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的張譯,名氣如日中天。
不僅參與了許多大製作,還跟不少大導演合作,知名度直逼六大中生代。
然而現實卻很打臉,張譯單扛《無價之寶》至今都未破億,讓他空有名氣卻無票房帶動力。
但這能全怪張譯嗎?不盡然。
畢竟《無價之寶》這個翻拍作品不及格,翻拍不丟臉,丟臉的是在許多導演眼中,本土化就是加方言,填背景。
剩下的原樣不動地搬用,太懶、圖快,就想立馬變現,不管外國的價值觀與思想性在國內是否適用,也不會靜下來研究怎樣做到潤物細無聲的隨風潛入夜。
只想做《深夜食堂》,不想做《流浪地球》,卻得了《流浪地球》的病。
《無價之寶》在情緒渲染上,過於不咸不淡。
給人感覺母女之間的感情並沒有那麼深,張譯和小女孩芊芊也沒有那麼難分難捨,很難叫人信服。
不像原版《擔保》,母親和女兒有一段情節鋪墊。
母親帶女兒偷渡到韓國,住在辦公室里,對她充滿了歉意。
讓債主大叔照顧孩子也不是一副撒潑賣瘋的樣子,而是痛哭流涕,低三下四,就使人覺得母親是真愛,真的捨不得,真的希望孩子被善待。
而《無價之寶》中則是你張譯就應該幫我帶孩子,因為我欠你錢,所以你必須這麼做,好像女兒是累贅。
《擔保》里,女兒在母親走了之後,一個人跑回家,回憶母女倆的過往。
等了一夜不見人,她就在母女倆約定的畫板上寫了留言,然後去找媽媽,可到了《無價之寶》這邊,關於這部分的處理太乾癟,感情上就不會有多大的觸動。
原版正因為有了這兩段,能讓觀眾看出她們母女情深,但《無價之寶》的翻拍,只有刪減的複製,卻沒有什麼說服力。
張譯和芊芊的親情也犯了同樣的毛病。
他倆的骨肉情來的太突然,導演根本沒有其他細節描述,在《擔保》中,大叔找到小女孩後,有一個小女孩主動握他手的情節。
還有是因為他搶來女孩做擔保才導致她們母女分離,所以債主收養女孩有一個贖罪的理由,這倆加一起,後續的劇情就變得合理了。
但《無價之寶》的導演對此的處理仿佛一切都是強行的。
為什麼撫養,因為同情心泛濫了,為什麼感情看著不親,張譯要去南方找芊芊,因為劇情需要,邏輯上沒半點解釋。
《擔保》中有小時候和長大後的兩條線,大叔的找,女孩的尋。
雖然第二條線依然狗血,但在打動人心上強於《無價之寶》的單行線。
而且片中將成年芊芊設置成大明星,為了自己的事業閉口不提張譯,甚至張譯陪她考舞蹈學校時,他都嫌張譯與她穿同款丟人。
原作里在這一塊的處理就比較得體,小女孩不是嫌大叔,而是不希望被叫擔保,可《無價之寶》卻沒有任何轉折,只有張譯的自慚形穢。
最後張譯重傷快要不行了,她回來叫了一聲爸,導演的目的很明確,可還是老問題。
本來是雙向的付出與回報,卻被導演拍成了單向的自我感動,讓張譯和芊芊之間的感情很陌生,還不如張譯跟潘斌龍親近,他倆的兄弟情反而喧賓奪主。
這樣一來,讓人動情的親情線徹底垮了,支撐看下去的動力就是為數不多的笑料,劇本失衡極其嚴重,導演沒有分清主次,也不知該側重什麼。
《擔保》里,後半段為了煽情,開始各種浮誇事情頻發,讓觀眾哭的行為太明顯,《無價之寶》沒做調整,照單全收。
明明可以銜接一下,非要突兀,文本結構充滿了投機取巧,大明星與黑歷史,這種搭配本身就自帶隔閡與對立,劇情走向都是計算好的。
當所有的矛盾出來時,沒有細膩的感情做載體,就會變成空中樓閣,如同隔靴搔癢,猶如導演在大喊,我都這麼煽情了,你們怎麼還不哭。
像這種故事的劇本最早可以追溯到1921年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都是碰到孩子,收養孩子,途遇挫折,團圓結尾。
為何卓別林能做到笑中帶淚,自然流暢,現實隱喻,而它們都不行?因為現在的電影中看不到真情,瀰漫的儘是銅臭味兒。
「情」成了從觀眾兜里掏錢的虛情假意,當一部電影失去了情,便很難與觀眾產生共情,觀眾也就失去了喜愛之情,讓「情」的情緒傳遞也就不再真實可信。
卓別林大師級的表演肯定無法接近,但當下的電影人連卓別林創作中溢出銀幕的「真誠」二字也消失了。
如《尋子遇仙記》中,卓別林和小男孩生活窘迫,為了生計,小男孩專門打破別人家玻璃,卓別林裝作路過修玻璃,以此維生。
被警察識破後,不知情的小男孩一直往卓別林身上靠,但卓別林輕輕一腳將他踢開,試圖撇清關係,矇混過關。
這麼一段表演看似很小,只有不到一分鐘的鏡頭,卻能起到化繁為簡、畫龍點睛的作用。
小男孩被踢開還往卓別林身上靠,想牽卓別林的手,說明兩人的關係特別親密,不用痛哭流涕,觀眾也能看出來。
另一方面,卓別林「踢」這個動作也表現出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和生存方式。
底層人千方百計,不惜以身試法才能勉強餬口,現實映射一揮而就,行雲流水,這比《無價之寶》中說不合理,流許多淚高明的多。
不過,《無價之寶》也不是一無是處。
至少用致敬《雨中曲》轉場,表示時間流逝,孩子長大,這個設計是影片的一大亮點,可惜的是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