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創辦於2011年,由3位清華本科生創辦的科技企業,用了9年的時間成為市值十幾億,人工智慧領域的翹楚。一位80後的總裁,曾經電子遊戲市場的幕後推手,如今投身科技藍海,登上世界舞台。這家公司叫曠視科技,這位總裁叫付英波。他立志做人工智慧全球科技的「布道士」,做好一個「推銷員」,讓曠視科技走向世界。他說:企業家是有國界的,而科技是沒有國界的。
13歲的付英波是跟著父親來到北京,看完天安門廣場升旗儀式後,來到中關村的。1996年的中關村,經歷了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從「電子一條街」華麗轉身為「試驗區」。(中關村科技園區的前身是北京市新技術產業開發試驗區,國務院於1988年5月10日批准。)當年的中關村雖然也是電子賣場模式,但是,買賣雙方卻都是捧著學習和掌握電子技術的心來的,價格並不是重點。那時的中關村就已經成為眾多「理工男」心中的「聖地」。而年少的付英波正是被父親帶來「朝聖」的。
付英波
「就是覺得新奇,覺得這就是中國科技最先進的地方了。」付英波回憶。這次「朝聖」,付英波收穫滿滿,父親給他背回了一台個人計算機。這台機器586配置,笨重且單調,540MB硬碟、8M內存。付英波記憶中,這台機器跑跑「吃豆豆」「貪吃蛇」還是很順暢的。從586起步,從遊戲開始,是許多中國80後IT人的起點。
中國科協黨組書記懷進鵬到曠視調研企業研發工作
20年後,當付英波加盟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成為這家坐落在中關村核心地帶,以人工智慧為方向的高科技企業總裁的時候,以中關村為代表的中國人工智慧領域,在研發、創新及商業落地方面,已經走在世界的最前沿。
曠視辦公室溫馨典雅
「中關村對技術的應用,對技術創新的鼓勵,在產業上的一些政策,政府對場景落地的支持等方面,都做得非常好。」付英波不無感慨地說,而這些對於一家科技公司的發展至關重要。「這些政策和落地的場景,其實為科技的創新,科技成果的轉化,都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
年三十的靈感:AI抗疫
2020年1月23日年二十九,當庚子鼠年的腳步逼近的時候,因為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武漢封城了。這是新中國成立70年來第一次,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對一個千萬人口級別的大城市採取的最嚴厲的防疫措施。
付英波參加北京市疫情防控新聞發布會
往年的年三十,付英波等公司高層會在公司群里發發紅包,鼓鼓勢氣,激勵「大家來年再戰」。但是,今年卻不太一樣,付英波與曠視技術團隊一直在思考著:在對抗疫情的過程中,技術,特別是人工智慧技術將如何發揮作用?「我們不生產口罩,我們也不生產消毒液,我們也不生產防護衣,但我們用技術手段能做些什麼?」這是擺在曠視人腦子裡的一個問題。
曠視工作人員在海淀政務大廳進行曠視明驥·疑似發熱人員智能篩查系統測試
就這樣,一場AI參與科學防疫的頭腦風暴成為了曠視人的「年夜飯」。憑藉曠視的算法技術外加感應技術,打造一個能夠適用於密集人流的高通量、無接觸、遠距離體溫篩查系統,成為團隊的共識。
「項目組在年三十正式成立。北京周邊的河北、山東等地的同學們把火車票退了,已經提前離京的同學選擇雲上參與。就這樣,兩天內,有120多人主動請纓加入到項目組來了。」 付英波對曠視團隊的凝聚力自信滿滿。到了2月4日,這套「曠視明驥·疑似發熱人員智能篩查系統」順利下線。
曠視明驥·疑似發熱人員智能篩查系統在海淀政務大廳進行測試
「正值春節,再加上疫情管控的影響,物料、設備進京都存在困難。海淀區政府、中關村科學城管委會、中關村管委會得知我們在做這項技術的研發後,提供了不少物資保障以及場景落地方面的幫助。」 付英波說。所以當這款產品順利下線,相關部門首先請曠視團隊在海淀政務大廳和牡丹園地鐵站進行人流測試。「我們研發的同學接連調試了好幾個晚上。海淀政務大廳很寬敞,晚上相對比較冷清、再加上當時寒潮來襲,大家真不容易。」「經過幾輪調試,我們測溫系統的精確度提高到了差錯率在±0.1度。」
曠視明驥·疑似發熱人員智能篩查系統在牡丹園地鐵站進行測試
就這樣,面向人流密集交通樞紐、商超、醫院等不同應用場景的曠視AI測溫系統的3個大品類、6個小品種的全線產品開始了量產。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曠視產品就在北京的地鐵站、醫院、100多家超市在內的眾多應用場景中落地。就連小湯山醫院也在應用曠視的其他產品;在全國人民記掛的英雄城市武漢,方艙醫院裡也安裝了曠視的設備。「當防疫工作進入到『人盯人』這種最原始但是最有效的階段時,科技是能有所作為的。」 付英波說。
