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問養娃大路上,爸媽最容易碰上的敵人是誰?
想必很多家長都會第一時間提名感冒!
但科大大要在這裡提醒各位一句:娃最容易得的不止是感冒,急性中耳炎同樣是不能小看的存在!
經調查研究表明:嬰幼兒的咽鼓管相比於成人更短、更窄,所以細菌和病毒更容易進入幼兒的中耳。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歲以內寶寶,患過急性中耳炎的比例可高達80%以上!臨床發病率僅次於感冒!
急性中耳炎會對寶寶造成哪些危害?爸媽該如何應對和預防?
1
中耳炎可致永久性聽力下降!6招早發現
急性中耳炎最大的危害,在於它對寶寶聽力的影響,除先天性失聰外,急性中耳炎是引發寶寶聽力減退的主要原因。
有很多爸媽想知道:娃急性中耳炎導致的聽力下降能恢復嗎?
其實聽力能否恢復,要根據情況來判斷。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急性中耳炎分為非化膿性和化膿性兩種,兩種類型的中耳炎對孩子聽力的影響是不同的。
1. 非化膿性中耳炎
對聽力的影響:
非化膿性中耳炎導致的聽力下降是傳導性的,大多情況下不會讓寶寶失聰。
治療原則就是消炎和促進耳部積液的排出,積液排出後,聽力自然就恢復啦!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2. 化膿性中耳炎
對聽力的影響:
及時治療可以恢復聽力,如果沒有得到有效控制,很可能造成膜穿孔增大,聽小骨破壞等,導致永久性聽力下降。
不僅如此,化膿性中耳炎延誤治療還可能轉化成慢性中耳炎,給寶寶造成3大傷害:
鼓膜穿孔
外界的大量細菌入侵增殖,感染臨近的器官和組織,造成鼓膜穿孔。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耳流膿、眩暈和頭痛
急性中耳炎轉變為慢性化膿性中耳炎後,會有反覆流膿、眩暈,甚至頭痛等症狀。
引起腦膜炎,危害大腦
青島晚報就曾報道過這樣一則新聞:
新聞來源:青島晚報
既然延誤治療的危害如此大,那我們該通過哪些手段,儘早發現孩子有可能患上中耳炎呢?
就一招:密切關注孩子感冒後的情況!
中耳炎大多是由感冒引起的,因此在娃感冒後我們要密切關注寶寶的情況,出現以下情況及時送醫:
嬰幼兒持續一周不明原因發燒在38℃以上。
感冒過後經常哭鬧,或用手扯耳朵。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耳朵里流出膿性的黏液分泌物。
粘稠的鼻涕和黃色眼屎越來越多。
睡覺長期打呼,反覆有濃鼻涕、鼻塞。
家中可以常備一把耳溫槍。及時為測量寶寶雙側耳溫,若相差 0.5℃以上,溫度偏高一側的耳朵可能患有中耳炎。
如果上面這些症狀家長都沒有發現,寶寶可能會有聽力下降的情況。
注意:玩耍正常時拽耳朵,不是中耳炎的表現。
一旦確診該怎麼治療呢?跟科大大往下看!
2
2種類型對應治療,家長必須學
確診為中耳炎後,醫生大大通常會根據2種中耳炎症狀的不同,建議家長採取不同的治療手段:
1.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發熱、耳痛、有膿液滲出。
穿孔耳部用藥:
3%雙氧水清潔耳道,引流膿液。
適當使用抗生素滴耳液,如氧佛沙星滴耳液。
全身治療:建議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療程不少於7天。
2.非化膿性中耳炎
症狀:發熱、耳痛、無膿液滲出。
未穿孔耳部用藥:
會用抗炎止痛類藥物,如苯酚滴耳液。
全身治療:建議口服抗生素,如阿莫西林,療程不少於7天。
部分患有非化膿性中耳炎的寶寶是可以自愈的,可以先保守治療三個月。
這期間爸媽需要做3件事:
幫娃緩解感冒引起的鼻塞症狀: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局部用藥,如粘膜減充血劑,抗組胺藥物或常見鼻用激素。
目的是減輕咽鼓管內黏膜充血,減輕中耳積液滲出,改善中耳通氣引流等。
定期複診:長期觀察娃的症狀,2~4周就複診一次。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如果反覆發作再次帶娃就醫:如果中耳炎反覆發作,且時間超過3個月,很可能需要採取手術治療。
講到這兒,可能就有爸媽問了,急性中耳炎這麼「兇險」,爸媽該如何預防呢?
站住別走!科大大的最強「預防絕學」來了!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3
做好這2件事,中耳炎遠離娃
科大大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經提到中耳炎主要是由感冒引起的,所以想要預防中耳炎最首要的任務就是預防感冒!
感冒預防方法:
有計劃的穿衣
秋季溫差較大,建議早晚比中午多穿一件,活動時比靜處時少穿一件。根據天氣預報,有計劃地給孩子增減衣服。
適當的戶外活動
適當戶外活動是提升寶寶適應環境能力的好機會。
1歲以下的寶寶,建議每天在無風天出來活動2-3次,每次10分鐘左右。
1歲以上的寶寶每天活動1小時左右。
均衡的營養
多給寶寶吃一些清淡、易消化和富含維生素的水果、蔬菜,注意補充水分。
除了預防感冒外,還有一點科大大要專門拿出來劃個重點,那就是——逃離二手煙!
圖片來源:科學家庭育兒原創
二手煙容易引發上呼吸道感染,會大大增加寶寶患急性中耳炎、復發性中耳炎的機率。
即使是存在於衣服上,沙發上,汽車裡的三手煙,也會給寶寶造成傷害!
所以為了寶寶的健康,咱家那位「吞雲吐霧」的人形煙霧機,知道該做點啥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