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桑蓮法界,開元古寺

2019-06-12     慢調心情
  • 出發時間/2018-02-01
  • 出行天數/1 天
  • 人物/ 和朋友

簡介

泉州開元寺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福建省內最大寺廟。始建唐686年,初名「蓮花寺」,唐唐玄宗下昭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元合120院為一禪剎,始稱大開元萬壽禪寺。開元寺為免費開放。

開元寺正門南大門位於西街,由於西街機動車禁行,所以我們坐公交只能到西大門下車。這裡顯然只是一個側門,門上連塊橫額都沒有。

不過牆上這張手繪導覽圖倒是有意思,直觀形象,人物萌萌的。

前往南門,這就是 泉州 西街了。雖然禁行機動車,但非機動車來往不斷,感覺秩序有些混亂。

側看南門,遠處石塔為東塔鎮國塔。門兩側白牆上分別為「桑蓮法界」和「桃蓮應瑞」。

大門正面,礙眼的三輪。

大門正對面的照壁上書「 紫雲 屏」。 紫雲 即原寺址主人黃氏稱謂。

山門上的「 紫雲 」橫額,內為元至元二十二年「敕大開元萬壽禪寺」豎額。

入寺需從山門兩側 通道 經過,我從右邊走。

拜庭,兩旁古榕參天,並列有不少文物。

石塔、榕樹。

宋代二塔其一。

主建築群

開元寺主建築群為大雄寶殿、甘露戒壇、藏經閣、祖堂、安養院等。

首先是大雄寶殿,簡介見下。

大殿正面。太寬無法拍到一層的檐角。

殿前月台須彌座的73幅獅身人面青石浮雕為明代修殿時從已毀的 印度 教寺移來,是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側看大殿。

虔誠的阿姨。殿門兩側有對聯:「此地古稱佛國 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對 泉州 歷史上繁盛文化的讚譽。

默默看著信眾敬香。

大殿用近一百根海棠式巨型 石柱 支撐,俗稱"百柱殿",殿內供奉的五方佛像,法相莊嚴,是漢地少有的密宗軌制。

粱槽間有24尊飛天樂伎,在國內古建築中罕見(出於對佛教的尊重,未敢在大殿內多拍照,這還是快速拍一張的呢。。

殿後廊有兩根古婆羅門教青 石柱 ,同樣從已毀的 印度 教寺移來。

大殿後面高處一進為甘露戒壇。我從右側上去,先看到了菩提樹。

甘露戒壇簡介。

又在內中快速偷拍一張。

戒壇之後為藏經閣。

再後面是祖堂。

不知道是什麼建築,只為那紅厝驚艷。

僧舍,不可入。

安養院。只為拍建築。

又回到戒壇這邊,從西側望過去,這邊同樣有一棵菩提樹。

從側後方看大雄寶殿。

客堂,西大門就在圖中左側位置。

西塔(仁壽塔)

從客堂前花木叢間小路前往西塔(仁壽塔),這裡有一塊「萬山第一」的石碑。

另一面看亦是一樣,只是順光。

西塔北側有一棟民國時期的洋樓,名虎豹樓,是祖籍 福建 永定 的 東南亞 華僑巨商、「虎」標萬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兄弟熱誠捐輸給 泉州 開元兒童教養院的遺址。

在虎豹樓與西塔之間有一面麒麟壁,建於乾隆六十年(1795年),原位於 泉州 府城隍廟前,上世紀七十年代初移砌到開元寺西塔北面,加以保護。

照壁上的這隻神獸,有兩種解說:一說是麒麟,龍首牛尾,麟身偶蹄,步雲回首顧盼狀,下配嵌磚雕的元寶,如意等吉祥物。左右兩堵各嵌磚雕的靈芝,牡丹,鹿,鶴等,暗喻福,祿,壽俱全。

另一說是:「麒麟壁」上的神獸不是麒麟,而是「犭貪」(音同「貪」),是一種獨角獸。據說,「人心不足蛇吞象,貪心不足吞太陽」古諺說得就是「犭貪」這傢伙。

側看麒麟壁。

西塔名仁壽塔。五代由 福州 泛海運木來 泉州 建此塔,初名「無量壽塔」。北宋 政和 四年(公元1114年)奏請賜名「仁壽塔」,易木為磚,宋易磚為石,先於東塔十年建成。西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

浮雕甚精美。

角度關係,要看到第四層的男身觀音和唐僧、猴行者雕像很難。

須彌座束腰處的花卉鳥獸圖。

西塔旁邊有塊石頭上的「心」字,這是「放下心來」的意思嗎?

走遠一點可以看到四層五層的雕刻了,但也不是很清晰。

樹(不知名)

花(茶花)

被綠色覆蓋的石亭。

佛教博物館和弘一法師紀念館

從西塔回到大雄寶殿前,前往東部片區。在佛教博物館前遠觀東塔。

佛教博物館大門。

博物館名「本生院」,就一個很小的陳列廳,主要是幾口銅鐘、幾尊石雕佛像。

出來後回望本生院。

這棟建築是弘一法師紀念堂的一部分,但沒有開門。

我是從側門進入弘一法師紀念堂的,最後從正門出來,為便於觀看,調換了一下圖序。

我去過多處弘一法師(李叔同)紀念館, 廈門 鼓浪嶼 、 杭州 虎跑弘一法師紀念堂、 平湖 李叔同紀念館、 天津 李叔同故居紀念館,

再就是開元寺里的這個紀念館。

古船陳列館和東塔

開元寺東片區還有一座 泉州 灣古船陳列館。

泉州灣古船陳列館,這就是宋代沉船,部分木板進行了更新。

古船模型。二樓俯瞰古船。

從古船陳列館出來,經過廣場去東塔。廣場上亦有幾株榕樹。

東塔名「鎮國塔」,唐建五層木塔。前後毀壞與重修,易木為磚。南宋易磚為石。

東塔通高48.24米,塔平面分迴廊、外壁、塔內迴廊和塔心八角柱四部 分。塔為框架式的結構。

正中的塔心柱直貫於各層,是全塔的支撐。

塔壁使用加工雕琢的花崗岩,以縱橫交錯的方法疊砌,計算精確,築工縝密。

穩固的基礎,配置著符合力學原理的堅實塔心,使這座重達一萬多噸的建築物雖經歷 700多年風霜雨露而巍然不動。公元1604年的八級地震也無法動搖動它的根基。

石塔不但堅固無比,而且造型精緻。塔檐呈彎弧狀向外伸展,檐角高翹,使塔身有凌空欲飛的態勢,顯得輕盈。每一層各設四個門和四個龕,逐層互換。這樣既平均分散重力,又可使塔的外型更加生動 和美觀。每層塔檐角各系銅鐸一枚,微風吹動之時,鐸聲叮咚,悅耳怡人。

東塔於1997年人選全國四 大名 塔郵票,可稱得上石塔之王。

結束

開元寺參觀共耗時一個半小時,確實是游 泉州 不可不到之處。

文章轉自海風小舟遊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ZOFDBmwBmyVoG_1ZzE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