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0米長的巨龍風箏,在空中飛了4分鐘,一群老人為此付出了12年

2022-05-10     丑故事

原標題:260米長的巨龍風箏,在空中飛了4分鐘,一群老人為此付出了12年

主筆 牛牛

01 東方巨龍,是何來歷?

晚上11點多,我看到「縴夫老王」發了一條朋友圈。頓時眼晴一亮,睡意全無。

老王講的是「東方巨龍風箏」。

其中一張配圖:40多米高的商場大廳中,一條「巨龍」從天而降。光「龍頭」就有3米多!

我從床上爬起來,打開電腦搜索。

就是這條「東方巨龍」,總長度260米,總重量120斤,龍片直徑1米3,是中國最大的龍風箏,需要四十個人共同放飛,風箏繩比大拇指還粗……

最令我驚訝的是,製作「東方巨龍」風箏的,是一群平均年齡78歲的老人,年紀最大的已經91歲了。

這樣巨大的工程,複雜的工藝,幾位老人是如何完成的?放飛過程中,又遇到哪些困難?越想越好奇。

我在微信上呼叫老王。

老王是超大型風箏非遺傳承人,77歲。

老王說,要把「東方巨龍」的事講清楚,你必須去一趟德清,找「江南風箏王」張志剛。

張志剛79歲,是浙江省工藝美術大師,創製的「羽毛風箏」聞名中國風箏界,他還曾跟隨「曹氏風箏」的代表人物費寶林先生學習。

02 濰北海灘,巨龍隕落

勞動節假期的最後一天,我開車前往德清,拜訪張志剛老人。

高速上車很少,直到駛入「莫干山」出口的匝道,排起了長隊。防疫人員一輛輛車檢查健康碼和行程碼。

早上9點,我來到德清縣鬧市區的一個老小區。

院子裡有一棵高大的香樟樹,房屋外牆是灰色的,上面還拉著不少電線。

上到三樓,一位阿姨在窗口和我打招呼:「你就是牛牛吧,歡迎歡迎。」

她是張志剛的愛人徐亞樂阿姨。徐阿姨領我進屋,我們穿過客廳,來到露台上。

張志剛穿著一件黑色的夾克衫,戴著黑色的棒球帽,坐在一張長方桌前,正擺弄一個「龍頭」——和我之前在照片上見過的差不多。

張志剛介紹:「這個龍頭是縮小版。」

張志剛原來是崑劇團的,1984年,41歲開始玩風箏,第一次參加湖州職工風箏比賽,就拿了第一名。

1986年,張志剛代表浙江省去山東濰坊參加全國風箏比賽。

浙江省的參賽風箏中,有一隻「龍風箏」,龍片直徑1米,龍頭是用自來水管焊接起來的,風箏繩是粗麻繩,風箏總長度200米,是浙江省的王牌風箏。

張志剛說:「我也是第一次見到這麼大的龍,當時龍頭還只有個框架,我們在濰坊體育館趕了4天工,才把龍頭完全做好。」

比賽在濰北海灘上舉行。

浙江省的隊員們把「龍」鋪在海灘上,但「龍」實在太大了,還沒完全攤開,比賽開始的鑼聲就敲響了,大家只能急著放飛。

「龍身」迅速飛上天,飛到100多米的時候,出事了。

海灘邊停著一排軍用卡車,卡車兩側有掛鉤,因為「龍身」沒有完全展開,上天時東倒西歪,其中一節,剛好掛在卡車鉤子上。

一半的「龍身」在天上左搖右擺,另一半被卡車勾住,飛不上去。

海邊的風還和你客氣啊?要死人的。

浙江省一共七名隊員,拚命拉住繩子,但根本不是對手。

「嘣」的一聲,風箏繩斷了。

龍頭在海灘上拖行,拖出了一條「沙路」,最終折戟沉沙……

張志剛說,這麼多年來,他參加過許多風箏比賽,獲了不少獎,被大家送了一個「江南風箏王」的稱號。但他一直有個夢想,想做一條「東方巨龍」,成功放飛,彌補當年的遺憾。

張志剛老人

03 中風了,手抖了,還怎麼扎風箏?

