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愛吃菜,真不怪他!心理學家:這是基因決定的一種自我保護

2019-11-19   優米MaMa

優米前段時間拒絕吃菜,有時寧可干嚼白米飯,也吝嗇多看菜一眼。這可難為壞了老母親,為此我特地諮詢了身邊的寶媽。不問不知道,一問嚇一跳,原來不愛吃菜優米不是個例,這竟然是個普遍問題。跟寶媽們聊了聊後才發現,為了讓孩子多吃點菜,我們這些老母親真是煞費苦心。

有的媽媽把菜打成菜沫,跟面和在一起,要麼蒸饅頭,要麼揪面片;也有的媽媽把菜蒸熟搗碎,捏成兔子、狗狗等小動物,只求孩子賞臉吃一口;還有的媽媽編了很多關於蔬菜的故事,每次吃菜前先講故事,讓孩子對菜產生感情。但無論怎樣鬥智斗勇,熊娃總能在第一時間察覺父母的意圖,讓這些努力功虧一簣。

媒體天天報道,蔬菜富含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是孩子生長發育不可缺少的食物種類。我國營養學會在2016年發布的膳食指南里,也將蔬菜歸為是日常飲食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這種大環境下,孩子不吃菜,簡直就成了父母的心頭大患。不吃菜,怎麼營養均衡?不吃菜,怎麼長身體?於是,我們想法設法給孩子增加蔬菜攝入量,但結果往往卻事與願違,我們越著急讓孩子吃菜,孩子就越牴觸吃菜。就像前兩個月的優米,你越讓她吃菜,她越討厭蔬菜,甚至有幾天開始拒絕吃飯。為了這事老母親沒少查資料,最後發現:

原來孩子不愛吃菜是有原因的

其實不止中國的孩子,國外的孩子同樣也不愛吃菜。在美國的閨蜜丁丁曾說,女兒Elisa小時候去體檢,碰到不少焦慮的家長反映孩子不吃菜,但美國醫生好像從來都沒有把這個當回事,他們會無所謂的說一句「那就停一段時間,過段時間再試試。」而且還真有一些專家,就去研究了為什麼孩子不愛吃蔬菜,結果他們發現:

第一,孩子不愛吃蔬菜和人類基因密切相關

首先,愛吃肉、甜食是一種本能,而蔬菜不是。

我們祖先,幾百萬年以前還生活在山洞中,那時候他們食物的主要來源是捕獵獲取的動物,樹上採集的野果等等,那個時代,肉和富含糖分的果子能夠給人類提供更多的能量,更有利於人類物種的延續。因此,我們的祖先天然地更喜歡高熱量食物;而相對而言,蔬菜熱量就低了很多,並且一般帶有苦味,顏色是深綠色,有些甚至帶有毒素,種種原因導致,蔬菜在遠古時代就不是我們會天然首選的食物。

遠古時代​條件惡劣,尤其對孩子而言,如果讓孩子大量攝入蔬菜,而不補充高營養密度或者高熱量的食物,這相當於將孩子放於危險之中,可能連最基本的生存都將無法保證。

達爾文的「適者生存」理論告訴我們,只有符合物種發展的基因才會被留下來,所以孩子愛吃甜食、肉類等高熱量、高營養的食物,作為一種本能被遺傳了下來。

其次,專家發現了人類的一種特殊基因,它會讓孩子覺得蔬菜特別苦

你相信嗎,有人吃到捲心菜、紫甘藍、花椰菜時真的會感覺特別苦。這不是錯覺,美國列剋星敦肯塔基大學醫學院,研究員Jennifer L. Smith博士,在美國心臟協會2019年的科學會議上提到,他研究了175人,發現他們體內有一種名為TAS2R38的味覺基因,這種基因如果產生PAV變異,會讓人們在吃到蔬菜中的某些化學物質(比如苯硫脲)時,會感覺到苦味。而花椰菜、捲心菜、紫甘藍中恰好就有這種化學物質。

研究人員還發現,在人類的主要味覺中,苦味常常是「拒絕」一種食物的關鍵所在。換句話說,苦味會影響飲食攝入量。Jennifer L. Smith博士通過問卷調查發現,與其他人相比,攜帶PAV變異的人吃蔬菜的量比愛吃蔬菜的人低2.6倍。

第二,孩子不愛吃蔬菜與生理結構息息相關

首先,孩子味蕾異常發達,能嘗出各種成人無法察覺的味道

不愛吃蔬菜在孩子中出現的機率遠高於成人,這其實和孩子們異常發達的味蕾有密切的關係。我們來看一組數據:一般而言,孩子有大約10000個味蕾,它們每兩周會更新一次。但隨著年齡的增長,有一些味蕾就不會再更新了。與此相比,成年人大概只有其一半的味蕾能正常工作,也就是5000個。有一些老人,甚至只有3000個味蕾能正常工作。雪梨大學曾進行過一項研究,與成人相比,兒童突起的味蕾密度更大。這就導致了孩子的味覺系統更加靈敏,面對同樣的食物,比如蔬菜,孩子可能會感覺到略微的苦味,但成人對此毫無知覺。

所以有時候我們認為很好吃的食物,孩子嚼兩口就吐,可能是他真的嘗到了一絲絲的苦味。上面我們說到,在遠古時代,「苦」可能意味著有毒,所以孩子拒絕吃蔬菜,其實是孩子的一種本能自我保護。

