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系統遷雲,一場向未來的衝鋒

2023-01-18     鹿鳴財經

原標題:核心系統遷雲,一場向未來的衝鋒

2022年,正是保險科技發展新的機遇窗口期,國務院《「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中國銀保監會辦公廳《關於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中國保險業協會《保險科技「十四五」發展規劃》等文件先後發布。在深化保險科技應用服務新發展格局的背景下,保險科技未來發展路線圖逐漸清晰,以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等為代表的保險科技,正逐漸成為新時代保險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源泉。

作為一家成立十年的保險公司,弘康人壽自成立以來,堅持「小、輕、快、強」經營理念,依靠科技賦能帶來的效率提升和管理體制優化,降低了從保險公司到終端消費者之間的諸多渠道成本,公司將這部分成本讓利給消費者,打造出多款超高性價比產品,「多啦A保」「大白智能定壽」等諸多爆款產品。

路漫漫上下而求索,弘康人壽看風駛船,響應行業發展的內生需求,積極擁抱數字化時代,用「保險+科技」賦能公司核心業務和服務能力,加快駛入保險數字化發展的競爭前沿。

01 一把雙刃劍

2012年,世界跑步進入移動網際網路時代,臉譜、雅虎、微軟、谷歌紛紛布局移動端。在中國,手機網民達到4億,手機首次超越台式電腦,成為第一大上網終端。網際網路市場的發展熱潮伴隨著電子商務平台的興起,創造了前所未有直達消費者的信息通路,方寸螢幕可以看到整個世界,買到整個世界。網際網路保險作為一種便捷的投保渠道進入人們視野,用戶可通過網絡了解、對比不同的保險產品,極大的減少了信息不對稱,讓信息更透明。

同在2012年,弘康人壽成立,採用了差異化的發展策略,不用代理人銷售保險,在大型電商和理財平台開起了保險旗艦店,採用電商的模式在線銷售保險,徹底了實現了「去中介化」。這與網際網路變革帶來的居民購買習慣變化有關,但更重要的是,這可以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管理效率。

沒有銷售隊伍牽扯精力,公司將全部人力聚焦在產品開發上,做出了多款爆品,「哆啦 A 保」、「大白定期壽險」和「弘金保」等產品先後在市場引起不小的反響,「產品剛停售時,保單都會從門縫裡塞進來。」

2013年,弘康人壽成立後的第一個完整年度便實現盈利,在第二年便實現盈利,弘康也打破了壽險「七平八盈」的規律,創造了「傳奇」。

網際網路電商的銷售模式儘管幫助弘康人壽實現早期業績快速增長,在技術層面弘康人壽沒有自給自足的中台設計,完全依賴於各個網際網路平台渠道。

這主要源自於在網際網路保險行業興起早期,網際網路保險的產品向網際網路客戶轉型,但是企業IT架構卻大多承襲自傳統保險企業。保險企業為了滿足線上平台「高可用性」的需求,解決每個平台在產品、交易流程和業務模式上的差異問題,不得不單獨為這些大的線上渠道建立一套相對封閉且完整的小型交易系統。

由於每個渠道的交易流程、業務模式、產品等等都不一樣,企業不得不面對「煙囪林立」的境況,一旦要對業務內容增加統一的規則,就意味著所有的銷售系統都要改,其操作難度顯而易見。

02 發展新要求

為了實現技術破局,強化數字化能力建設,弘康人壽決心轉型,

在 IT 系統建設上有了更高要求,系統從性能、效率、成本等諸多方面都要考慮。而雲計算,開始成為可選項。

在中國,雲計算髮起於2009年成立的阿里雲。儘管阿里雲第一個客戶就是給淘寶商家發放小額貸款的金融項目,但彼時的金融機構都不信任國內的雲計算技術。保險行業老兵王潤海還記得,2013年前後一次行業聚會期間大家偶然談起雲計算,有人說可以用私有雲,「當提到私有雲時,所有人都哈哈大笑,認為雲還是非常不切實際的想法。」