2006年2月的一天,張志剛早晨醒來,發現自己下不了床了。家人把他送到醫院,做了檢查才知道——中風了。

中風後的張志剛,走路一瘸一拐的,手也開始抖了。

張志剛想:有些事再不做,就來不及了。

2007年,經過一年的恢復,張志剛開始動手製作「東方巨龍」。他去山裡買了十幾支毛竹,找老師傅劈成竹篾,拿回來扎龍頭和龍片。

我問張志剛:「你手抖了,還怎麼扎風箏呢?」

張志剛伸出一隻手,給我看:「不光手抖,手指還是僵硬的,沒辦法彎曲。」 他的五根手指只有輕微的弧度,像幾根乾枯的棍子。

張志剛繼續說:「那就多花些時間唄,原來一天的事情,現在花三天做。我沒什麼其他愛好,每天就坐在露台上扎風箏。」

我實在難以想像如此精美的龍頭,出自一位中風後手指都沒法彎曲的老人。

這是其中一個龍片,張志剛扎了一百個

張志剛說,要想把巨龍做出來,放上天,靠他一個人不行,還得有資金和人力。

他是退休工人,退休金5000塊一個月,愛人會時常補助他,但還遠遠不夠。

張志剛和夫人徐亞樂

張志剛估算過,光巨龍的材料費,就得七八萬塊錢。錢和人,他都沒法解決。

這時候,「縴夫老王」來了。

04 釣魚也能做風箏?

2008年9月,老王來德清看望張志剛。

老王看到露台上「龍頭」的骨架,還有百來個「龍片」,篾子已經紮好,沒有裱糊,老王心裡很受觸動。

老王說,真正的強者,不是沒有眼淚,而是含著眼淚奔跑的人。他覺得張志剛是這樣的人,中風了,還堅持追逐自己的夢想。

老王回杭州後,聯繫了報社的朋友。

2008年9月18日,錢江晚報以《巨龍風箏,誰來接力舞東風》為題,報道了張志剛想做「巨龍風箏」的事情。

文章被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辦公室的領導王淼看到,他在報紙上做了批示。

德清縣文體局副局長親自登門,把15000元交到張志剛手上,並將德清圖書館裡100多平方米的多功能廳,給張志剛製作「巨龍風箏」使用。

老王又找來朋友老鮑,老鮑77歲,是放「盤鷹」(鷹風箏的一種)的高手。

還有阿渭(胡渭泉),1946年出生,年輕時在部隊畫毛主席像的。阿渭喜歡畫畫、攝影,還會絲網印刷,在結識張志剛、王紀儀後,加入巨龍團隊。

阿渭(胡渭泉)

2009年剛過完年,張志剛和老王去上海,買風箏繩。三根龍筋繩,花了8000元,一條放飛繩(100米),又花了4200元。

放「龍」繩

2009年5月,先做了23片(龍片),在德清體育場試飛。

風箏一飛上天,就東倒西歪,在天上翻滾。收回來一看,橫擔都彎曲變形了。

龍片兩側各有一根「橫擔」,是用來保持平衡的,就像雜技演員走鋼絲,要拿著一根平衡杆,其原理是一樣的。

橫擔是竹篾做的,但「龍片」太大了,竹篾吃不住這麼大力。

最後,他們想到用魚竿來做橫擔。魚竿是碳素纖維,不容易變形,重量很輕。

2009年6月,天氣已經很熱了。老王和老鮑趕到餘杭的釣魚竿廠。

釣魚竿廠的老闆,女的,四十多歲。

女老闆說,最便宜的釣魚竿,也要20多塊錢一根。

200根就是四五千塊錢了,他們負擔不起。

女老闆看這兩位老人大老遠趕來,於心不忍,說:「要不你們去廢品倉庫看看,有合適的話,就拿去用吧。」

工人帶他們來到廢品倉庫,門一打開,老王、老鮑直接傻眼。

堆積如山的魚竿,各種顏色,大大小小,全部堆在一起,進去的路都沒有。

老鮑在外面接應,老王手腳並用,爬上釣魚竿堆成的「山坡」,一點點尋找。

老王找到合適的,老鮑就進來,把魚竿一根根傳遞出去。他們早上8點到的,搞到中午12點多,終於找了300根杆子。

老王和老鮑,從頭到腳都是黑的,像剛從煤礦里爬出來。

老王穿了件短袖,外面套了件夾克背心,背心脫下來,身上一個背心印子。

老鮑也吃不消了,一屁股坐在地上,用寧波話喊著:「熱煞了,熱煞了,津津熱煞了(真真熱死了)。」

老鮑(鮑昌年)

廠里的工人問他們,要不要留下來吃中飯?

