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在辦公室媽媽的推薦下,樹媽看了一部飽受爭議的韓國電影《82年生的金智英》。
整個電影,其實情節很簡單,看完後卻很有共鳴。
82年生的金智英, 讀過大學,也進過大公司工作。
後來,遇到心儀對象,結婚生女,老公工作,她全職照看2歲的女兒。
像每個普通媽媽一樣,她操持家務、相夫教子。
也遇到了每個普通媽媽都可能遇到的委屈:家庭與職場的難以平衡,辛苦付出卻不被認可……
之所以說這部電影飽受爭議,是因為電影剛一上映,就很罕見的得到兩極分化的評價。
在韓國影評網站上,女性觀影評分是9.45,她們覺得,電影演的就是每個女人的真實生活。
男性評分卻僅有1.70,大多數男人認為:這不是應該的嗎?簡直是無病呻吟,譁眾取寵。
看完這部電影,我久久難以平靜。
那些感同身受的掙扎、那些壓力、那些咬著牙挺過來的日子,正是我們身邊的媽媽正在經歷或曾經經歷的過往。
累倒女人的
不是「一擔挑」的生活,而是不理解
在外人看來,金智英雖然青春不在,可風華也正茂;雖然家庭沒有大富大貴,但她有幸遇到真愛,丈夫很體貼;日子雖然普通,但也不失幸福和諧。
生活看似平靜幸福,可金智英總覺得,這「圓滿」的生活下,好像缺了點什麼。
在那所安靜的房子裡,她作為女主人,卻總是穿著尋常的家居服,手腳不停地做飯、洗衣、擦地、收拾玩具、疊衣服、照看孩子,從早忙到晚……
金智英的日常,其實也是我們身邊很多媽媽的生活。
因為分身乏術,因為請保姆育兒嫂價錢太貴,也因為孩子需要更多媽媽的安撫與照顧,很多媽媽都會選擇全職或暫時抽離職場,回歸家庭照顧幼年的孩子。
這本是有助於家庭和諧運轉、對孩子成長挺不錯的舉動,可卻常常會遭遇尷尬。
就像電影中,因為自覺沒有工作,所以,家裡所有的家務,金智英都承擔了下來。
丈夫晚歸,她也在家辛苦帶孩子操持了一天家務,可她還要一手夾著孩子,一手為丈夫準備飯菜。
因為勞累,她手腕得了腱鞘炎,求助醫生,醫生卻疑惑道:「飯是電飯鍋做的,衣服是洗衣機洗的,你的手腕為什麼會疼?」
回婆婆家過節,丈夫想要幫她洗碗,婆婆卻旁敲側擊地提醒她「我的兒媳婦,真是有個好丈夫」……
帶孩子和家務雖累,可卻從沒壓垮金智英,讓她感覺難以忍受的,是她為家庭犧牲這麼多,所有人卻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長期的不被理解加上勞累,讓金智英覺得自己被困在了什麼地方,找不到出口,她病了!
她常常會胡思亂想,並在情緒激動時,像靈魂出竅一樣,變成另外一個人……
什麼都是「別人的」,
女性的價值在哪裡?
除了帶孩子做家務的勞累不被理解,還有一股情緒,一直在金智英的體內衝突。
那就是渴望價值感,渴望自我突破的金智英,一直希望能邁出家庭,重歸職場。
其實,韓國在這方面和中國很類似,無論是家庭,還是社會,都默認媽媽帶出來的孩子好。
這樣的認知足夠科學,可可怕的是,這樣的認知,竟成了女性在職場被「綁架」的「殺手」。
就像金智英剛畢業時的女上司一樣。
作為名企的中層領導,金組長有能力有魄力又足夠努力,她生完孩子一個月就復工了。
可諷刺的是,如此努力的職場媽媽,卻又被嘲笑和奚落:媽媽沒有參與帶大的孩子,長大後一定會出問題的。
雙標的社會價值觀下,年輕媽媽們在「母性」和「社會人」之間來回搖擺。
難以兩全的她們,不知道自己到底該顧哪頭。
金智英選擇了陪伴孩子,可心頭對職場的遺憾,又讓她難以全身心地享受和孩子相處的時光。
金智英女兒幼兒園同學的媽媽們也都被類似的處境困住。
她們都是名牌大學畢業,本就因為生育,委曲求全,回歸了家庭,可她們心頭的「草」,卻從未停止萌芽:
有的高材生媽媽,去了街角的麵包店,打上午的半天兼職;
有的名牌大學畢業的媽媽,在家裡算了整本的高難度數學題,她說「只有解數學題才會心安」……
這些本就出類拔萃的女性們,只是在做「別人媽媽」、「別人妻子」、「別人女兒」、「別人兒媳婦」的閒暇時刻,想找到一點價值感,繼續嘗嘗「做自己的滋味」。
心酸不心酸呢?
