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鍋店萬元招「最能吃辣員工」,辣度何以成「萬能標準」?

2023-05-06     火鍋餐見

原標題:火鍋店萬元招「最能吃辣員工」,辣度何以成「萬能標準」?

導語

前不久,重慶一火鍋店打出招聘告示:招聘新員工薪資與能吃辣掛鉤,最高可得近1萬元。能吃辣這種軟技能,轉而成了職業「硬實力」。

事件的背後,其實是火鍋行業對辣度的無限探索

能吃辣也能成為職業敲門磚?

最近,重慶渝中區一家火鍋店打出萬元招「最能吃辣員工」,隨即這波另類的招人方式在網上引發熱議。

有網友質疑火鍋店用招人進行炒作,但店家卻回應,此舉並非是炒作,由於當前招人難,火鍋店用創意吸引人前來應聘,用這種辦法已經招到了近 10 人。

火鍋店萬元招聘能吃辣員工

餐見君也去了解了一下該火鍋店的招聘內容:挑戰成功吃印度魔鬼辣薪資為9800元、魔鬼辣6800元、朝天椒4800元,另外火鍋店還包吃住。

其實,火鍋界在辣度上進行分級,或以此做產品差異化的事例並不鮮見,甚至某某辣也被玩成新話題。

比如最近在重慶南山星空音樂節台上,還出現了「泰酷辣」的熱梗,在網上「泰酷辣」也成為微辣、中辣、特辣的另外一種感官新叫法

4月25日,湊湊火鍋宣布了即將上線新菜單,還用起了湊湊「泰酷辣」這一熱梗。

當前,辣感儼然已經不僅僅是一種味覺程度、感受,也在向味型上轉變。與此同時,餐飲業也在不斷嘗試用新的叫法去打造味覺差異,以及產品的護城河。

門店對不同「辣」的註解

但不可否認的是,早前針對辣度這種感官程度的描述很難準確去衡量。此外,最近網上還不斷冒出「被微辣鍋辣哭」的評論,也有行業人早前就呼籲需要跳出一味求辣的怪圈。

其實,火鍋行業在辣度的分級上已經邁出了標誌性的一步。

52°成重慶火鍋的「城市辣度」

近兩年,無論是在網上還是線下門店,重慶火鍋的熱度一直都很在線。

最近有網友拍了一組重慶枇杷園的畫面,幾十輛大巴車載客來吃火鍋,無論是停車場還是店內,均是人氣爆棚,評論區還有人稱,只看畫面都覺得震撼。不僅如此,在重慶街頭巷弄,排隊的火鍋店也隨處可見。

幾十輛大巴車開進枇杷園

火爆的人氣之下,曾有很多網友提出疑問,到底什麼樣的辣度才是正宗的重慶味道?甚至在一些火鍋店的評論區,辣與不辣常常成為高頻爭論點。

此前,德莊借鑑了被人群熟知的酒精度,將火鍋底料辣度分為 12°(微辣)、36°(低辣)、45°(中辣)、52°(高辣)、65°(特辣)、75°(暴辣),並稱之為李氏辣度。

辣度與叫法的統一,解決了市場幾個難點。首先是統一用度數衡量辣度,有利於規範麻辣火鍋底料及辣椒產品的標準化生產。

其次是解決了麻辣火鍋底料辣度模糊帶來的煩惱,避免了不同廚師、不同的消費者對辣度的味覺感知差異,保證品質持續穩定。

再者是解決了消費者的選擇痛點,有利於消費者選擇麻辣火鍋底料、湯料及辣椒產品。最後,也有利於重慶火鍋推向海外市場。

有了辣度的標準,火鍋門店應該採用哪種辣度最為合適?

德莊52°鍋底

經調研發現,從辣度分級上看,52°是「重慶人更喜歡的辣度」,也是最貼近重慶老火鍋的風味,被稱為重慶火鍋的「城市辣度」

眾所周知,由於辣椒原料、豆瓣醬、炒制時間、溫度等眾多因素的變化,也會導致底料辣度的差異。

「李氏辣度」也相繼成為重慶地方標準(DB50/T870-2018)、國家團體標準(T/CSIQ77002-2020)。

除了辣度,還要考慮哪些因素?

有了底料的辣度分級之後,火鍋在開向全國版圖、海外市場時還需要哪些必要因素?

首先,從配比、油溫、顏值等,打造差異化鍋底。

辣椒在持續釋放辣感與香味的同時,為了讓底料更有辨識度,調料的復配也是關鍵點。

蜀江龍火鍋創始人李建新告訴火鍋餐見,火鍋底料除了辣椒以外,還要與多種香辛料、豆瓣等按比例進行搭配。其中,豆瓣的用量及發酵時長也是影響底料風味的因素,比如發酵1年與3年的豆瓣醬在最終應用中,也會形成味道差異。

此外,起鍋油溫也決定了底料的濃香程度,以110度、120度甚至130度起鍋溫度較為多見。比如錦城印象火鍋,起鍋溫度相對較高,原料的味道也更加濃郁,在熬煮時不容易混湯。

八筒火鍋鍋底

也有資深底料研發人說,在底料的差異化方面,如今很多火鍋品牌採用整料,讓顧客直觀感覺到差異,像武漢的八筒火鍋在茶油上做了味型調整,也可突出底料的風味差異。

其次,跨區域經營,降低市場辣味的調整難度。

對於一些跨區域的連鎖品牌而言,會在底料上相應地進行調整,比如探魚到湖南開店時,會稍微增加辣度,但麻度要減輕。

再比如,有火鍋品牌在川渝兩地底料用4斤油,在其它地方可能只用1至2斤油,相應地辣度就會降低,也就是說,底料的研發會根據不同區域消費者的口味習慣做一些改變。

顏色越深,辣度越高, 圖源小紅書

一般而言,川渝火鍋在跨區域經營時,會將所在市場原有能接受的辣度之上,再把辣度提高15-20%

事實上,在火鍋底料的辣度分級相關產品、標準推出之後,特別是在B端市場,門店在不同區域的調配、研發等也有了更多的選擇方向,不喜歡重辣的地區選擇低辣度底料,喜歡高辣度的地區,也有多種辣度的選擇。

無疑德莊在辣度分級上的開拓,讓不同區域火鍋門店在辣度甄別上的效率獲得提升,以及極大地降低顧客辣度試錯的機率。

再者,原材料價格波動,實現鍋底穩質降本。

近年來,辣椒、牛油等鍋底原料漲價的消息此起彼伏,很多火鍋店賠錢賺吆喝,以致最後難以為繼或者轉型。

無論是從前端門店運營,還是後端供應鏈,降本增效,都成為火鍋店的必修話題

在火鍋底料研發中,更多是根據產品、味型來研發,但如果遇到需要降低成本的需求時,在辣椒的品種選取上就需要有所衡量。

大體來說,火鍋底料會運用3-4種辣椒,不同品種的辣椒由於產地、產量的影響,價格也不盡相同。比如用河南內黃新一代、滿天星、印度辣椒進行復配時,可以適量添加一些相對價格較低的印度辣椒,成本就會相應地降低。

正如這句話所說,存量競爭時代,你可以用「堅守本質的降本降價」將所有品類重做一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b1c6b180e9198622bda099a46d1f6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