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無人車競爭,中國走在了前頭

2024-06-01   正解局

最近,蘿蔔快跑第六代無人駕駛車型在武漢開始運營,乾淨、大空間、智能化拉滿的無人車,備受市民的歡迎。

相比於傳統網約車,消費者感受到的無人駕駛車型一個顯著優勢,是價格便宜。

當然,更關鍵的是服務質量的提升。

目前蘿蔔快跑的用車都是統一的中型SUV,空間大,舒適度高,同時後排還配備了點歌、觀影的多媒體螢幕。

由於平台的規定,車內不能吸煙,無人駕駛的車也不會從事其他運營業務,所以車內的味道和衛生,都遠勝於傳統網約車。

所以現在來武漢打蘿蔔快跑無人車,甚至成了一個網紅項目。

在短視頻平台上,「武漢黑科技震驚外國人」、「無人車什麼時候開到我家鄉」等相關視頻播放量動輒數百萬,而無人駕駛這一黑科技,也成了武漢的科技新名片。

可是,無人網約車的興起,也引起一些網約車和計程車公司的敵意。

有些投訴理由非常有意思:「客戶都打無人車了!我們怎麼辦?強烈要求下架無人車!」

科技的進步,總是伴隨著大量的爭議,但商業一再證明,唯有服務和產品,方能打動人心。

回想當初,網約車正是憑藉便宜的價格和更好的服務,才倒逼計程車市場改革。

如今,價格、服務、衛生更好的無人駕駛車型來了,一些網約車司機也不幹了。

有人在路上故意加塞無人車,朝著無人車丟硬塊、垃圾的現象屢屢發生。

這些車司機到底怕什麼呢?

是飯碗被砸嗎?恐怕不是。

從深層次來說,他們真正怕的是「服務跟不上去」。

商業模式有一種惰性,當一個人在舒適區內待久了,是不願意去改善服務的。

當初消費者詬病計程車,就是因為不少司機覺得自己有牌照,運營公司就幾家,無所謂,所以肆無忌憚地在車內吸煙、罵娘。

以至於後來這些司機發現沒人打計程車後,總覺得是網約車搶了生意。

其實不是,消費者在乎的,從來不是計程車還是網約車,是有人車還是無人車。

消費者最在乎的,是服務。

「以客為本,創新向前」,這才是計程車行業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阻礙自己飯碗的,從來不是科技,而是自身並不能跟隨市場和消費者的需要,提供更好的服務。

可以想見,隨著科技的進步,無人駕駛的發展,只會越來越智能,越來越完善。

儘管無人車對大多數人來說還是很稀奇的東西,但在西方國家,Google早已著手研發,特斯拉也是躊躇滿志,各大汽車公司也都有自己的一套計劃。

不少經濟學家都斷言:無人車是龐大的新興產業,可以促進科技發展與消費者需求,進而推動經濟成長。

此外,無人車也可以替駕駛員省下大把時間,讓他們得以從事更有生產力的工作,或購買更多的娛樂產品,而這些活動都有益經濟發展。

而交通安全專家也證實:

大部分意外事故都是因為人為疏失,雖然當軟體故障或環境感知功能失常時,無人車也會出意外,但從數據上看,還是比人操控的汽車安全有保障。

所以目前英國、德國、日本等多個傳統汽車製造國已經針對自動駕駛立法,並從國家戰略層面實施產業部署。

早在2023年8月,美國舊金山就批准了無人駕駛Robotaxi在全區域全天候商業化運營。

為了搶占這個賽道的制高點,不少國內的自動駕駛企業,多年來也是進行壓強式、馬拉松式的研發投入,以技術創新驅動長期發展。

相關數據顯示,當前有43%的自動駕駛發明專利來自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專利來源地。

其中百度Apollo已經擁有自動駕駛專利族超5000件,高級別自動駕駛專利族數,位居全球第一。

在5月30日《時代》周刊公布2024年「全球100大最具影響力企業」榜單中,百度的無人駕駛汽車技術被評為了全球領導者,成為唯一入選該類別的中國企業。

在中國歷史上,曾發生過以「百萬漕工」生計為由,阻撓「廢漕改海」的事件。

事實上,「百萬漕工」並不代表真正的漕工,而是與漕運相關的利益集團為防止利益受損而找的託辭。

「百萬漕工衣食所系」的這句話,也成為相關利益集團阻撓先進生產力發展的代名詞。

不過,從蒸汽革命到電力革命,再到信息技術革命,乃至如今的人工智慧時代,隨著新生產力不斷取代舊生產力,「百萬漕工」也並未失去其謀生的方式,而是在社會進步和人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實現了生活水平的提升。

如今,發展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中國經濟的重要任務。

作為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的新賽道,自動駕駛是道必答題:一方面,自動駕駛將加速技術商業化和產業化的進程,成為大國重器博弈中的重要一環;另一方面,自動駕駛也將通過提升大眾出行服務體驗進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發展尋求新引擎,為城市經濟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