老王累得不行,擺了擺手,說:「飯不吃了,開水有沒有。」

05 這種感覺太過癮了

張志剛指指我進門的方向,說:「對面那個幼兒園,原來就是德清圖書館。我每天早上過去,做風箏,中午回來吃個飯,下午繼續去,基本一天都在那裡。」

「老王和老鮑,每個星期來德清兩天,幫我的忙。」張志剛說。

德清圖書館的黨支部書記徐志雄,五十多歲,原來不玩風箏的,被他們感動,也加入進來。

「東方巨龍」有四段,一共100個龍片,總長度260米。

2009年10月2日,「巨龍」在上海奉賢第一次亮相,試飛了兩段(120米)。11月1日,廈門「大洲杯」風箏節,「東方巨龍」獲得「龍串類風箏」一等獎。

廈門,「巨龍」二飛

2012年11月14日,深圳「大梅沙」國際風箏節。

上海,廈門都只放了兩段,這次放三段(190米)。

此行有四員大將:張志剛管龍頭起飛;徐志雄托住龍頭;老王指揮放飛;老鮑負責將放飛繩拴在邊上的旗杆柱下「保定」。

「保定是啥?」我很好奇。

張志剛解釋說,這是老王在大觀山養豬時學的,給豬打針,要先用麻繩把它的獠牙套住,它就不會亂動了。保定,保護而安定之。

比賽這天,大梅沙海灘上風力有三級,主辦方派了幾十個志願者協助放飛。

「龍」剛攤開在沙灘上,一陣大風吹來,「龍尾」就上天了。

但場地(沙灘)是豎的,風是橫著吹的。

「龍」在天空中迅速轉向,朝大海的方向擺去。還來不及上天的「龍身」,在沙灘上拖行,「啪啪啪」一連折斷了十幾根橫擔。

龍尾在空中轉向

老王趕緊指揮大家拉緊繩子,除了志願者,邊上還有許多圍觀群眾,也陸續加入進來。

天地之間,好像有一根拔河的繩子,這是人與自然的角力。

張志剛說:「這種感覺太過癮了,誰看見都想來拉一下。」

風箏足夠大,橫擔斷了十幾根,不影響它在空中挺立。

可以看到有部分橫擔殘缺

比賽結束後,大家齊心協力收迴風箏,都累癱了,躺在海灘上休息。

只有三段(190米)的「東方巨龍」,獲得了國際風箏節「最大風箏」一等獎。

06 巨龍計劃被迫中斷

2012年深圳回來後,「東方巨龍」計劃被迫中斷了。

第一,經過三次放飛,巨龍有破損,修復需要場地。

風箏做好後,德清圖書館把場地收回了,之前是免費使用的,不好再過多要求。

第二,沒錢了。當初15000塊早花光了,幾位老人還貼進去不少。

巨龍風箏有120斤重,光龍頭就有20斤。去廈門、深圳比賽,都要裝在大箱子裡,再用貨車一路送過去。

出去一趟,光運輸費就得七八千塊,還不算人的衣食住行。

巨龍廈門放飛

「東方巨龍」被暫放在德清文化館的倉庫里,後來,文化館也搬家了,「龍」又挪到德清縣博物館樓梯下面,一個暗無天日的小房間裡。

這一放就是7年,「巨龍」變得殘破不堪,心痛啊。

直到2019年,木子(李芸)到老王家做客,聽說了「東方巨龍」的故事。

木子是杭州工藝美術館「為天下手工發聲」的主理人,90後姑娘。

木子(李芸)

木子又把這個故事講給朋友俞曉磊聽。曉磊是浙江6頻道「我是大贏家」的編導,曉磊覺得,巨龍一直存放在小房間裡,太委屈這條「龍」了。

3月份,俞曉磊找到老王,說幫他們找到了贊助——「蜂之語」集團。

老王拿著「東方巨龍」的相冊,來到「蜂之語」在朝暉的辦公室,見到了總經理段。段總穿著一件淡藍色的短袖襯衫,黑色西褲。

老王說:「我們想把巨龍放上天,之前放了三段,這次想放四段(260米),我們會盡我們所能,來宣傳企業,達到雙贏的目的。」

段總聽完,又看了老王帶來的照片,當即決定,贊助30000塊錢。

2019年6月21日,「我是大贏家」節目開播,老王、老鮑、「蜂之語」的段總來到節目現場,張志剛在德清家中連線,大家都上了電視。

「龍騰飛」的希望就在眼前。

老鮑(89歲)和老王(74歲)

