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思考的人,不會成為工具

2023-11-19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原標題:獨立思考的人,不會成為工具

讀書人的精神家園

一輩子的讀書、思考

一輩子的智慧追尋

根據鮑鵬山教授的演講片段整理。

馬丁那天講了,美國為什麼強大?美國的強大不是因為政治強大,不是因為軍事強大,也不是因為經濟強大,而是因為國民強大。

國民的強大是什麼?是國民創造力的強大,是國民的價值判斷力的強大,在大是大非的面前,國民能夠做出正確的判斷。如果面臨同樣的大是大非,我們的國民能否做出正確的判斷?

所以,我們為什麼要讀書?為什麼要讀經典?為什麼要學人文學科?為什麼所有的大學裡除了專業教育之外還要有通識教育?

通識教育就是人文教育,人文教育其實就是要告訴你一個價值觀,啟發你自己的信仰。

有了這樣的價值觀和信仰以後,逐漸提升你的判斷力。

當這個世界發生事情的時候,你就能夠獨立地判斷是非,而不是人云亦云,或是譁眾取寵。

▌君子不器:獨立思考的人,不會成為工具

孔子有一句話,叫「君子不器」。

這四個字的意思是,君子不僅僅是專業技術人才,要成為君子,除了懂一些專業知識,還必須具備一種價值判斷。

君子不僅要能夠判斷自己的專業問題,還要能夠判斷公共事務中的是非善惡和美醜。

一把鋒利的菜刀,你可以拿它切菜,也可以拿它砍人——這就叫「器」。假如這把菜刀你讓它切菜它切了,讓它砍人它堅決不去,那這把菜刀就不該叫「器」了,該叫「君子刀」。而事實上我們都知道這是不可能的,刀本來就是沒有主觀意志的工具,它永遠都只能是個「器」。

但我們是人,是有著意志和尊嚴的生靈,不該只配得上工具的命運。一個人如果只是專業能力很強,卻沒有自己獨立的是非判斷,讓他去干好事他也干,讓他去幹壞事他也干,那就不叫君子,只能叫「器」。

一個人不僅專業能力很強,而且能夠判斷是非善惡和美醜,不顛倒黑白,不戕害無辜,不做強權的附庸,儘自己所能去堅守正義,去發現和創造真善美——這樣的人,才是一個健全的人,才配稱為「君子」。

▌人文教育,讓我們分清是非善惡和美醜

人文教育不是為了讓我們熟記一些蒼白的人文知識,那樣的功能完全可以由工具取代。人文教育的目標在於讓我們獲得一種信念,讓我們具備一種分清是非善惡和美醜的判斷力。有了這樣的判斷力,我們才真正有資格說我們讀的是大學。

什麼叫大學?

「大學大學」,倒過來讀你就明白了,「學大學大」,學者大起來。沒有大起來的人叫什麼人呢?叫小人;大起來的人叫什麼呢?叫君子;君子是什麼人呢?不器之人。

一個人如果沒有經過人文的教育,沒有人文的修養,沒有對是非善惡和美醜的判斷力,沒有堅守正義的勇氣,即便你專業能力再強,你也不能算是讀過大學的人。

▌人生三境:人要擺脫工具和動物的命運

我們可以把人生分成三個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是謀生。人要活著就必須謀生。但是我們千萬不要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謀生上,否則你的人生就只能永遠停留在低層次上。

你要留出一點時間給心靈,留出一點心靈給信仰。

如果一輩子只是在謀生,那麼你跟動物沒有區別。動物也有「專業」,蜘蛛是紡織專業的,老鼠是隧道專業的。

如果我們只想著謀生,只想著學一門技術,到大學來待了四年,畢業時就拿了一張畢業證,其他的都沒有提升,那麼你的追求本質上跟動物沒什麼分別。

真正把人和動物區分開來的,是謀生之上的第二個層次,這個層次叫謀智。意思是除了吃飯穿衣等基本的生存需求,人類還應該有智力提升、知識精進的需求。

但是這種追求,還不算人類最高層次的追求。最高的層次是什麼?是謀道。道是什麼?中國古代有兩家都在講道,道家講道,儒家也講道。道家講的道側重的是客觀規律,儒家講道講的更多是人文物理,指的就是一種價值觀。

人有好人和壞人的區別,無論你才能是否卓越、處境是否通達,你要選擇做好人還是壞人?這個就叫價值觀。具備價值觀之後,你還得學會去辨別是非善惡和美醜,這就叫價值判斷力。

如何評判自己的所作所為?如何避免好心辦了壞事?

具備了價值判斷力,知曉了是非善惡,你才可能保證自己的知識和智力被用在了正確的地方,你才可能懂得敬畏生命、敬畏自然,不至於對自己和他人的生存造成威脅、帶來災難。

因此,人文學科的核心,人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讓我們具備一種「人之為人」的價值觀,是讓我們擺脫工具和動物的命運。

- END -

聲明:本公眾號部分轉載圖文只為交流分享,感謝原創。如有涉及侵權等問題,請告知,我會及時更正。

讀書|思考|感悟

把時間交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