然而,風起雲湧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潮讓「網際網路+」是全國範圍內炙手可熱的話題,外賣、打車、生活服務等五花八門的網際網路創業公司開始在「雲上飛速生長」。到 2016 年前後,網際網路公司使用雲技術幾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也正是在2016年,弘康人壽開始和阿里雲合作。

種子就此埋下。

03 轉型進行時

2019年,公司思考最多的就是如何轉型:既要建立公司的網際網路銷售能力,又不能趴在網際網路營銷渠道身上。

為了配合公司的戰略轉型,擔任技術負責人的王潤海從技術角度制定了兩步走的計劃:

第一步是自主化,保證由公司來對自己的產品、系統做設計。

第二步是系統化,在「業務優先」的發展理念框架下,公司很多管理方面的系統是缺失的,因而完成系統化至關重要。接下來則要以系統化為基礎,向內和向外兩條路徑同時發展,「內部用的系統要不斷數字化、智能化,外部銷售的系統就是開始產品化和市場化。」

在轉型路徑中,全面上雲是實現數字化的重要環節,卻也並非唯一選擇。比如,保險公司也可以選擇搭建自己的大數據平台,做自己的ODS大數據運算。但搭建和維護這樣一套系統所需要的成本,是中小保險公司難以承擔的。不僅如此,在數據同步的及時性、數據的開發、展示等各個環節,公司所要做到的準備、面臨的問題,是非常複雜的。

事實上,在數字化的發展大勢之下,保險公司想要完成數字化轉型卻並非易事。除了數據一致性問題,龐大的數據處理量也是「上雲」過程中的一大挑戰。其中以壽險公司的挑戰尤甚。這是因為壽險則有大比例的長期客戶,10年、20年、30年,甚至終身50年的周期內,壽險公司需要一直做好客戶數據維護。

以弘康人壽投資型保險產品為例,客戶對產品凈值非常敏感。這就要求技術部門每天對每一份歷史保單的凈值進行計算並且顯示在前台,這意味著計算效率和數據連續性有很高要求,對雲平台的挑戰不言而喻。

好消息是,總有先行者在探索。2020年以來,中國太平洋保險集團、中華保險、新華保險、友邦人壽等等越來越多的保險公司開啟了「雲上創新」。

因而,弘康人壽從IDC機房走向「全面雲化」進而實現數字化的過程,對整個保險行業都有著示範意義。

04 比想像更快

亟待改善的「煙囪林立」困局,行業環境變化的客觀需求……種種問題面前,上雲勢在必行。2019年,弘康人壽開始計劃,在完成系統重構後,就啟動全面上雲。

2021年初,弘康加速了「上雲」步伐。結合過往與阿里雲的合作經歷,大家對雲的穩定性深信不疑,且也感受到雲的彈性對於業務敏捷和成本優化帶來的便利性。弘康在2021年底規劃規劃中,將核心業務整體上雲作為公司2022年重要技術戰略方向。

關於雲廠商的選擇上,弘康最終選擇了阿里雲,「因為我們都清楚阿里雲是真正從零開始自研的。」

除了自研,資料庫問題也成為左右其選擇的決定性因素。弘康人壽的業務性質決定其對於資料庫的性能要求極高,這不僅僅其單獨所設置的硬條件,也是整個行業上雲面臨的共同難題。

保險公司有大量批處理任務。以弘康人壽為例,最大的表已經好幾億條數據,每天晚上都需要對其進行跑批處理,這些批處理任務必須在第二天業務開始前處理完,不然就會影響業務進度。

跑批吃資料庫性能吃得非常嚴重。嚴重的時候 CPU 資源利用率 97%,跑到第二天 10 點才完成。在進行了多家的資料庫壓測性能比對後,阿里雲Polar-O資料庫從性能表現到兼容性改造難度,均取得優勢。