07 赤膊上陣,鑽進雨棚

「蜂之語」桐廬工廠提供了200多平米的工作室。

巨龍團隊除了修「龍」,還要製作一個「蜂」風箏。「蜂」風箏是引導風箏,比巨龍先一步上天,主要作用是:幫助起飛。

製作「蜂」風箏

74歲的老王,幾乎每天趕去桐廬,來得及就當天回,來不及就住在邊上的旅館。吃飯在邊上快餐店解決,吃完回來繼續干。

89歲的老鮑,大夏天的,也一早趕到桐廬,和大家一起修「龍」。

酷暑,老鮑修龍片

張志剛(76歲)因為行動不方便,留在德清修「龍頭」。

張志剛家露台上搭起了臨時雨棚。

正值梅雨季節,雨棚里又悶又熱,渾身上下都是黏的。張志剛直接赤膊上陣,鑽進雨棚,沒日沒夜地修復龍頭。

夜晚,張志剛在露台上赤膊修龍頭

樓上鄰居呂宏,每天都來幫忙。還有朋友張加賢,年輕時是德清籃球隊的中鋒,後來當了籃球教練,來幫一會忙,還要趕去上課的。

呂宏和張加賢在六、七、八,最熱的三個月和張志剛一起修龍頭。

呂宏(左)和張加賢(右)

還有阿躍(談詳躍,64歲),他是這個團隊最年輕的。

盛夏的一天,阿渭說要去做「東方巨龍」的箱子,阿躍剛好在邊上,就說一起去幫忙。沒想到一來就成了主力選手。

阿躍(阿渭 攝)

阿躍是德清的民間雕刻師,龍的獠牙是他雕刻的。

阿躍在製作放龍頭箱子

08 老天和我們開了個玩笑

經過三個月修復,「巨龍」可以放飛了。

但場地可不好找,海寧、桐廬、富陽,都找不到合適的地方。場地要求東西走向,至少300米長的空曠地帶。

富春江邊也去看過,只有180米長,不符合要求。

後來,聽說「銅鑑湖」可以,老王跑過去一看,銅鑑湖到處在修,談了很久,村裡人不答應,最後也只能作罷。

最後找到桐廬的「浪石金灘」。

浪石金灘,是桐廬分水江上一個狹長的亂石灘,東西走向,豐水期被水淹沒,只有枯水期才會露出400米長的石灘。

10月14日,「蜂之語」公司,「風雅頌」歌友群,「西藏自駕車隊」群等百來號人在桐廬集合,坐竹筏進入浪石金灘。

「巨龍」裝在五個大木箱子裡,用卡車運到離石灘幾百米的地方,再由十幾個人踩著半濕半乾的石子路,一路抬進來。

龍片從箱子中取出

準備放飛的時候,問題來了。

浪石金灘在一個河谷里,兩邊都是群山。遠遠望去,山上的樹葉在擺動,石灘上就是沒有風,引導風箏都飛不上去。

杭州風箏協會會員老田在現場,用三角旗來測試風力,但石灘上就是沒風。

從上午10點,一直等到下午4點,只有一點微風,達不到「巨龍」上天要求,最後只好鳴金收兵,且聽下回分解。

張志剛說:「那天很奇怪,從浪石金灘出來,桐廬縣城裡飛沙走石,風很大的。」

我開玩笑說:「可能全桐廬就浪石金灘沒有風。」

張志剛說:「是啊,老天和我們開了個玩笑,也是對我們的考驗。」

全龍等風中

09 巨龍朝高壓電線飛去

又經過一個月的等待。

11月10日,有位研究氣象朋友說,未來幾天會有四級風。大家臨時決定,三天後(13日)在「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進行放飛。

