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無名》,評分6.7,被低估了嗎?

2023-04-11   閒人電影

原標題:再看《無名》,評分6.7,被低估了嗎?

《無名》從上映至今,爭議最大。

聚焦的點就是它到底是不是一部好電影,評論的分歧也在於此。

其實,從電影層面來講,《無名》並沒有網上說的那麼差,至少在文學性和敘事技巧上,還是值得一看的。

《無名》的文學性。

在粗製濫造充斥卻又能獲得高票房的當下,讓不少導演懵圈,也讓他們對藝術的追求慢慢動搖。

絞盡腦汁、費心費力拍出來的作品不受市場歡迎,反而一個兩個月的流水線產品,動輒十數億,任誰見了都動心。

懶惰邏輯一旦在腦海中萌生,功利心占據上風,所謂藝術也就會被拋棄,什麼敘事、表意、抒情統統不重要,票房高才是王道。

電影起源於文學,經典之作都具有濃郁的文學氣質。

當電影只顧票房,喪失文學性的時候,其作品中的世界觀、美學觀、想像力和創作力自然就會枯竭。

電影中的認知和思考也會變得淺薄,人物隨之扁平化,劇作結構趨向單一化,最終淪為過目就忘的快餐文化。

而《無名》的出現猶如一股清流攪動著國產電影早已渾濁的這汪湖水,讓大家看到了電影最本質的樣子,也就是久違的文學性。

何為文學性?就是用形象的語言、寓意的畫面、精妙的結構,外加表現手法,讓電影不再單薄,變得內涵十足。

如1945年,勝利前夕,公爵他們一行人在工廠周圍尋找水源,無意間在枯井內發現了四具屍 體,便詢問工人是何人所為。

隨後他們將工人們召集在一起,並列站一排,每個人臉上都寫滿了恐懼與無助,倒數十個數,沒人說兇手是誰,槍聲隨即而起。

工人們像待宰的羔羊一樣,就算背後是「xxxx萬歲」也保護不了他們,這種對比的表現手法讓這個鏡頭有了遐想的空間,充滿了寓意。

之後因工人說井裡的「東西」是髒東西,敵人倒數五聲,將他們全部用水泥澆築。

鏡頭一轉,一隻山羊出現在畫面中,沒過幾秒,一鍋羊肉湯取而代之,不用過多說明,羊象徵人,與前面待宰的羔羊呼應。

這個片段並沒有血 腥的畫面,也沒有幾句台詞,更沒有哭天喊地。

程耳僅僅用兩次倒數,以及托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便將戰爭的殘酷,敵人的殘忍,普通人的悲慘體現了出來。

鏡頭看起來很克制,實則每一處的筆觸都具有解讀意味,這就是文學性,用簡練的方法引發觀眾的主觀思考,而非拿來主義。

在語言上,《無名》的文學性更為明顯,何先生的台詞大都是一語雙關。

如在審問他人時說道:「時局天天都在變,說也說不準,不妨一起再等一下」,都不用細品就知何先生話裡有話。

與唐先生他們一起吃日料,渡部問他總是吃這麼少嗎?他說我吃不慣,這一句看似隨口的回答透露出何先生的雙重身份。

這也是文學性,通過精妙的台詞突顯電影的戲劇張力。

讓對話不再是流水帳,反而有許多可看性,也讓《無名》有許多細節可延伸,好電影長出翅膀就是這樣,一個文學性就精彩紛呈。

《無名》的敘事技巧。

《無名》的敘事方式是重複線性敘事,類似於羅生門的結構,從不同角度去講述同一件事情。

在非線形敘事中,程耳用到了平敘,平敘不是指平鋪直敘,而是花開兩朵,各表一枝,時而說東,時而說西。

再根據情節發展的需要進行融合,讓多條線在最後都回到主線上,或藉助蒙太奇剪輯讓過去和現在看起來像在同一時空內。

但使用平敘這種敘事方式需要特別交代事件的開始和結束的時間,若時間一亂,全局皆亂,觀眾就會摸不清頭腦。

所以在看《無名》時,必須注意螢幕上打出的年份,這是理清主線故事的重要線索,也是程耳專為觀眾跟電影溝通所搭建的橋樑。

《無名》中的時間點主要有四個,1938年、1941年、1944年、1945年和1946年。

在影片前半段,這四個年份相互穿插,像開頭是1945年和1946年,不一會成了1938年,沒過多久又來到1941年。

這種一開始就透過不同的年份布下草蛇灰線的結構會讓觀眾產生一種茫然感,一時不知道該注意哪條線,也不明白究竟哪個年份是主線。

這個時候就需要特別留意某個年份所在片段的時長長短。

如1938年只占了五分鐘左右的戲份,程耳用兩條狗的對比來敘事,交代故事的時代背景,並在1938年即將結束之際,有一個鏡頭給到了何先生。

順帶告訴觀眾何先生為什麼要到上海從事地下工作,又是哪來的勇氣在最後拼 死 一搏,因為他親眼目睹了生靈塗炭,見到了很多人的不作為。

當1938年的片段完了之後就不必再關注了,因為1938年的作用就這些,再無其他。

接下來需要注意的是1941年,這在影片前半段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且片中多次提及這個年份,如德對蘇宣戰,日對英美宣戰。

其中穿插的1945年的劇情可以暫時不理會,到了電影的後半段,程耳會以閃回的方式把前面所有的伏筆交代清楚。

《無名》的主線本是1945年,程耳之所以在前半段對1941年加大筆墨,是因為1941年是1945年發生的所有事的因。

1941年,德對蘇宣戰,結果戰敗,蘇聯得以抽身,中國進而得到更大的支持,日對美宣戰,在太平洋戰場一敗塗地,國力耗損。

何先生他們在上海的情報工作開展的很順利,拿到了江小姐手中有關居住在上海的 日 本 人的名冊,對抗日勝利的到來提供了莫大的幫助。

這些事件導致日方兵力縮減,想要垂死掙扎,便對上海加大管控。

所以不得已抽調公爵來到上海,從而引發了1945年公爵之死事件,讓渡部的回國行程被叫停。

同時,也致使張先生不堪重壓選擇自首,何先生將其除掉,讓自己暴露的可能性增加,這才有了飯局上的自爆,以及跟葉先生的對搏,將潛伏的重擔交給他。

因此,在前半段,只需將重點放在1941年便可以理清故事線。

到了後半段,《無名》真正的主線顯現出來,即1945年,這一段無需贅述,就是正序的敘事手法。

只不過插進去一段1944年,這段也不難理解,就是為了給騎牆派唐先生的結局做一個說明,也預示日戰敗的必然性。

至於其他部分,只要在前半段把注意力放在1941年上,1945年的所有劇情就會一目了然,因為1941年種下了因,1945年是果。

綜上所述,儘管《無名》打亂了時間線,但主線還是很清晰,即1941年+1945年,其他年份都是補充。

葉先生的身份在片尾才揭秘是敘述性詭計講故事的技巧,起到的是干擾視聽的作用,但用分支定界法就可以弄明白。

何先生跟葉先生是主幹,剩下的人是分支,觀影過程中,只看主幹便可,再根據線索跟分支相串聯起來,也就是說只注意1945年的葉先生就行。

這就是《無名》敘事技巧的高明之處,看似雜亂無章,實則環環相扣,抓住時間這一符號就能看清故事的整個脈絡。

看《無名》不能單看一方面,得全方位的分析。

在某些地方,《無名》確實做得不到位,但也不至於全盤否定,雖稱不上經典,但也值得一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