新的社會階層
「在您的履歷當中,有兩項職務比較新穎——『北京市新的社會階層聯誼會常務理事、海淀區新的社會階層聯誼會副會長』。什麼是『新的社會階層』?」我們問道。
「新的社會階層是一個新的群體,面向的是民營企業、中介機構、服務型行業。這個聯誼會就是面向這些行業里湧現的優秀代表。」 付英波介紹道。
「那您在這個聯誼會裡做了哪些工作呢?」
「聯誼會就是搭建政府和這個階層,以及這個階層內部之間的橋樑。我們了解政府的政策,更好地參與到社會治理當中,為政府政策的制定獻計獻策。成員之間互通有無,互相幫助,共同發展。」 付英波說。
作為海淀區政協委員,付英波提案了「海淀城市大腦」的建設,參與了北京市人工智慧行業三年規劃的制定等。
讓機器看懂世界
伴隨著AI技術越來越受到關注,曠視成為各方看好的成長型科技企業。作為總裁,付英波也獲得了肯定與表彰。2019年,付英波成為「北京榜樣」月度人物,並獲得「感動海淀」文明人物獎。
付英波獲得2019年「感動海淀」文明人物獎
付英波牽頭建立曠視人工智慧雲平台,帶領曠視成為一家世界級的人工智慧公司;持續在個人物聯網領域、城市物聯網領域、供應鏈物聯網領域提供創新的、人工智慧賦能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並取得領先地位;他用AI技術變革「物聯網」,讓中國智慧造福世界。2017年和2019年,曠視躋身《麻省理工科技評論》發布的兩項「50大最聰明公司」榜單。
——2019「感動海淀」文明人物頒獎典禮上,付英波的頒獎詞
面對榮譽,付英波認為,自己只是做好了本職工作。「做好本職工作,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每個人都能把自己的本職工作做好,在自己的崗位上做到極致,其實就是你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對於我來講,就是要把曠視做好。帶領曠視更快地前進,引領科技向善、科技成果的轉化。」
曠視辦公區一派「加州工廠風」
「我也被這個團隊的氣質和這個團隊的技術信仰、價值務實的風格深深地吸引。」付英波十分慶幸自己能在2016年加入到曠視這個團隊中來。曠視科技創建於2011年,由3位清華本科畢業生髮起,經過9年的時間,發展成為一家擁有近3000人規模的高科技公司。這家在人工智慧領域高速增長的創新科技企業有著他獨特的魅力。
照片牆展示了曠視成立9年來的發展歷程
門口的「大黃蜂」守護著曠視
曠視的使命是以非凡科技,為客戶和社會持續創造最大價值
「擁有中關村北清華、南理工,東北航,西北大,以及中科院各大研究所的地域優勢,曠視吸納了大量來自於BAT、微軟研究院,以及名校的尖端人才。這些人有做科研的、有做技術的,也有做工程落地、做商務拓展市場拓展的。正是因為眾多優秀人才的加入,才助推了整個曠視這把火越燒越旺。」付英波說。
曠視吸引了許多尖端人才的加入
這家公司有自己的技術信仰——希望機器可以看懂世界,這也是他們從創立之初一直沒變的初心。走進曠視總部,前台站崗的是變形金剛,各個工位是打通的「大通鋪」,裡面的工程師們有端坐的,有支著升高架站著工作的。整個辦公區把大量的空間安排給交流討論區、會議室,為密集討論留出空間,裝修一派「加州工廠風」。他們的「工裝」——如果說有的話,T恤(可以是各種你所喜歡的文案、顏色及style)+牛仔(褲)+球鞋。就連總裁付英波也是這樣——一條牛仔褲、一雙四非球鞋(非限量、非阿迪、非耐克、甚至非一線品牌)。因為接受我們採訪需要上鏡的緣故,他套上了一件西裝,據說已經是他最正式的一套行頭了。在這家公司里,到處瀰漫著技術精英在生活中所散發的「極簡主義」。
曠視辦公區為密集討論留出空間
這家公司不用打卡,也就沒有了朝九晚五和「996工作制」,事實上壓力不在於制度,而在於與你為伍的周邊的優秀同事們。在這裡,上下級之間的關係極為扁平,公司內部規定:不能直呼這個總那個總。比如,對付英波要直呼其名不能稱付總,「違者被叫者罰款伺候」。「可是在中國直呼其名的做法似乎不妥呀!」我們問道。「那你可以叫他Bob。」一旁的公關部工作人員答道。Bob這廂笑道:「在這個問題上,我可沒少挨罰……」在付英波的心中,整個公司上下沒有老闆和員工之分,大家來到曠視便都是同事,他更喜歡用「同學」來稱呼自己的同事。在他看來,曠視同仁們都在AI技術發展的道路上砥礪學習。「尊重、平等、活潑、奮進——這就是曠視的企業文化。」付英波說。
「布道士」與「推銷員」
