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釗家族:三代傳承家風揚,兩袖清風寫華章

2023-12-13     古今記實1

原標題:李大釗家族:三代傳承家風揚,兩袖清風寫華章

在中國歷史的長河中,有一位傑出的革命先驅,他在內憂外患的黑暗國度中尋找光明,從"擁袁學生"到"反袁先鋒";從"宣揚馬列"到"論戰胡適";從"相約建黨"到"獻身革命",短短三十八載,吹響了中國無產階級站起來的號角,拉開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新篇章。這位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就是被敵人三次絞殺而死的中國"播火者"——李大釗。

棄學歸國,宣傳馬列,為國獻身

1916年,尚在日本早稻田大學留學的李大釗同志,以赤誠的愛國之心,書寫了發人深省的詩篇《青春》。這篇文章在國內流傳,引起萬千學子的強烈共鳴,力求"以青春之我,創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國家、青春之民族"。同時,他與數百名在日留學生一起,放棄學歷,踏上了歸國的旅途。從此,李大釗開始了為國求索的革命道路,拼盡全力去找尋那一抹可以劃破黑暗的黎明。

在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中,他尋覓到了與自己信仰重合的"理想國"——馬克思列寧主義。同時,以"守常"為筆名,在《新青年》、《甲寅》等雜誌中擔任主編,用行動詮釋何為"鐵肩擔道義,妙手著文章",撰寫了一系列有關俄國十月革命以及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向國民展現了一個前所未有的社會圖景,為當時各派思想相互碰撞的中國投下一顆名為"馬克思主義"的炸彈,讓名為"五四運動"的烈火越燃越旺。

五四運動後,李大釗任北大圖書部主任,與筆墨和書卷相伴,投身於圖書館的建設事業。這舉動直接影響了北京大學的眾多學子,啟發了千千萬萬的中國青年,塑造了新一代學生的新思潮。章士釗評價李大釗道,"守常一人北大,比於臨淮治軍,旌旗變色,自後凡全國趨向民生之一舉一動,從五四說起,無不對守常之馬首是瞻"。

然而,李大釗的革命歷程遠不止於此。五四運動的爆發把無產階級推上了歷史舞台,讓無產者以前所未有的凝聚力發出振聾發聵的巨響。在這背後,是無數革命者對於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吶喊。李大釗一錘定音,將黨的名稱決定為"中國共產黨",點燃了建立無產階級政權的導火索。在眾多仁人志士和共產國際的支持下,1921年,在嘉興紅船上,中國共產黨正式成立。此後,李大釗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引下,義無反顧地踏上了解救中國的旅程。

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勾結帝國主義的軍閥張作霖逮捕,受盡嚴刑拷打。4月28日,李大釗被絞殺,用鮮血抵抗黑暗,將生命獻給黨,時年38歲。

清廉家風,三代傳揚,生生不息

與他所創造的輝煌成就截然相反,李大釗為人十分樸實,吃穿用度竟與尋常百姓無異。出任北大教授時,一月薪資約為200銀元,但因為他樂善好施,將身上所有的銀元都用來接濟別人,生活格外清貧。常常跟北大會計部打借條,提前預支工資給急需的人。在發薪水時,李大釗收到的往往是一堆"借條"。面對家中妻兒,他掏空口袋也無半個銀元,只好憨憨一笑,像極了李夫人口中的那一聲"憨坨"。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李大釗之子——李葆華也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為國為民的求索道路。1927年,李大釗犧牲後,18歲的李葆華在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幫助下赴日本求學深造,歷時四年。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10月,李葆華毅然回國,在上海投身革命事業。自此,他也開始了職業革命者的生涯。

李葆華從未以自身背景搞過"特殊",而是從基層做起,從一件件小事做起。只要是組織分配到他手裡的任務,他都兢兢業業、一絲不苟地完成。抗日戰爭十四載,李葆華雖沒有在戰場上衝鋒陷陣,但他一直在後方陣地中為黨的事業默默奉獻。

1949年10月1日,新中國成立。李葆華站在天安門城樓上泣不成聲,這份勝利他等待良久。這不僅是全國人民的眾望所歸,更是父親李大釗畢生所求。

新中國成立後,李葆華先後出任水利電力部副部長、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安徽省委第一書記等。在安徽任職時,因尊重民意,積極作為,被當地百姓親切地稱為"李青天",可見其為政清廉,治理有方。2005年2月,李葆華因病逝世,享年96歲。

李氏家族清廉之風悠揚,李葆華之子李宏塔深受爺爺和父親的影響,也投身於建設祖國的大業之中。16歲的李宏塔在中學畢業後就準備參軍入伍,報效國家,磨鍊自己的身體和意志。歷經千錘百鍊之後,他來到工廠工作,猶如他的爺爺和父親一般,從基層做起,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兢兢業業地完成每一項任務。天道酬勤,努力不會被辜負。

在以後的工作生涯中,李宏塔先後出任安徽省民政廳廳長和安徽省政協副主席。2021年6月29日,李宏塔因自身光榮政績被授予了"七一勳章"。這代表著黨內的最高榮譽,更代表著李氏家族對黨和人民的無私奉獻。如今,這枚"七一勳章"被李宏塔捐贈給了李大釗紀念館,以此來告慰自己的爺爺和父親,更讓無限歲月見證李氏三代的榮光。

三代傳承家風揚,兩袖清風寫華章。李氏家族的光輝從未黯淡,李氏三代的清風依舊悠揚。這種勤儉節約、嚴於律己、孜孜不倦的精神不僅僅激勵著李氏的子孫,更啟示著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相信"鐵肩擔道義"不僅留存在血雨腥風的革命年代,更能沉澱在無限歲月之中。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aac4bda4e1539bfbe3168c5d13f41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