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宜德「黯然離場」,給社區折扣店潑來一盆冷水?

2023-12-25     藍鯨財經

原標題:比宜德「黯然離場」,給社區折扣店潑來一盆冷水?

文|零售氪星球 布喵

文|零售氪星球 布喵

折扣店剛在國內市場熱鬧起勢,就出現一例倒下的先行者。尤其,它還是有地道德國折扣店血統的玩家。

12月23日,社區硬折扣超市比宜德在官方公眾號,公告12月22日起暫停營業。同步,小程序商城和官網亦停止使用。此前一天,公號上還在發布專題大促。

比宜德,上海話諧音「便宜的」,是上海市場最近10年新創的硬折扣社區超市超市之一。德國人Philipp Spangenberg創辦,2016年10月開出首店。

有說法認為,比宜德是中國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成規模的)硬折扣社區連鎖店零售運營商。在聯商網最新2023折扣連鎖品牌TOP20榜單中,比宜德以200+店規模,位列第六名。

一份供應商《通知函》里,比宜德運營公司壹銳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坦承停業原因是:零售環境持續惡化,長期虧損,資金鍊斷裂,導致經營活動難以為繼。

所以,董事會決定:「立即暫停公司一切運營業務,梳理資產及負債,重新整頓後期待走出困境。」有專業人士分析,資產清算是企業走向破產的一個必要程序。

2021年9月,成立5年的比宜德獲Argan Capita獨家數億元成長期融資,Philipp Spangenberg接受採訪時,雄心勃勃地規劃,融資將用於門店擴張,短期專注江蘇,逐步覆蓋長三角和華東,預計2025年實現800家門店目標。

01、資金鍊斷裂的先行者

社交媒體上,一些上海消費者提及,最近一個月,比宜德已有「清倉甩賣」跡象。

在比宜德公號宣布停業當天早晨,零售專家,上海連鎖經營研究所所長顧國建在朋友圈剛好發出一個提醒,「12月20日是比宜德硬折扣店向供貨商付款的日子,但是許多供貨商都沒收到貨款,對供應商而言,在歲末沒有能收到貨款這是要命的事!」

而在一家比宜德停業的店門上,張貼「因比宜德拖欠房租,現房東收回房子」的小廣告,尋求新租戶。

事實上,從商業模型看,比宜德一直被認為是中國市場最像德國ALDI的門徒。

坊間傳聞,比宜德創始人Philipp Spangenberg曾在德國ALDI任高管,其團隊之前在土耳其複製了一個本地版ALDI,後被ALDI收購。

比宜德徹頭徹尾效仿德國「廉價超市」的樣子,價格「感人」, 200-300平,精選約600SKU。服務、營銷和裝修「極簡」,簡易多層貨架,割箱陳列,體積大的商品直接堆放在地上。店員身兼卸貨、理貨、補貨和收銀數職。

在上海市場,比宜德密集在寶山、嘉定、閔行、普陀這些遠離核心商圈的「熟齡」社區,客群偏老齡化,對價格敏感也不看重品牌。

比宜德唯一一次披露數據是2021年,2017-2021年銷售年復合增長率120%,自有品牌占銷售總額約40%,與競爭對手平均價差約35%。

2018年,比宜德走出上海,進入崑山、無錫和常州,但2019年旋即退出常州。2021年,比宜德在上海和江蘇已建立160 多家自營門店,在上海北部和南部分別設立專門物流和配送中心。同年,推出線上平台,增加配送到家服務。

企查查顯示,2017年1月起,比宜德註冊資本從400萬美元起,歷經約10多次增資。2023年6月,註冊資本達到1.2億美元。

但2021年宣布融資幾個月後,比宜德法人就從創始人Philipp Spangenberg更換為賈宏斌,今年12月18日,宣布停業前5天,法人又更換為賈鵬飛。

02、比宜德的反思?