20多年前,當586「奔騰芯」走向終結,「賽揚」時代「大幕開啟」的時候,技術所帶來的突破給電游(電腦遊戲)玩家帶來了更為刺激的體驗。3D、角色扮演類遊戲隨著CPU、總線、顯卡處理速度瓶頸不斷被打破「蓬勃而出」。付英波就曾經在遊戲的世界中摸爬滾打好多年,主導了幾款遊戲「爆品」的發行及銷售。
付英波在活動中致辭
又是什麼樣的契機讓付英波放棄「遊戲」的藍海,投身AI的未來呢?「人工智慧從概念的提出到如今的風火火火,其實已經經歷了三波潮起潮落的發展。2015年開始的第三波發展伴隨著基礎技術、算法技術的成熟,市場需求的推動,將推動未來十幾年內人工智慧成為引領性行業。我是83年出生的,我要把50歲之前最旺盛的精力投入到這個領域中來。曠視從2011年起就在這個領域中紮實起步,9年的積累,到了該走到『台前』的時刻了。」付英波說:「曠視三位聯合創始人踏實肯干,整個曠視團隊的執行力、創造力,以及技術信仰、價值追求的理念,我都十分認可。我希望和這家公司一起成長、共同進步,為中國的AI技術在這波世界浪潮里的崛起而奮鬥。」
付英波亮相2019中關村論壇並作為嘉賓進行圓桌對話
2016年付英波的到來,給曠視帶來了更多的「商氣」,使得他更像是一家企業,注入了更多的商業活力。在經歷了5年的技術積累之後,付英波要做的是推動曠視的商業拓展和工程落地。他所構想的,是建立一個人工智慧產業生態鏈,發揮行業、跨行業協同機制,共同造福社會。
曠視辦公環境
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認為自己的成功是建立在優秀的「推銷」基礎上的,勉勵後輩才俊要做最偉大的「推銷員」。付英波覺得,自己投身人工智慧科技企業有兩大使命:首先是「布道士」:要把技術包括產品更好地推向市場,讓更多的人接受,讓更多人享受技術帶來的美好;其次是做一個好的推銷員:讓全球都認識曠視、認可曠視,讓曠視的產品給全球所有的人帶來便利,為人類帶來更好的生活。
從中關村走向世界
付英波習慣將自己定位為「80後中國年輕一代企業家」。因為只有明確了自己的人生定位,才會找到奮鬥的方向,激發自己的使命感。
付英波在中國共產黨北京曠視科技有限公司委員會成立大會上講話
「改革開放這40年,中關村成長出來三批企業家:以柳傳志柳總為代表的50年代的企業家;以李彥宏、雷軍等為代表的一些中生代企業家;接下來,『歷史的接力棒』就傳遞到了包括我們曠視在內的80後這些企業家的手裡了。在中關村這塊沃土上,企業家家國情懷和薪火相傳的精神,也是這個地方獨一無二的、有巨大魅力的資源。」
國家稅務總局局長王軍到曠視調研了解企業減稅降幅情況
2019年,曠視成立8周年,付英波在出席一個企業家會議的時候提出,人工智慧企業的「勢、命、能、運」。作為一名80後企業家,他有自己清晰的認識,「曠視很多工程師基本上都是80後,甚至團隊很多核心高管都是85後,這可能會面臨很多的問題,我們沒有經過社會職場的鍛鍊,可能面臨很多的課要補。」從一個充滿理想主義的科技團隊到一家具有蓬勃活力的科技企業,「會有大量的課需要補,如果我們不想輸,想把企業做好,不但要補好課而且要跑得快。」
曠視成立8周年紀念
「但是,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內,70後、80後企業家其實沒有本質區別。」付英波在接受我們的採訪時補充道,「因為人工智慧這波技術革命是非常新的,大家都是摸著石頭過河。」在他看來,在這波浪潮中,最大的挑戰或者不確定性,來自於人工智慧技術落地的周期性和過程性。「對於80後這些企業家,我反倒認為這是一個優勢。因為我們沒有固有思維的禁錮,沒有思想的負擔,更有衝勁,更有創造性。」在科技的浪潮中,他們也許能走得更遠更快。
付英波參加達沃斯論壇
作為前沿科技企業的代表,2019年,付英波受邀出席了瑞士達沃斯的青年企業家論壇以及中國亞布力論壇,並和總理一起出訪荷蘭。在一次演講中,付英波說道:「現在的人工智慧就是20多年前的網際網路。這波革命不僅會影響到每個人的生活,還會影響國運,會影響國家在下一輪科技競爭里躋身哪個賽道,處於哪個段位。所以很多國家、各級政府、學術圈、企業圈,大家都在關注。不過,有一點需要注意的是,人工智慧革命的發展也像網際網路的發展一樣,是有過程的。萬不可操之過急。」
付英波參加2018中國-荷蘭經貿論壇
付英波喜歡出席這樣的論壇,雖然不是奔著「生意」去的,但他想把新一代中國企業家的想法、中國人工智慧發展領域的思考傳遞給世界的其他同行。在達沃斯論壇上,付英波結識了不少其他國家在人工智慧領域裡鍥而不捨的同行。作為最即刻的效果,付英波教會了他們使用微信來跟自己保持聯絡。
付英波
24年前,流連在中關村的這位13歲的山東男孩兒也許未曾想到,多年以後,他會以這裡為中心走向世界;他所在的曠視科技,也以這裡為出發點,觸角延伸到世界四面八方——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