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天路、混社會、做火鍋,一個川娃子的上海灘傳奇

2022-05-13     火鍋餐見

原標題:修天路、混社會、做火鍋,一個川娃子的上海灘傳奇

他從一無所有,經過多年的奮鬥和努力,終於負債纍纍。

他曾在多個火鍋店打工,結果,所在的火鍋店幾乎全部倒閉,最後差點露宿街頭。

他為了還債,借高利貸開火鍋店,沒料想,竟成了上海的「國民火鍋」,還被業內人士稱為「下沉之王」。

今天,我們就走進吳老么火鍋,聽一聽創始人吳紹志的傳奇故事。

怕被父親打,走了三天三夜

吳紹志出生在四川資陽的一個貧困農村,具體多貧困……據吳紹志回憶,小時候的他,很少看見大米,平時都是吃些紅薯、土豆啥的。

他排行老么,上頭有兩個哥哥,雖然哥哥們很照顧,但飢餓感總充斥著他的童年。

少年吳紹志

從某種意義上講,讀書,是有錢人的事兒,一日三餐就已費盡心思,哪有功夫去讀那玩意兒。

所以,吳紹志的成績很差,一方面貪玩,一方面教育不夠,12歲之前,吳紹志成了父母、老師、鄰居們眼中的壞孩子,調皮搗蛋,不好好學習。

吳母是個善良的女人,經常勸導他要努力上進、靠努力改變命運、不能讓人看輕……吳紹志每每聽及此言,總是一邊吃著紅薯,一邊含糊地應承。

吳紹志13歲時,母親去世了,他第一次感覺到,這麼多年,他沒怎麼聽過母親的話,這個善良而瘦弱的四川女人,總是寧願自己挨餓,也要讓他們兄弟幾個吃飽。

母親去世後,再沒人在他耳邊嘮叨了,吳紹志成了徹底沒人管的孩子。

吳紹志沒考上初中,後來父親通過關係,讓他進了初中的學堂。

一次,因與同學發生口角,隨後兩人大打出手,直到老師來了兩人才撒開。

自知理虧,又怕被父親打,吳紹志悄悄回家,拿了父親5元錢,準備離家出走。

他心裡有個意念,我得趕緊走,離開這兒,然後去一個地方打工,掙錢養活自己。

去哪兒呢?想半天,吳紹志決定去成都,省會嘛,工作機會總比村裡多。

14歲的吳紹志,拿著5塊錢,從資陽的一條小土路上,開啟了他人生的征程;怕5塊錢被人搶走,他就自作聰明地把錢放到了鞋底。

那時的他,絕沒想到,一個小小的決定,竟會如此強大地改變了他的命運,他更沒想到,自己的未來竟會如此折騰。

吳紹志在小樹林

離家出走的時候,已是黃昏,天邊湧現著大片大片的火燒雲,像是孫悟空踢翻了太上老君的煉丹爐,點著了天宮。

這是個好兆頭,吳紹志心想,我會紅紅火火的。

很快,金烏西墜,玉兔東升,明亮的月光像水銀一樣灑在鄉間小路上,晚風中傳來怪鳥的鳴叫,讓他有些害怕,但肚子轟隆隆的叫聲,又蓋過了恐懼。

看到路邊有果樹,也不管熟不熟,吳紹志找根棍子就去打,果子簌簌掉落,吳紹志撿起來,胡亂用衣衫擦幾下,就往嘴裡送,青澀略苦的果子,口感十分之不爽,好在能充飢。

吳紹志在漆黑的夜裡行走,月亮孤懸蒼穹,像個大號探照燈。

很多年後,吳紹志才明白,人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開燈、脆弱就想家、疲憊就放空,人總要學會自己長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終要自己獨自走完。

走了三天三夜,累了歇會兒,渴了找口水,5塊錢早已在腳底被踩個稀巴爛,至於吃食,野果子、生紅薯、臭饅頭……吳紹志都吃過。

三天後,他來到成都的九眼橋招工市場。

八九十年代的九眼橋

來到後,吳紹志幾乎站不住了,十幾歲的孩子,從資陽走到成都,將近200里,全憑一口仙氣吊著,眼見到了目的地,吳紹志再也支撐不住,倒在路邊。

「我們都以為你死掉了」

吳紹志喘著氣,望著成都的天空,嘿!跟村裡的真不一樣,連空氣都瀰漫著大城市的繁華味兒。

吳紹志睜大眼躺地上,旁邊的人嚇一跳,還有熱心群眾伸出手指捅咕他幾下、探探鼻息什麼的,這讓吳紹志覺得很煩。

沒等太久,一個老闆走過來,問吳紹志想找什麼工作,吳紹志也沒多想,隨口說,給錢就行。

就這樣,吳紹志成功地去了一個工地,當起小工。

搬磚頭、和水泥、推泥土……雖然跟他想得有點不一樣,但目前暫時也沒什麼更好的選擇了,一天下來,渾身酸疼難捱,有時半夜還會疼醒。

這邊的吳紹志安頓好,那邊家裡卻找翻了天。

報警尋人、張貼告示、分頭行動……那年頭,沒監控,信息不發達,更麻煩的是,吳紹志沒身份證,無任何可查詢的登記信息,找他,無疑是大海撈針,而且誰也沒想到,這個瘦小的少年,正在成都的街頭走一走。