今年4月,「零售氪星球」《年輕人為什麼熱衷去奧萊買菜?》一文中提及,國內加速疊代「上新」的商超業正呈現明顯分化。打明牌的是倉儲會員制商超,山姆、Costco、盒馬、fudi和M會員店等國際及本土玩家提速或加緊入場;暗流涌動的是圈外少有人知的硬折扣店賽道,玩家入局暗戰,從上海灘到國內各區域市場。

2023年底,盒馬全面掀起折扣化變革,折扣超市正式浮出水面。尤其在上海市場,不斷湧入新玩家,包括已發展7年的比宜德、4年多的奧樂齊ALDI、最近1-2年入場的盒馬奧萊和清美會員店,以及新入場的叮咚奧萊。

從海外市場看,硬折扣店被證明是成功、可持續的業態,其精簡與高效已達到零售業態的一個巔峰。而眼下國內經濟大環境變化,消費者日益理性和謹慎消費,也是硬折扣零售大行其道,逆勢上行的時期。

但,比宜德,為什麼黯然離場?

首先,成功商業模式的本地化改造難度大。

橘生淮南則為橘,橘生淮北則為枳。比宜德有號稱來自德國CEO和創始顧問團隊,在推行硬折扣實踐上有著數十年經驗,本地團隊洞悉本地需求,落地經驗豐富,兩者互補探索符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硬折扣零售模式。

不過,模式可Copy,外部經濟和競爭環境,卻很難再造。比如,中國城市,社區店輻射小,房租高,對需規模化訂單覆蓋低毛利的模式是極大考驗。德國奧樂齊ALDI到國內後,最初就沒完全照搬德國模式,即使其現在,高房租下走多遠,也是一些業內人的質疑點。

國內外部競爭環境的惡化也非德國當年ALDI起勢時的狀態,當自身還未長大,對手迅速湧入,帶來發展的強大壓制。

此外,國內電商發達帶來的標品競爭激烈,及國內消費者對生鮮商品的需求極大,也讓這個業態商品力和供應鏈調試和構建難上加難。

其次,一個成功零售業態的成型,需紮實打磨和長期主義。

櫻桃好吃樹難栽,折扣店成為國內零售業風口,加入者大量湧現。

但在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陳立平看來,「不能按照資本推動擴張的路子,在沒深思熟慮的情況下,盲目擴張開店,力求通過店鋪數量的增加吸引更多資源,而不顧背後成本的幾何性增加!」

更重要的是,「資本的訴求和零售商的訴求往往是不一樣的,所以,有時候1+1<2,有時候還會低於1。」

尤其是,硬折扣模式代表的可持續的低價格,本質上是一個系統工程,從出生到成熟,需要在具體市場中不斷地試錯,最終成型。

團隊、戰略戰術和外部環境,每個要素都很關鍵,一套組合拳打天下,但凡有一步走錯了,就可能掉鏈子,帶來致命殺傷力。比如,後期是不是增加線上到家服務和生鮮品類,也讓一些業內人士質疑。

一位業內人士透露,起步期,比宜德開一家賺一家,但融資後,急於擴張,希望規模換效益,就慢慢走下坡路。「換高層,換供應商,換品,選址失當,營運水平下降,各種要素疊加,最後,江河日下。」。

尤其是,2022年疫情期間的封控。「房租和供應商帳期的兩座大山,一旦來客數不行,現金流不行,就難以為繼。」進入2023年下半年,入局者湧入帶來的激烈價格戰,成為壓倒比宜德的最後一根稻草。

陳立平的觀點是,「實踐證明,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哲學思維和戰略方向很重要!」。

那些動輒在幾年開出百店、千店、快速擴張,迎合資本市場口味、熱衷加盟的所謂折扣連鎖,幾乎很難跑遠,魚龍混雜,甚至有趁勢「割韭菜」的項目。

03、潑向折扣風口的一桶冷水

國內零售行業,折扣店不是新鮮事。僅在上海市場,20多年來,就出現好幾個折扣店品牌。

2002年成立的伍緣折扣店,農工商超市創辦,最高開出230+家門店;2003年,西班牙著名零售商建立的迪亞天天,2018年被蘇寧全資收購,其300家密集布上海主城區的門店,轉身都變成雄心勃勃要大幹一場的蘇寧小店……現在,它們都消逝在行業發展的歷史塵埃里。

比宜德的離場又一次證明,這個業態構建的艱難性和長期性。比宜德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道理人人懂,依然有很多人過不好這一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a45e9d95419622ec2b95ecaf744bbe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