬千普通國人的日常縮影。

12 集的內容有:

生孩子

上幼兒園

留守兒童寫詩歌

新兵蛋子入伍

殘疾人如何就業

農民工打工

年輕人買房

新婚生活

老年人的退休生活

疾病

養老社區

死亡

樸實無華,但動人。

節目組請來演員做旁白。

塗松岩看到產科的鏡頭時,會想起自己孩子剛出生的情景。

眼角不由得濕潤。

9.1分國產良心,我來第一個安利

高亞麟看到嬉鬧哭喊的幼兒園時,也激發了他對自己童年的回憶。

這就是「真實」所帶來的能量。

剛播出的 2 集故事,都發生在上海。

第一集,出生。

2016 年的《生門》,用生猛的鏡頭,直擊了很多孕婦的高難度生產故事。

讓人心疼又感動。

那麼「順利」的生產是什麼樣子呢?

也依然很揪心

目前的分娩方式,有順產和剖宮產。

眾所周知,孕婦順產時會承受難以想像的疼痛。

儘管如今已經有了無痛分娩技術,可無痛,也不是一開始就上麻藥。

要等開兩指。

在等待的空檔里,產婦已經痛得捶牆了

上麻藥,需要從脊椎注射

穿刺針穿過產婦腰部的脊椎孔,將一根細小的導管導入硬膜外腔。

進入產房後,伴隨著護士「再來再來再來再來」的鼓勁兒聲,

媽媽忍著劇痛分娩。

一直用力,都忘記了呼吸

終於生出來了,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淚。

剖腹產,往往是萬不得已的選擇。

宮口開的慢,加上發燒,害怕因羊水溫度上升寶寶感染,所以才要「挨那一刀」。

一共要割開 7 層

分別是皮膚、皮下脂肪、腹直肌前鞘、腹直肌、腹膜、子宮漿膜層和子宮肌層。

每一層都是損傷。

27 歲的向爽,懷有雙胞胎

同時,她患有先天性心臟主動脈掰二葉畸形,需要進行手術。

好在,手術順利。

一個月後,剖宮產把嬰兒取出。

孩子都平安,可愛,活力四射。

可你看看這個女孩,已經瘦弱地不成樣子。

就像旁白所說的:

關於萬物之始

我們總是心存浪漫

然而對其中的艱難

有時我們無法預料

每一個生命,都來之不易。

活下來,已經是奇蹟。

第二集,上學。

不知為何,魚叔特別喜歡看幼兒園時期的小朋友。

恣意,靈動。

要哭就哭,要笑就笑,帶著某種原始的動物性

大約 3 歲的時候,孩子就要進入幼兒園了。

歇斯底里鬼哭狼嚎,是開學日必經的一關。

性格再溫和的孩子,這時候都會哭得鼻涕冒泡。

惹到他,是會翻白眼的哦。

9.1分國產良心,我來第一個安利

哭歸哭,飯也還是要吃的。

傷心也不耽誤干正事兒,這是嬰幼兒身上最棒的一點。

9.1分國產良心,我來第一個安利

哭,是因為正在經歷分離焦慮

這是「獨立為人」的第一關。

以往,嬰幼兒將自己和父母視作一體,只需做做手勢,吃喝拉撒睡都會被安排地好好的。

想抱抱,想親親,會得到及時回應。

可到了幼兒園,他猛然發現自己只是許多小寶寶當中的一個。

那種特殊感、全能感不存在了。

於是緊張、擔憂、恐懼

每個人,都是在這種惶恐的情緒里,慢慢練習,學著成長。

就像這位小寶寶說的:

你千萬不能哭

你就大步地

不要家長陪

你就大步地往幼兒園裡面走

這就是勇敢

誰說孩子什麼都不懂?

他們可明白了!

幼兒園中班或大班的孩子,已經學會了獨當一面。

他們幫忙照顧更小的孩子。

撫慰情緒,甚至喂飯。

孩子成長的速度,遠比你想像地快。

上完幼兒園,就要進入小學。

這時候,孩子身上就有「任務」了。

有些人的書包里,放著一棵蔥

寓意聰慧。

有些人書包里,揣著寫著「100」標語的方便麵

寓意考試得 100 分。

你可以看出來,這些孩子臉上似乎疲憊了一些。

小學生的生活,已經開始繁忙起來。

來,做這個作業

來,做那個作業

來,彈會鋼琴

來,休息五分鐘繼續做作業...

在老師小紅花的獎勵下,他們學會了競爭。

開始摸索著努力與獎勵、衝突與合作的規律。

以及如何在能力範圍內,獲得獎賞和喜愛。

9.1分國產良心,我來第一個安利

這部紀錄片中,目前我最喜歡的段落,是最後採訪小朋友:

以後長大了想幹什麼?

本以為他們會大聲喊出科學家、總統、明星這樣閃閃發光的職業。

沒想到他們的答案居然是:

離開小班。

做消防員。

到 Office 里去工作。

想找出未解之謎。

還有一個小朋友說:

就當一個普普通通的爸爸。

因為爸爸很辛苦

我當其他的也是很辛苦

當爸爸在家可以帶著一些貴重的東西

保護家庭,掙錢

就這些,我覺得很好

很難想像,這段話簡單而深刻的話,出自一年級的小朋友之口。

看到這裡, 魚叔竟然有些淚目。

這屆小朋友,也未免太質樸了。

之前一直認為,很多人是有童年濾鏡的。

凡是過去的,都是希望的、天真的、無暇的、歡樂的。

凡是現在的,都是焦灼的、醜陋的、無力的、沮喪的。

但當我通過《人生第一次》的鏡頭穿越回童年,猛然發現:

孩子的煩惱、快樂和理想,或許跟我們成年人並沒有多大差別。

幼年很美好。

純真,但也在努力,也會有煩惱,會發愁,會為爭多一朵小紅花絞盡腦汁。

此刻,也值得珍惜。

焦慮和壓力之外,也有歲月所帶來成熟、豐富、堅定。

對自己和人生有了更強的認知和把控,目光和眼界都放得更遠更寬。

成年後的自己,有了改變和行動的力量

這就是成長,帶給我們的禮物。

瞧,生命可真是神奇啊。

要好好活著,努力活著啊。

這娃真敢說大實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dJq-AHAB3uTiws8KPP8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