吳紹志兩年後回到家,遇見村裡人,他們驚訝地說:

「我們都以為你死掉了。」

見么兒活著回來,父親心情大好,過去事也既往不咎;兄長們打量他,發現他壯實了一些,臉龐似乎也曬黑了一點,胳膊腿兒啥的也沒毛病,心中石頭也落了地。

從天路到上海灘

回來後,吳紹志辦了身份證,父親給他介紹個活——修川藏公路。

川藏公路,東起成都,西至拉薩,全長2142公里,曲折蜿蜒,險阻甚多,被稱為遺落在人間的「天路」,工程困苦程度可想而知。

美麗的川藏線

吳紹志是民工中年齡最小的,來到工地,吳紹志才知道,以前在工地上幹活,簡直是享福。

徒手敲石頭,用鐵錘、鋼釺、鐵鍬和鎬頭這些最原始的工具,劈開懸崖峭壁……吳紹志所在的工地,更是一塊難啃的骨頭——「二郎山」,冬天氣溫低,民工們由於高強度勞作,虎口常常裂開、手腳生凍瘡,吳紹志也未能倖免,身上大小傷口不斷,有時還因為缺氧,口吐白沫、暈倒在地。

吳紹志說,我差點兒死在山裡。

熬了兩年,吳紹志又跑去成都。

當時流行學手藝,什麼美容美髮、木匠鐵匠、修鞋修車之類,但吳紹志全不感興趣。

思來想去,他決定去餐廳打工,原因很簡單,包吃包住,不會挨餓。

吳紹志就業的第一家餐廳,是個麻辣燙店,店不大,活卻不少,吳紹志從洗菜、洗碗、打掃衛生做起,後來還經常跟著老闆去買菜。

就這樣過了兩三年,吳紹志度過了人生中極少平靜的歲月。

一天,吳紹志平靜的生活被一個姓饒的朋友打破了,這位朋友慫恿他去上海闖闖,吳紹志也覺得,自己不能總窩在一個小店裡,於是,他辭了職,收拾行李,準備闖蕩上海灘。

青年吳紹志

臨行前,吳紹志抑制不住激動與興奮,化成一句心中的吶喊:

「許文強、丁力、馮程程,我吳老么來啦!」

我搞垮了幾家火鍋店

沒有黑風衣、沒有白圍巾、也沒有墨鏡,吳紹志只有一包簡陋的行李和兜里的96塊錢,沒錯,吳紹志這個散財童子,這麼多年混下來,就這麼點兒存款。

雖然行頭差些,兜里也沒啥錢,夢想卻是光芒萬丈。

看著車窗外的風景,吳紹志想起書里講的「南京長江大橋」,在外晃蕩這麼多年,還沒見過呢。

於是,他就想著一睹大橋風采,睏了,也堅持不睡,後來實在熬不住,睡了,醒來一摸兜,96元竟不翼而飛。

無錢一身輕,身無分文的吳紹志也沒慌,畢竟,沒錢的日子又不是頭一回。

來到火車站,朋友正在那兒翹首以盼地等他。

吳紹志在朋友介紹下,去了一家火鍋店,負責洗菜、配菜的活兒。

然而,好景不長,老闆估計是處女座,實在太挑剔,整天嫌棄一幫員工不好好乾活,整天憋著辭退人,當然,吳紹志不出意外地被辭了。

吳紹志不明白,身邊的同事都那麼賣力幹活,老闆為什麼總是雞蛋裡面挑骨頭,看不到他們的優點?

吳紹志再次掉進黑暗之中。

怎麼辦?吳紹志問「前同事」,此君倒十分豁達,張口就來:

「沒工作,乞討去嘍!」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次日,吳紹志就去了外灘六鋪南碼頭,幹嘛?乞討!

連續兩個早上,吳紹志一分錢也沒要到。

這段經歷讓吳紹志懂得,善財難捨,世上沒有救世主,伸手討錢的日子要不得,想出人頭地,還得自己去拼。

吳紹志相信,有沙漠的地方,一定有綠洲,隨後,他收拾好破爛的行李和破碎的心情,再次去找工作。

騎上帥氣的小紅摩托

除了火鍋店,吳紹志覺得自己再無去處了,好在有經驗,很快就找到一家火鍋店。

這期間,吳紹志還算過得太平,然而,他太平了,這家火鍋店卻不太平——生意差,老闆沒錢賺,最後只能關店。

吳紹志是最後一個離開的員工,但他隱隱覺得,這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後一次。

果不其然,吳紹志去了好幾家火鍋店,乾了一段時間後,都無一例外地關門倒閉。

吳紹志鬱悶地想,是不是自己與火鍋八字不合?