其次,母乳過渡為正常食物時,孩子會天然排斥不好消化的高纖維蔬菜

孩子從出生到漸漸斷奶這個過程,吃的都是一些非常容易消化的食物,比如母乳、奶粉、甚至米糊。在向成人的食物逐漸過渡中,孩子基於本能會選擇自己比較喜歡的溫和的、或有甜味的食物。而新鮮綠色蔬菜很少有甜味,這可能會讓寶寶們產生排斥。

同時蔬菜屬於高纖維食物,對孩子腸道消化吸收能力有一定的要求,消化功能還未健全的寶寶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吸收蔬菜,這也就是為什麼營養專家都會要求將蔬菜打成菜泥的重要原因,不過即便這樣,寶寶還是會天然地拒絕蔬菜。

第三,孩子不愛吃蔬菜和家長的態度息息相關。

很多孩子剛開始只是不吃一、兩種蔬菜,但很多和我一樣時刻關注孩子營養攝入的家長們,往往會用力過猛,認為不吃某種蔬菜就會讓某些營養物質攝入不足,於是每天盯著讓孩子吃他不喜歡的蔬菜,慢慢地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會越來越討厭吃蔬菜。

去年加拿大有位父親因為連續13小時逼迫女兒吃蔬菜,最終入獄。這位父親規定女兒:不吃完蔬菜,不許離開餐桌。父女兩足足對峙了13個小時,期間孩子渾身發抖,尿濕了褲子,甚至發起了低燒,但這位父親依舊沒容許女兒離開餐桌半步,不得已孩子開始吃掉那些令人討厭的東西,但蔬菜的氣味讓孩子開始劇烈的嘔吐,這時父親才容許孩子離開餐桌,但他仍舊告訴孩子「等你醒了,接著吃!」,最終這位父親被判虐待兒童罪入獄4個月。而女兒也從那時開始完全拒絕蔬菜。

父母的嘮叨、強迫不會讓孩子愛上蔬菜,不愉快的就餐環境會變成一場場意志力之戰,雙方都不妥協,反而讓事情變得更加麻煩。

那家長要怎樣做才能將孩子不吃蔬菜的危害降低到最低,甚至引導孩子愛上蔬菜呢?

諮詢了閨蜜丁丁後,對優米不吃蔬菜的問題稍微有些寬心,所以那段時間,雖然還是會把蔬菜擺桌上,但吃不吃都是她自己決定的。當然,我們也會在一旁做示範,做出蔬菜很好吃的樣子,不到兩個星期,她開始嘗試西藍花、香菇、胡蘿蔔等,慢慢地情況越來越好,現在除了味道很奇怪的菜,她已經對吃菜毫無壓力了。通過鍛鍊優米吃菜,我總結了以下幾條需要注意的事項。

首先,家長需要轉變思維,多嘗試。

身為家長我們首先要轉變思維,尊重孩子的本能,不要強迫孩子去吃自己不喜歡的食物,但可以分步驟多次引導。自然界中,陌生的食物都暗藏危機,一般動物通常需要10-15次來測試一個陌生食物是否安全。孩子雖然本能的拒絕蔬菜,但家長不能放棄嘗試,要有足夠的耐心讓孩子測試。

孩子其實和動物一樣,他們需要重複多次來檢驗一種食物是否安全。孩子暫時不吃某種蔬菜沒有關係,家長可以做示範,大人吃的時候讓孩子看到,甚至做菜之前讓孩子摸一摸、聞一聞,過段時間再嘗試,不要怕麻煩,多次重複慢慢引導孩子。動物都需要10~15次的嘗試,何況我們更高級的人?

其次,對孩子進行「食育」。

所謂「食育」就是培養孩子對食物、飲食的熱情。在這方面我們鄰國日本做的比較好,他們在孩子保育員(3個月以後就可以上)時期就開始培養孩子的「食育」。會讓孩子剝玉米,種蔬菜,挖山藥,或者對孩子進行一些營養指導,回答孩子關於食物的疑問,有時還會讓孩子親自去接觸食材或是幫助做飯,不會讓孩子遠離廚房,這都有助於增加孩子對食物的興趣。

所以,我們可以借鑑日本保育園的做法,讓孩子參與到過程中,而不是每一次都等待飯菜出爐,這會激發孩子們對食物的熱愛

最後,變換烹飪方法,甚至偽裝蔬菜

孩子天然對可愛的東西沒有抵抗力,所以你會看到很多教輔食的達人,製作出許多精美的輔食,這其實是利用了孩子視覺刺激調動大腦鏈路,引起味覺反應的原理。

如果長期蔬菜做法單一,孩子很容易產生抗拒,這時候家長就需要多費點心,可以將蔬菜偽裝起來,比如,把蔬菜泥放到其他菜里,或把蔬菜泥放在麵粉里,做成各式各樣的小花捲、饅頭(這招親測有效)。

又或者,和孩子一起給切成不同形狀的蔬菜起名字,以遊戲的方式讓孩子選擇吃蔬菜。

如果這些方法都不管用,家長也不必太焦慮。一項對2-11歲的孩子跟蹤研究發現,挑食的現象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減少。到了6歲,大概只有3%的孩子會特別挑食,而其他的孩子基本都不會繼續挑食。我們能做的就是放平心態,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