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這4種食物,越吃濕氣越重!祛濕最靠譜的方法是什麼?

2020-06-04     五穀營養健康

原標題:夏季這4種食物,越吃濕氣越重!祛濕最靠譜的方法是什麼?

如今降水增多,空氣中濕度比較高,使得濕氣更易侵體。而且除了外濕之外,不正確的飲食、不良的生活習慣,還會加重內濕,導致臟腑功能更為失調,嚴重影響健康。

在中醫看來,濕氣是「萬惡之邪」,它會導致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壓、肥胖等疾病,甚至新冠肺炎也被專家認為與濕氣相關。那麼都有哪些飲食、不良生活習慣會加重內濕?祛濕,又有什麼好方法呢?

頭髮愛出油、早上睡不醒、口中黏膩、胸悶乏力、面色發黃、身體發沉等都是體內濕氣重的表現,如果你也有,那下面這4種食物一定要少吃。

1.含糖多的食物

中醫上講「甘助濕」,體內濕氣較重的人,應該避免攝入含糖量高的食物。

除了蛋糕、泡芙等甜點之外,一些含糖量高的水果,像葡萄、柿子、香蕉、榴槤等,也應儘量少吃。

2.肥膩的食物

油炸食品、燒烤、火鍋、以及肝、腦、腸、肥肉等都含有高熱量、高膽固醇,而且不易消化,吃多了會加重脾胃負擔,促進濕氣生成。

3.生冷的食物

隨著氣溫升高,生魚片、涼茶、冰可樂、冰啤酒、冰淇淋等食物也越來越受大家的歡迎。但「寒涼傷脾」,這類食物吃得過多會損傷陽氣,導致脾胃虛寒,影響其正常的運化功能,從而形成痰濕。

小貼士

對於脾胃不好的人來說,常吃沙拉、涼拌菜等也易使脾胃受涼。特別是老年朋友,蔬菜儘量煮熟吃,涼拌菜也最好用熱水焯一下再拌。

4.辛辣的食物

四川、重慶、湖南等地有吃辣祛濕的習慣。但是,辛辣吃得太多會生內熱,當熱邪與濕邪一起「狼狽為奸」,那人就更容易生病。特別是濕熱、陰虛體質的人,以及患有腸胃疾病、口腔潰瘍、喉嚨痛的人,更不宜吃辛辣食物。

