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李安,王家衛,誰是華語電影第一導演?

2023-11-22   閒人電影

原標題:姜文、李安,王家衛,誰是華語電影第一導演?

華語電影百年來,湧現出不少大導演。

30年代的左翼電影運動,兩岸三地的電影人才們群策群力,讓中國電影迎來了第一次輝煌時刻。

之後因戰亂,許多電影人散落各地,在香港、台灣、內地開枝散葉,不同地方結合地域特色形成了各異的電影文化。

內地第五代、香港電影新浪潮、台灣電影新運動,同時在80年代前後為電影注入了新鮮血液,後起之秀輩出,不敢說足以與前輩並肩,但至少可以留名影史。

好導演多是好事,但也是難事,因為排名的參考標準很難統一了。

今天就以哪位導演進入豆瓣Top250數量多為依據,看看誰是內地、香港、台灣的第一導演。

在豆瓣Top250排名最高的華語電影是陳凱歌的《霸王別姬》,僅次於《肖申克的救贖》,但陳凱歌只有一部這電影進入榜單。

同為第五代導演中的扛鼎者,張藝謀本來也與其並駕齊驅,但隨著《大紅燈籠高高掛》擠掉《香水》,張藝謀從一變成了二。

內地導演中跟張藝謀數量相等的還有謝晉。

《芙蓉鎮》《高山下的花環》入選,排名低於《活著》,但他倆非第一,是並列內地第二。

內地第一是姜文,《讓子彈飛》《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以一部之多遙遙領先。

《陽光燦爛的日子》是不同於賈樟柯的《站台》的另一種大院青春。

《站台》的立足點是青春的迷茫,《陽光燦爛的日子》的落腳點是青春的懷念。

因為大院子弟在青春瘋狂後,可以進入體制內,或繼承家裡的權貴,繼續鶯歌燕舞,描繪當年的故事。

而普通人家在青春撒野後,不像大院子弟那樣有背景和後路,他們浪費了青春就失去了追趕美好生活的時機與年紀。

但《陽光燦爛的日子》之所以受好評,是因為它沒有所謂京圈的裝、捧、貧,而是倔強、有才、冷幽默,以一個《西西里的美麗傳說》為切入點與所有人共鳴。

《鬼子來了》是姜文導演生涯的一座高峰,甚至高於《讓子彈飛》。

《鬼子來了》講清楚了國讎家恨,日本為什麼會敗,好多影視劇都沒有這份覺悟。

《集結號》《長津湖》《八佰》《金剛川》,它們只是呈現了戰爭的過程,卻沒有說清楚為何而戰,以及侵略者怎麼會被趕跑。

一直以來,戰爭都是上層之間的鬥爭,百姓從來都是被裹挾著前進。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在戰鬥伊始都不知道為什麼要打仗,很多人仗打完了都不懂什麼是國讎。

因為他們接觸不到上聽,也不理解雙方無冤無仇,為何兵戎相見?為什麼抗日就是反侵略、反壓迫、反屠殺。

因為他們不是知識分子,沒有開化的思想,先進的文化,眼裡看到的只有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誰搶就恨誰,反之高高掛起。

但通過《鬼子來了》可以很好的理解這個困惑。

中國人為什麼要把日本人從中國的土地上趕出去,中國人為什麼憎恨日本侵略者,為什麼恨不得食其肉,喝其血?因為國讎離馬大三太遠了,但家恨就在眼前。

當時的中國有太多像馬大三這樣的人,殺戮到了自己身上才拿起了槍,才弄清楚了戰爭的意義。

而不是一開始就同仇敵愾,奮勇殺敵,這種家恨後來轉變成了國讎,刺向了侵略者的心臟。

除此之外,日本之所以會敗,《鬼子來了》講了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他們的信仰太容易崩塌。

打仗靠的是士氣,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股士氣往往靠信仰提著,但日本人的信仰就是臉面,是不切實際的榮譽。

姜文是3部,已經是內地最高了,但港台更恐怖。

香港導演Top250第一是王家衛,有5部入選,《春光乍泄》《重慶森林》《花樣年華》《東邪西毒》《阿飛正傳》。

王家衛的電影簡單來說就是文藝范兒+男女情事,他的電影不能離開香港這座城市,否則一切都會變得彆扭,像是憑空而來的矯情。

只有在香港那個特殊語境下才能發揮王家衛最大的才華,若是強行生搬硬套,只能留下《藍莓之夜》的笑話。

他入選Top250這五部電影,無一例外,都是發生在香港的故事。

片中的小布爾喬亞的格調,抽幀、慢鏡、落雨、旁白,低沉情緒、定點pose的不變元素,讓不變的風格各具魅力。

《春光乍泄》的愛而不得的遺憾,《重慶森林》中相知又重逢的喜悅,《花樣年華》中有船票卻不能同去的可惜。

還有《東邪西毒》的忘記很難,《阿飛正傳》的尋根無果,這些電影中的不同情緒讓人一旦看懂王家衛的感情用事就會愛不釋手。

與王家衛一樣,台灣導演Top250第一的李安,也有有5部入選。

它們分別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飲食男女》《斷臂山》《色戒》《喜宴》,這五部電影代表了李安的三個不同階段。

看世界的態度就是拍電影的方式,這句話跟李安十分契合。

剛出道那會,因為接受過中美兩種文化的薰陶,所以李安的父親三部曲都在探討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以及社會倫理的不同。

《喜宴》較之《推手》更加成熟,雖然劇本的算計依然存在,但工整的匠氣少了許多,最起碼在敘事上更為人接受。

《飲食男女》是父親三部曲成就最高的一部電影,劇本自然流暢,儘管是對《哀樂中年》的模仿,但李安拍出了自己的味道。

《斷臂山》和《色戒》是李安的兩個極端。

拍《斷臂山》前,《綠巨人浩克》慘敗,拍《斷臂山》時,李安的父親去世,這讓他對電影失去了興趣,萌生了退意。

所以在拍攝期間,按照李安自己的話來講,對電影根本不怎麼上心,每天都想著早點拍完下班,沒有一點兒幹勁兒。

而拍《色戒》時,李安幾乎事必躬親,累到一度想放棄。

為了重拾電影的信念,他還專門抽時間拜訪了自己的偶像英格瑪·伯格曼,一番交談,再次回到片長,完成了《色戒》。

一部無心插柳,一部竭盡全力,過程大相逕庭,結果卻出奇一致,都獲得了金獅獎,讓李安的功勳章上又多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除了導演之外,華語電影演員中,有一個人入圍Top250數量斷層領先。

他就是「一年一影帝,百年周星馳」的周星馳,有6部之多,讓其他人難望其項背。

《大話西遊之月光寶盒》《大話西遊之大聖娶親》《唐伯虎點秋香》《功夫》《喜劇之王》《九品芝麻官》。

也許下一篇影評可以講講內地、香港、台灣的演員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