在解決了核心資料庫問題後, 2022年 2 月,弘康技術團隊和阿里雲團隊一起開始計劃上雲流程。整個過程大體思路分為三步:先把外圍系統上了,再把核心系統上了,再把依賴核心的上了

系統遷移在22年4月正式啟動,無Oracle關聯應用遷移、讀Oracle應用遷移、影像系統遷移、電子保單系統遷移……一切進展順利。按照計劃,關鍵核心應用的遷移將在十一期間完成。因為十一期間業務量較少,可以避免雲化升級期間業務部門的停機切換,從而最大程度減少系統升級對業務的影響。大家選好了時機,就差這最後一哆嗦。誰曾想,抖生變數。

10月5日中午,阿里雲團隊在做最後一次數據一致性質量校驗時,發現核心庫整體數據質量存在嚴重風險!當天下午,阿里雲在假期緊急拉齊核心技術人員召開根因分析。結論是,PolarDB-O建庫採用GBK字符集後,collation(排序規則)與原始Oracle上二進位排序規則並不一致,字符串排序結果兩邊因此會存在順序差異,最終導致數據不一致。阿里雲綜合研判給出一致性結論, 10月6日的業務割接必須暫停。

基於前期的遷移經驗,藉助阿里雲DTS和青天鑒數據校驗工具,在Polar-O字符集優化後,10月26日完成了第一輪全量數據校驗,數據全部一致;第二輪、第三輪全量數據校驗耗時由一周減少到4天,兩輪全量數據校驗也均一致,經過三輪的全量數據校驗和割接窗口的青天鑒欄位檢驗,11月19日的業務割接完美保障了所有業務數據的一致性。

弘康人壽IT基礎設施從 IDC 向雲上的切換,在業務沒有停的情況下僅僅花了大半年。這就好像是在一邊開飛機,一邊完成了引擎的更換,其難度不言而喻。而之所以能如此順利地完成這個大工程,王潤海認為,得益於阿里雲國產化雲系統的適配度,以及雙方長期合作中建立的信任。

而在阿里雲保險行業戰略客戶總監龍小平看來,更關鍵的原因在於,弘康人壽已經在有計劃有體系地準備上雲事宜,並且前置地將核心系統進行了拆解重構,才使得整個遷移順利完成。

05 雲上的收穫

目前,弘康人壽的核心系統包括保單中心、理賠中心、記帳中心、交易中心、產品中心等5大業務中心,還有70餘個子業務系統全部遷移完成。

弘康人壽全面上雲帶來了直觀的改變。最直接的就是系統效率的提升。據了解,現在跑批效率比以前平均提升了1倍到2倍,有些比較極端的提升了4-5倍,性能上得到很大改善。

而在成本方面,王潤海坦言,「上雲」初期公司需要對現有設備進行重新的檢視、排查,短期內反而會提升成本,但後續成本會很快降下來。「比如我們第一輪評估,發現可以騰退55台機器、合併104台機器,這件事情做完,下個月帳單就會減少了,也就是先增效、再降本。」

相較於傳統的IDC機房,雲的伸縮性讓費用顯性化,公司能夠清晰地看到哪兒花錢多,哪兒花錢少,從而有針對性地優化。王潤海進一步闡述,「自建IDC機房和雲的本質區別是,公司用雲後有動力節省資源,因為每節省了一台伺服器,下個月帳單里就少了一台伺服器的錢。但IDC機房沒有這個動力,因為機器都採購過來了,成本是固定的。」

從長遠的角度看,「上雲」只是第一步。在王潤海的心裡,要完成數字化,就要真正做到自主研發核心業務系統,形成一套標準的、適合於當前業務發展模式的新核心系統。

「適合行業發展的新核心系統才能提高運營和研發效率。而保險公司的效率越高,客戶的成本越低,服務越好。這是我們更大的心愿,也是上雲以後接下來要做的更大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c9bc9205c52e8134aec46379cbf80c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