「良渚古城遺址公園」長700米,東西走向,一馬平川,完美的風箏場地。

11月13日早上,老王的夫人馮天虹帶領歌友群的馬婷娟、金紹雲趕到公園門口,發放「放飛證」。放飛證是阿渭設計的,老早準備好了,就等放飛了。

歌友群的朋友來幫助放飛

大隊人馬陸續抵達遺址公園。「巨龍」用五噸的大卡車,從桐廬工廠運過來。

「龍頭」組裝好,張志剛還在調試,邊上朋友們就掏出手機,拍照拍視頻,一下子都成了「新聞記者」,還有人用上了航拍器。

「龍片」從箱子中取出,插上橫擔,一片片鋪在枯黃的草地上。

秋風驟起,龍片豎立。

隨著帶頭「蜂」箏飛上天,「龍片」被一片片帶離地面。

「巨龍」的拉力開始顯現,和前幾次放飛相比,完全不是一個重量級的。

地上的人拚命拉住繩子,但還是招架不住這「巨龍」的怪力。繩子在巨大力量下被拉得挺直,如同鋼筋一樣堅硬。

阿躍和紀振發(西藏自駕群)被相繼帶離地面。

「巨龍」在空中緩緩擺動,展現出美麗的身姿。五彩斑斕的龍身和紅色的橫擔,在天空中舒展開來,像一道美麗的彩虹。

杭州星星合唱團團長毛昭曄,帶領幾十位團員來幫助放飛。看見巨龍在空中騰飛的身姿,毛昭華豎起大拇指,大呼:「嶄呀!嶄呀!」

突然,天地之間一聲巨響,猶如一道雷電霹過。

「叭」風箏繩斷了。

繃緊似鋼筋一般的風箏繩,迅速回彈上天,在空中揉成了一團「彈簧」。「巨龍」也被巨大的力量甩上天,成了一艘「龍舟」。

高速攝影機記錄下這一刻

地上的朋友們一片譁然。

脫韁的「巨龍」沒有下墜,反倒和領頭的「蜂」箏形成了自然的放飛角度。「蜂」帶著「龍」,隨風而走,一直向東邊飛去。

「龍」飛「蜂」舞

「巨龍」在天上飛,人在下面追,有的跑步,還有的騎電動車。但人哪裡追得上天上飛的龍,就算追上了,也拿不下來。

四分鐘的自由飛翔後,「巨龍」來到距離公園3公里的高壓電線前。

地下追趕的人,跑得氣喘吁吁,看到眼前的這一幕,又被嚇出了一身冷汗。

風箏撞上高壓線

「蜂」箏仍然以強大的力量,帶著「巨龍」繼續飛翔。「龍片」一片片從高壓線上撥過,像撥弦一樣,發出「噼里啪啦」的聲音。

等到「龍頭」想過去時,不料「龍下巴」勾住了高壓線。儘管「蜂」還在上面努力拉扯,但「巨龍」終究還是停下了腳步。

「龍頭」掛在高壓線上,「龍身」自然垂落下來,像一根巨龍電線桿。

秋風未停歇,天空被一大片烏雲籠罩,只有縫隙處,有幾束光線直射下來。天地之間,展現出一副「天神怒吼」的畫面。

10 龍頭燒毀,老鮑受傷

一個小時後,電力部門的搶修人員「藍帽子」趕到事發地點。

「藍帽子」判斷,風箏一端纏在高壓線上,一端掛在地面,形成了「通流迴路」,可能會讓靠近的人觸電,他們決定動用「新式武器」。

一台「雷射炮」被抬了出來。

雷射炮一打開,遠遠地,就看到「龍頭」上一個紅點,然後開始燃燒。

因為「龍頭」是竹製的,很快就被燒毀了,從天空中掉落下來。

龍片四散飄落,有的躺在稻田上,有的掛在樹梢上,還有的落進了池塘里。

回收也不是個容易事

有人找到了風箏繩的斷頭。

老王拿來一看,好嘛,這是在深圳放飛後,損傷的破口,又重新連接的地方,距離繩子末端只有十米,還是老王親自接的。

另一邊,遺址公園裡也出事了——89歲的老鮑,頭破血流。

老鮑負責保定,風箏繩末端系在一根鐵樁上,鐵樁打在地里。

巨龍上天后,老鮑一隻腳踩在繩圈裡,結果被繩子纏住,在地上拖行了十幾米。

張志剛說:「我當時就在老鮑邊上,眼看著他被風箏繩拖走,但我坐在輪椅上,想起來去拉他,他已經被拖遠了,真是太危險了。」

徐阿姨在邊上說:「我和老王的愛人,想跑過去拉老鮑,結果這時候繩子斷了。」

風箏斷線了,巨大的力量把鐵樁連根拔起,剛好打在老鮑後腦勺上。回彈的風箏繩打在送「龍」卡車司機的鎖骨上,司機鎖骨骨折。

這根鐵樁原來是直的