但寒濕、陽虛體質的人,倒是可以適當吃些辣椒、大蒜、蔥、姜、咖喱等辛辣食物,來溫中散寒,緩解不適。

陽虛寒濕體質的表現:四肢冰冷,怕寒,體力差,耐力差,舌苔發白、有齒痕等。

除了飲食之外,有些不良的行為習慣也會加重體內濕氣。

1.缺乏運動

適當運動可以促進身體器官協調運作,加速「排濕」;而運動少的人,體內氣血運行容易受到影響,體內多餘水分沉積在體內,從而加重濕氣,甚至導致水腫。

2.熬夜睡得少

熬夜現在似乎已經成為了一種常態,但長期熬夜會導致器官得不到休息,一直處於超負荷的工作狀態,濕氣也就不能及時排出。

3.酗酒

酒精進入人體之後會加重體內的濕度,因而中醫上有「酒助濕邪」的說法。

4.不注意保暖

猛吹空調、洗頭後不及時吹乾、洗澡水太涼等行為也容易加重體內濕氣。

說到健脾祛濕,常看養生文章的人肯定會想起紅豆薏米湯。紅豆補血、祛濕、利水、消腫,薏米健脾胃、清肺熱、利水滲濕,搭配在一起堪稱「祛濕神器」。

不過之前也說過,濕氣可分為寒濕和濕熱,根據不同的體質,進行調整,否則反而會傷害身體。

寒濕

除了四肢乏力、頭腦昏沉、睏倦、沒有食慾、大便擦不凈等濕邪共有症狀之外,還伴有胃涼、胸悶、口淡不渴、易腹痛泄瀉等表現。

濕熱

除了共有症狀外,還伴有口乾、口苦、小便發黃等症狀。

除濕根本在於健脾

人體其實有一個自我調節功能,濕氣能侵入機體,但機體也能排出濕氣,關鍵在於脾胃的水濕運化功能好不好。

因此,要祛濕,關鍵還是得健脾,脾胃好了,人體自身的排濕、祛寒能力就運轉起來了。

百陳湯是在著名的祛痰濕方:二陳湯的基礎上改良的。

二陳湯:橘皮、茯苓、甘草、半夏

根據現代人用腦多、熬夜多、久坐不動,百陳湯用藥食同源的食材葛根、百合和姜替代二陳湯中辛散溫燥的半夏(半夏有毒,請勿擅自使用)

化痰祛濕:陳皮

「橘皮寬膈降氣、消痰飲極有殊功。」——《泊宅編》

陳皮是公認健脾益氣,化痰祛濕最好的食物。濕熱的廣東,家家必備陳皮,喝茶的時候加一些,煲湯的時候加一些,做甜點的時候加一些。

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陳皮,苦能瀉能燥,辛能散,溫能和。其治百病,總是取其理氣燥濕之功」。

陳皮溫燥,能夠把痰濕化掉,而且它理氣行氣,會推著痰往外走。用來泡水,很多人會有很多痰出來。

陳皮還能理氣消食,讓胃氣降下去,脾氣升上去人就有胃口想吃東西了,身體胃腸的垃圾也會跟著從下面排出去。

喜歡自己養生煲湯、製作甜品的人也可以單獨買些陳皮使用,陳皮單獨泡水也可以去痰濕。

利水化痰:茯苓

茯苓這個藥很神奇,行水能力特彆強,既可以向上,推動多餘的水液從皮膚出去,還能讓水往下走,通過小便排出去。

《本草綱目》:「茯苓氣味淡而滲,其性上行,生津液,開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 。」

痰濕是體內運化不掉的水。而茯苓健脾益氣,幫助脾運化體內的水。

《世補齋醫書》有云:「茯苓一味為治痰主藥。痰之本,水也,茯苓可以利水;痰之動,濕也,茯苓又可行濕。」利水滲濕的品,並非都能化痰,而茯苓可以,這是它特殊的地方。

茯苓還能幫助腎調理身體內的水液,能夠調理一切水液異常、痰濕、水腫的問題,對於水腫尿少,身體水液代謝問題明顯的人有顯著療效。

也能化痰安神,幫助睡眠。安神的同時,幫助脾胃吸收化生更多氣血,心神得氣血濡養人就睡得安穩。

現代研究茯苓有鎮靜安神、抗腫瘤、降血糖、增強心肌收縮力,增強免疫的功能,還能護肝,對胃潰瘍有抑制作用。

陳皮加茯苓不僅能化掉身體的大部分痰濕,還能健運脾胃幫助身體運化水液,減少痰濕的生成。

夏天最養人:姜

生薑本身就能溫化痰濕。老話說「冬吃蘿蔔夏吃薑」。生薑性溫,夏天陽氣、熱量集中在體表,毛孔張開容易出汗,體內卻是虛寒的,偏弱的。

自立夏起,每早一片溫熱的生薑,可以溫補脾胃,祛濕化痰,平衡身體陰陽分布不均的偏差,最適合現在吃了。

輔佐調補:甘草

甘草可以調和諸品發揮最大功效,也能甘補脾胃,祛濕化痰。

陰陽制約:葛根+百合

陳皮、茯苓和乾薑都是偏溫或偏燥的,單用容易上火,所以在用甘草柔和的同時還加入了葛根+百合滋補陰液,防止方子乾燥讓人上火,比起原方效果更溫和。

多種食材,遵循中醫配方思路定製配伍,從產地優選道地茶料。食用也很方便,都是單獨包裝,一盒10袋。

茶包一打開就能聞到一股自然清爽的香氣,感覺氣機都通暢不少。如果你是痰濕體質,或者脾胃虛寒、濕氣重的人建議每天早上都喝一袋,輕鬆化解身體的濕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fQof3IBnkjnB-0ze2d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