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的梁山好漢令人不齒:公孫勝瞎摻和,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發火?

2023-08-24     半壺老酒半支煙

原標題:這一刻的梁山好漢令人不齒:公孫勝瞎摻和,魯智深武松為何不發火?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出手時就出手,風風火火闖九州。」這首歌原本是讚美梁山好漢行俠仗義懲凶除惡的,但是我們細看水滸原著,就會發現這首歌只適用於不超過五位梁山好漢,其他一百多人,連好人都算不上,就更別提好漢了。

宋江陰險,吳用狡詐,李逵殘暴,這些暫且不提,就說看起清高傲氣的玉麒麟盧俊義、入雲龍公孫勝,面對權貴的時候,也難免卑躬屈膝——那一刻的梁山好漢,真是令人瞧不起:宋江吳用見利忘義沒骨氣也就罷了,不食人間煙火的公孫勝跟著湊什麼熱鬧?有梁山一二號大俠之稱的魯智深武松幹嘛去了?

那令人鄙視的一幕是這樣的:「當時宋江便教殺牛宰馬,大設筵宴,一面分投賞軍,一面大吹大擂,會集大小頭領,都來與高太尉相見。各施禮畢,宋江持盞擎杯,吳用、公孫勝執瓶捧案,盧俊義等侍立相待。」

讀者諸君請注意,「梁山好漢」在殿帥府太尉高俅面前如此卑躬屈膝,可不是在招安大會上,更不是戰敗後向高俅乞降,而是大獲全勝後招待戰俘。

在設宴之前,宋江的表現,就像梁山軍已經全軍覆沒,而高俅是決定他們生死的獲勝方:「取過羅緞新鮮衣服,與高太尉重新換了,扶上堂來,請在正面而坐。宋江納頭便拜,口稱『死罪!』高俅慌忙答禮。宋江叫吳用、公孫勝扶住拜罷,就請上坐。」

不但宋江口稱「死罪」,就連施耐庵此時也不敢再直呼高俅之名,一直一「太尉」尊稱,讓人懷疑施耐庵在《水滸傳》第七十回後,是不是也被宋江拉著一起叛變了——前前七十回,施耐庵可沒少揭高俅的老底,就連高俅原本名「球」「仁義禮智,信行忠良,卻是不會」這樣的話都說出來了——說高俅不會那八個字,就是暗示他「忘八』。

就是這樣一個出身卑賤,發跡後無惡不作的小人、奸臣,在梁山上卻受到了最高禮遇,這不禁讓我們想起了中學課本中的《哨遍·高祖還鄉》:「王鄉老執定瓦台盤,趙忙郎抱著酒胡蘆。瞎王留引定火喬男婦,胡踢蹬吹笛擂鼓。」

在給高俅磕頭之前,宋江公開或背後罵了無數次「朝中奸佞蒙蔽聖聰」,高俅與蔡京童貫一樣,都是宋江與梁山好漢「痛恨」的對象,但是面對他曾經想剷除的奸佞,宋江不但不罵,還自稱罪孽深重:「文面小吏,安敢反逆聖朝!奈緣積累罪犯,逼得如此。二次雖奉天恩,中間委曲奸弊,難以屢陳。萬望太尉慈憫,救拔深陷之人,得瞻天日,刻骨銘心,誓圖死報。」

如果不看場景只聽說話,很多人都會誤以為被生擒的不是高俅而是宋江,就連施耐庵也一反常態,對高俅一口一個太尉,好像是被宋江附了體。

通過「梁山好漢」對高俅的奴顏婢膝,我們能發現一個問題:原來宋江等人痛恨的不是奸臣,而是嫉恨自己沒有做奸臣的機會,只要能穿上官袍戴上官帽,他們可以出賣一切,甚至不惜跟蔡京高俅童貫這樣的魔鬼做交易。

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的表演,用一句名言大概可以概括:「和魔鬼做交易,一開始你總能掙點小便宜。但一旦邁出第一步,你就再也無法回頭了,在他們的規則里,吃虧的永遠都是你。」

宋江與蔡京高俅童貫做交易,最後賠進了自己的性命,吳用和盧俊義也沒得善終,公孫勝忙乎了一圈,最後還是回山去當倒是,您說他們在奸賊高俅面前低三下四,又是何苦來哉!

宋江是押司小吏,盧俊義是當鋪(宋朝的解庫就是現在的當鋪)老闆,吳用是不第學究,前半輩子被官府欺壓,一旦有了鹹魚翻身的機會,當然不會放過,但是魯智深和武松這兩位堅決反對招安的大俠,見了高俅為何不舞刀動杖殺上前去?

這個問題,似乎有點難以回答,筆者有兩個猜測,不知道對不對,只好在這裡拋磚引玉:魯智深是梁山一百單八將中唯一的正規軍人出身(呼延灼、張清、董平等人只是廂軍,也就是地方部隊將校,在宋朝算雜牌軍,並沒有經歷過真正的戰爭),而軍人最大的特點就是服從,魯智深在沒有得到宋江命令的時候,只會保留意見,對高俅視而不見。

武松不出手,則是因為他與蔡京、高俅都沒有仇怨——武松沒有仇人,是因為他有仇不隔夜,張都監、張團練與董平張清平級,跟武松結仇後都身首異處,所以得罪武松的必死無疑,沒惹武松的,不管是惡人還是奸臣,他都是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魯智深武松不打高俅,自然有不打的理由,筆者的說法也當不得真,最後還是得由讀者諸君來下結論:高俅被俘,宋江盧俊義吳用公孫勝為何甘願把尊嚴踩在腳下?林沖楊志只敢怒目而視,為何不敢拔刀相向?在梁山一百單八將中,真正不畏權貴,視功名如糞土的好漢,又有幾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b2c8f2f837e4def1333db3ed611a2a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