老鮑受傷

兩人被緊急送往餘杭第三醫院急救。

當天晚上,段總開車帶老王一起去看望傷員。司機送到瓶窯急救,後來要住院,又轉院到了桐廬。段總買了水果,帶了錢,去桐廬看望他。

探望完司機,又把老王妹夫送回家。老王妹夫追風箏追得小腸氣都出來了。

最後到老鮑家,晚上12點了,老鮑的傷口已經做了包紮。

老王對老鮑說:「這次你真是受罪了。」

老鮑說:「勿告,勿告(沒關係),這是我自己歡喜的事情。」

2020年春節前,大家去看望老鮑。

老鮑已經痊癒,他開玩笑說,這次的事情,他總結了幾個字:「命大福大,歷經滄桑,多行善事,難見閻王!」

90歲的老鮑

這次事情以後,良渚古城遺址公園出了規定——不允許放飛任何形式的風箏了。

11 巨龍的故事還在繼續

2020年二月二「龍抬頭」,大家受疫情的影響,足不出戶。「巨龍風箏」放飛視頻在網上瘋傳,幾位主創的電話都成了熱線。

從此之後,每年的二月二,「巨龍風箏」都要在網上火一把。

2020年11月13日,「巨龍風箏」放飛一周年,朋友們齊聚德清。

大家在一起聚餐時,又聊起巨龍風箏的事情。

雖然按照風箏比賽的規則,風箏放到天上3分鐘,就算成功。「巨龍風箏」在天上總共飛了4分鐘左右,應該算是成功的。

但幾位老人心有不甘,如果拉繩子的人更集中點?繩子牢固些?放飛再科學點?

85後的曉磊有不同意見,他說:「在我看來,這個結果已經很好了。有一點遺憾、瑕疵,再正常不過了。大家在一起經歷這件事,才是最珍貴的。」

聚餐活動上放了兩個視頻。一個是「中華巨龍上天」,另一個是「紅衣女追風箏」。

巨龍脫韁以後,一位穿著紅色衣服的女生,朝著龍去的方向奔跑著。她跑過沼澤、荊棘、野草藤蔓,跑得氣喘吁吁,但始終沒停下追趕的腳步。

她是「西藏自駕車隊」的朋友,被「東方巨龍」的故事感動,前來幫忙放飛。她一往無前,永不放棄的精神,感染了很多人。

還有一個場景,大家影響深刻。

風箏斷線,老鮑受傷,現場的女同志們,一位都沒有先走,她們一起照顧傷員,為傷員募捐醫療費,幫忙收回龍片。

她們坐在稻田邊的斜坡上,沐浴著秋日的陽光,一起歌唱:

「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

歌聲在這片祖先的遺址上迴蕩。

2021年6月,經過6個月的修復,「東方巨龍」又修好了。

老夥計們又忙碌起來

德清「五龍集團」聯繫張志剛,願意提供場地,永久收藏「東方巨龍」。

11月1日,巨龍團隊在德清縣新市鎮蔡家村一塊剛收割完的稻田上,再次放飛了巨龍,圓了張志剛在家鄉放飛巨龍的夢想。

放飛成功後,「巨龍」正式入住五龍集團提供的「臥龍宮」。

2022年3月,木子在金地廣場舉辦了「放春風——大過風箏節」的活動,「巨龍風箏」掛在金地廣場40米高的大廳里展示。

張志剛說,巨龍走到今天,絕對不是他一個人的成績,他們是一個團隊。他感謝所有幫助過「東方巨龍」的朋友們,也感謝「巨龍」把大家聚在了一起。

我問張志剛:「接下來還有什麼打算嗎?」

張志剛說:「我還想飛。」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眼睛望著遠方,熠熠生輝。

採訪結束,我走在德清的街道上。

街道兩邊種著許多香樟樹,春風拂過,沙沙作響,香樟花像雪子一樣落下。

張志剛和牛牛

親愛的讀者,覺得文章好看,歡迎關注丑故事,看更多精彩的生命成長故事。

本文為丑故事首發,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8bb623d7aefccfd0e8cae7cedc12c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