對於一個上過大學的高材生而言,生育後重歸職場的願望,足夠簡單。
可對於一個孩子的媽媽而言,這樣的願望,也足夠奢侈。
剝奪女性價值感的,正是社會偏見
就在寫這篇文章時,樹媽看到一個新聞:
12月11號,韓國統計廳發布了一個報告,韓國結婚不足5年的初婚夫妻共105多萬對,可其中未生子女的卻有42萬對之多,占到了40.2%,這個數值,也是韓國史上的最高值。
即使是選擇結婚,很多年輕人,也對生孩子這件事,變得畏懼起來。
在今天這個看似思想解放的開明時代,女性回歸家庭、養育孩子的價值,卻依然被選擇性忽略。
就像影片中金智英帶孩子累了一天,推著孩子,到街角公園買了杯咖啡,正想休息一下,卻被上班族偷偷嘲笑揶揄「真好命哦真好命,我也想像她那樣,花著老公的錢,到處閒逛」——他們把帶孩子,叫做到處閒逛。
智英老公的同事,在公司公開大聲嘲笑別人老婆「帶孩子生出抑鬱症」——他們看不到育兒的辛苦。
智英的婆婆得知她想要上班時,直呼「我兒子前途一片光明,他怎麼能請育兒假呢?」——他們意識不到,養育孩子,媽媽雖然是主力軍,可終究是兩個人的事。
就連看上去體貼的丈夫,都在找不到保姆時,「寬慰」智英說:「正好你可以在家多休息兩年。」
而智英那句失望的反駁「看孩子是休息嗎」,正詮釋了女性們發自心底的鬱悶——帶孩子不但不是休息,而是一種,非常艱辛,非常值得尊重的工作。
每個媽媽,都要多愛自己一點點
除了別人對母親的偏見,很多媽媽也需要自我接納。
比如影片最後,金智英去看了心理醫生,在聽從了醫生的指導後,她的內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之前,智英在公園喝咖啡被人笑話是「媽蟲」,當她再次帶著孩子到公共場所,聽到人們指點她為「媽蟲」時,她勇敢地站了出去,不失禮貌地理論,懟跑了不相關的陌生人。
智英說:「那一刻後,感覺舒服多了。」
儘管,在社會、職場、家庭的各個角落,女性以及她們的人生價值依然被很多人津津樂道,可一個不爭的事實是:
女性已經在很多領域證明了自己,並爭了半邊天。
很多時候,那堵偏見的牆,既是別人圍起來的,又何嘗不是我們自己給自己樹的心牆呢?!
就像智英,好不容易找到自己喜歡的工作後,因為找保姆困難,她又自我泄氣:「我上班又賺不多,連育兒嫂和保姆的錢都不夠……」
這句話,是不是分外眼熟?
因為工作賺錢不多,所以就忽略了自己渴望出去工作,找尋自我價值的願望。
不敢接納自我,才是困住許多媽媽們真正的「牆」。
我們希望每個媽媽,都能家庭幸福,可我們更希望:
當媽媽們選擇回歸家庭、照料孩子時,她是發自內心這樣做,並且能看到自己的貢獻和價值,也能享受這種狀態。
而當媽媽們選擇去職場打拚時,也能放下對家庭和孩子的愧疚,不盲目自責。
每個女性,都無法改變自己的生理屬性,更無法強行扭轉角色,而我們能做的就是:
在實力面前,不必去強行證明自己;在偏見面前,自我尊重,自我接納。
其實,一個媽媽能為孩子做的最好的事,也從來不是24小時圍著孩子轉,更不是花盡心思把家務乾得無可挑剔。
她能為孩子做得最好的事是,讓自己真正快樂起來,給孩子樹立一個「愛自己」的榜樣。
如此,她作為母親,就已經足夠優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