這麼一想,吳紹志覺得自己要負主要責任,直到現在,他還會滿懷內疚地說:

「我曾經搞垮了好幾家火鍋店,真對不起他們啊!」

「自殺式」開店

由於負罪感太強,吳紹志決定離開火鍋行業,好好「混社會」。(註:餐見君到現在都沒搞明白這個邏輯是怎麼來的)

所謂混社會,如你所知,就是「當古惑仔」——打架的時候,拿著刀槍劍戟,在隊伍里喊幾嗓子、吼兩聲,為買家壯壯聲勢、做做「暴力公關」。

一場「公關活動」下來,吳紹志能拿到幾百塊錢,還能喝上一頓好酒。

後來,在一次「大型公關活動」中,吳紹志跑得慢了,被警察叔叔逮個正著,雖然他沒傷人,但終歸破壞了社會和諧的風氣,於是,吳紹志被教育了兩個月。

出來後,吳紹志覺得,這麼混下去也不是辦法,還得工作掙錢,雖然累點兒,但心裡踏實。

要工作,肯定找熟悉的道兒,那就還得去火鍋店,想起之前的從業經歷,吳紹志又有點為火鍋店老闆擔心。

好在這家火鍋店「八字硬」,吳紹志「克不動」,生意一直挺好,在這期間,吳紹志掙了點錢。

如果為了安全而不跟大海在一起,船就失去了意義,不多久,吳紹志內心的不安分基因又開始作祟了——他開始倒騰食材。

簡單點兒說,他從東邊買食材、倒騰到西邊賣,頗有供應鏈思維。

這麼一整,吳紹志算掙著錢了,不過,錢還沒捂熱,吳紹志就開始找店面了。他準備開個火鍋店。

2002年,吳紹志的第一家火鍋店開業了,至於名字,你沒必要知道,因為三個月後它就關了門。

產品不好,模式有問題,三四百平的店房租又高,又用了那麼多人,無品牌、無組織、無運營能力,簡直是「自殺式開店」。

吳老么的最後一博

事不能拖,人不能作。吳紹志老實了,決定繼續打工。

他又找到了那位饒姓朋友,跟著他去南匯打工,這麼一干,竟是多年。

期間發生過很多事,做買賣賠了不少錢,因為打架差點坐牢,又被朋友撈出來……錢沒賺到,還賠了幾十萬。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

雖然幹啥啥不成,最後都是以失敗告終,但不得不承認,吳紹志身上有股子倔強、打不垮的勁頭,如果非要概括,那就是「堅韌而折騰」。

眼看著債台高築,吳紹志又開始想開火鍋店了,但也實在是沒錢了,他說:

「當時因為負債太多,沒有人肯借錢給我了,只能選擇借高利貸。」

吳老么火鍋

2014年,吳紹志在上海通濟路上開了第一家吳老么火鍋店,因為四處借錢很艱難,房東聽說後,又見與他意氣相投,竟讓他欠著房租開店。

吳紹志多年的積累,在吳老么火鍋店上迸發了。

剛一開業,吳老么生意就特別好,原因很簡單,口味好、便宜、乾淨衛生、服務也好。

首店不到300平,只請了三四個工人,鍋底三四款,產品也就五六十種——不敢上太多,也不敢有太多庫存,怕回籠資金難。

因為實惠便宜,吳老么的口碑開始裂變,很多人都是下了晚班,跑很遠過來吃。

因為利潤薄,到了年底,吳紹志也沒落幾個銅板,不過好在人氣旺,口碑打開了。

到了2015年,吳紹志又開了兩家分店,都是在上海的周邊鎮上。

他說,上海的周邊鎮子,消費能力有,好多品牌火鍋店不往這邊走,留了不少市場空白,我想做一個「百姓點單沒壓力、大膽吃不怕貴」的火鍋店。

因為之前有倒騰食材的經驗,吳紹志在2015年開始自建供應鏈,採購的食材和底料,專供自己門店使用,買的多,採購成本自然低,利潤也就高一些。

吳老么火鍋的產品

排隊人多了,名聲傳開了,顧客就「造反了」,只吃火鍋不解恨,還要自己干,於是,就有顧客找吳紹志商議,能否加盟一家?

那時的吳紹志,還沒放加盟的概念,想干就干唄,一次性收人五萬塊錢,算是把加盟放開了。

隨著時間推移,吳老么的生意越來越好,開店也越來越多,2016年開了七八家,2017年開了十幾家,到了2019年,竟開到了80多家,員工達到600多人。

對於經營,吳紹志也摸索出了「直營、聯盟和聯營」的模式,直營不必說,總部完全控股、自主經營;聯盟,就是對方出一部分錢,吳老么出一部分錢,吳老么負責內部運營,對方負責外部的關係疏通、資源對接等,掙錢兩人分;聯營則是共同投資、共同進行內外部的經營。

吳紹志還把員工、店長變成自己股東、合伙人,共同經營、共同盈利,而且吳老么從無空降的領導,都是從內部提拔上來的,這般做法,讓員工們看到了晉升的可能,心氣上很受激勵。

有錢大家賺,吳紹志頗具江湖大哥之風。

我的員工是天底下最好的

如果你去過吳老么火鍋店,就會發現,裡面的服務員和顧客熟絡得像親戚,他們經常會東家長、西家短地嘮幾句,誰家結婚、誰家擺滿月酒、誰家孩子上大學,服務員們都門兒清。

雖然「極致服務」談不上,但吳老么的服務,會讓人覺得親切、自然,宛如到了朋友家。

吳老么還開通了線上平台,只要關注公眾號,就能享受打折優惠活動,幾年積累下來,粉絲竟超百萬;去年七周年慶時,吳老么不僅上架了各項福利和禮品回饋消費者,吳紹志還開啟了抖音直播,親自上陣帶貨、與粉絲互動,既坐實了「上海國民火鍋」的名號,還圈了一大波路人粉。

吳紹志在抖音直播帶貨

對於產品,這幾年來,吳老么也是優中選優,不過,遇到漲價特別厲害的食材,他們也會果斷下架,像店裡賣得最好的毛肚,年後漲價比較狠,吳老么就直接從菜單上劃掉了。

吳紹志的解釋是,太貴了,不想讓顧客花冤枉錢。

就在吳老么順風順水的時候,趕上了2020疫情,客流下降許多,通過團隊努力,採取一系列措施,生意才慢慢回暖。

吳紹志一直對一路同行的導師心存感恩,他說,多虧導師們的傾力相助,吳老么才會在下沉市場打得這麼穩。

在吳老么店裡,每個月有兩個會員日,5號和15號,在這兩天,可以享受打折優惠的待遇,而且力度都特別大,大到讓人覺得,不來花錢就如同丟錢,人均幾十元的客單價,卻能吃出上百元的感覺,這也是吳老么的魅力所在。

儘管大疫三年,上海數次管控,但吳老么一直未關門,然而,2022年的這次,吳老么直接閉店,600多員工居家隔離,所有收入全部停掉。

從吳紹志以前的種種經歷來看,這次最兇險,因為以前都是自己單打獨鬥,餓了、傷了也都是自己,而現在,600多張嘴等著吃飯。

不能讓員工們挨餓。吳紹志吩咐團隊,定期採購一些居家糧食,分發給員工們;怕員工士氣低落,吳紹志還花幾十萬請老師給員工們培訓關於產品、服務和運營的知識。

眉毛上的汗水和眉毛下的淚水,總得選一樣,吳紹志說,越是下暴雨,越要練兵,這樣他們的意志才會更堅定,出征的時候,才最有幹勁。

有的員工實在在家待不住,要求重開店,他們自己做外賣、送外賣,但考慮到疫情的風險,吳紹志沒同意,他覺得,掙錢事小,健康事大。

與此同時,吳紹志還發布通告,減免加盟店4個月的運營服務費,與大家共度難關。

吳紹志說,我的人生有好幾個貴人,第一個是勸我來上海的饒老闆(現任溪雨觀董事長);第二個是我第一家店的房東,通濟路上的海寧煲朱老闆;再有就是我的員工們,都很踏實、勤奮、肯干,他們是天底下最好的員工。

吳紹志和他的員工們

欣賞團隊,是個可貴的品質,上至一國帝王,下至一家之主,莫不如此。

現在的吳紹志,仍封控在家,平日裡聽聽課,看看書,開開會,偶爾有幾個小時的「放風時間」,還能出去買點菜,挺好。

寫到最後

每當吳紹志感覺前路迷茫、目標模糊時,就會想起少年時的那次夜奔。

飢餓、恐懼、黑暗,曾籠罩著這個瘦弱的少年。

在這場遙遠的記憶中,最令他感到慰藉的,是路旁的那棵果樹。

吳紹志清晰地記得,當時打果子的情形——

那個穿粗布衣衫的少年,費力地舉起沉重的木棍,在果樹的枝椏間來回攪動,經過那麼多年的折騰,果子終於紛紛落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a48bb2011d0c5be38cdbb3df0e40a66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