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如何跟孩子解釋這場災難?「黑天鵝」和「灰犀牛」能幫你

2020-02-24   優米MaMa

疫情影響這個假期格外長,雖然不在武漢但從武漢封城開始,我們就積極響應號召,幾乎沒怎麼出門。優米被憋的每天都要求打開窗戶放風,熊孩子每天都在問「媽媽,什麼時候病毒會死?」、「什麼時候,我才能出去玩?」、「媽媽,為什麼外面會有病毒?」。

每天被問的啞口無言的老母親,也不管小娃能不能聽懂,決定放個大招,給她講講新冠病毒出現的偶然性和必然性。於是給娃講了一隻「黑天鵝」與一隻「灰犀牛」的故事!

得知武漢封城,我仿佛看到一隻「黑天鵝」一躍而起

武漢封城之前的那幾天,關於新冠的消息已經開始滿天飛了,但那時不管是身在武漢的朋友,還是遠在千里之外的我,都沒覺的這事會和我們有什麼關係。武漢的朋友甚至調侃:「世界覺得中國是疫區,中國覺得武漢是疫區,而武漢人民,則在歡快的買年貨!」

然而,一切在得知1月23日武漢封城消息的那一刻,變得不一樣了。我們那時才知道,原來之前我們視而不見的竟然是一直罕見的「黑天鵝」!隨後的幾天,這隻「黑天鵝」撲騰了幾次翅膀,很多省市就進入了一級戰時狀態。

「黑天鵝」一詞來源於心理學家納西姆·尼可拉斯·塔雷伯的《黑天鵝效應》一書,它專指那些不可預測的重大稀有事件,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小機率事件。

為什麼會用「黑天鵝」代表小機率事件呢?它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由來:17世紀之前的歐洲人堅信,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天鵝都是白色的,因為他們所見到的天鵝都是白色,所以就有了「天鵝=白色」的經驗。然而在1697年,隨著探險家在澳大利亞發現了第一隻黑天鵝,歐洲人不可動搖的信念被徹底掀翻了。那時人們才發現,人類總是過度的相信經驗,但只要一隻黑天鵝便能顛覆一切!

所以,「黑天鵝」在一定意義上就代表了那些意外的、產生重大影響的突發事件。回過頭來看看,新冠的出現不正是一隻騰空而起的黑天鵝嗎?我們原以為經歷17年前的SRRS,再也不會有更嚴重的災難降臨。然而,新冠這隻「黑天鵝」的出現又一次將我們打回原形。

但隨著疫情的進展,關於疫情的消息也越來越多,新冠病毒也以超紀錄的方式被分離出來,並且找到了它的原始宿主——蝙蝠。又是野味!與17年前的SARS如此雷同,那一刻我開始對這隻「黑天鵝」產生懷疑。這場災難真的就只是一隻意外出現、無法預測的「黑天鵝」嗎?

災難不是意外,視而不見才會危機四伏

與其說新冠是一隻意外出現的「黑天鵝」,倒不如說它是一頭被我們忽視已久的「灰犀牛」。「灰犀牛」一詞來源於紐約國際政策研究所所長——米歇爾·渥克所著的《灰犀牛:如何應對大機率危機》一書。它是與「黑天鵝」相對的一個概念,常指那些人們習以為常卻往往視而不見的風險。

為什麼,「灰犀牛」會有這樣的定義呢?原來生活在非洲草原的灰犀牛,因其體型笨重,反應遲鈍,經常被草原上的人們視而不見。然而就是這樣一頭笨重的灰犀牛,一旦向你狂奔過來時,殺傷力幾乎是無敵的。它一點也不神秘,甚至可以說極其普通,但它所帶來的危機卻無法估量!這便是「灰犀牛」。

米歇爾·渥克在書中對人類的「灰犀牛」事件舉了很多例子,比如經濟危機、全球變暖、地質災害、流行疾病等都是人類史上出現的灰犀牛,我們不知道這些「灰犀牛」會以什麼樣的姿態,什麼樣的方式,什麼時間出現在我們面前,但我們可以非常確定的知道,一旦忽視他們必將付出慘痛的代價。古人說:「千丈之堤以螻蟻之穴潰,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煙焚」,教導我們要防患於未然,而這正是應對「灰犀牛」的有效手段。

回顧一下新冠發生以來的時間點,從2019年12月30日,李文亮醫生在微信群里發布了疫情;到31日武漢公布確診27例,未發現明顯人傳人,未發現醫務人員感染;再到後來李文亮被訓誡1月8日被感染。中途都沒引起太多重視,這種忽視最終帶來了大規模傳播,逼得國家不得不下大力氣封城,這隻「灰犀牛」的威力也才逐漸顯現出來。

再對比米歇爾·渥克在書中指出的面對「灰犀牛」時,人的行為模式的5個階段,讓我更加確幸這是一隻巨大的「灰犀牛」。

  • 1,否認。這一階段是指人們明明看到一些跡象或前兆信號,但往往會漠視或否認這種可能。比如,過年前明明已經出現了很多報道,但我們還是堅信不會人傳人、不會有問題,我們還是在歡歡喜喜的準備年貨。
  • 2,得過且過。到這一階段時,跡象已經足夠明顯,人們也會不再否認,但不會有本質的改變。聽到武漢封城的那天,很多朋友除了震驚也無其他行動,遠在老家的表妹說,家裡這邊路上根本沒人戴口罩,大家還是在趕集。
  • 3,判斷性折磨。當灰犀牛將攻擊方向已經指向我們時,作為個人我們會產生思想鬥爭,作為群體則會發生爭吵。各地開始有爆發趨勢時,網上的段子變成了,「你讓家長戴口罩,就像當年家長讓你穿秋褲一樣難!」。很多危機意識差的老年人其實是抱有僥倖心理的,到此時他們甚至還在期待危機不會到來。
  • 4,驚恐。這個階段人們會看到「灰犀牛」明確無誤的向你沖了過來,而我們除了驚恐和慌亂很難做出正確行為,只能愣在原地。記得老家出現第一例感染者時,家庭群炸鍋了,他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是:「非典那麼嚴重,我們這裡都沒有,不是說這次沒有非典嚴重嗎?怎麼我們這偏遠地區還有了?」,這就是錯誤預估「灰犀牛」後的恐慌。
  • 5,行動或崩潰。這個階段情況如何,人們都開始採取行動。比如,自動宅在家裡,或為了逃離病毒隱居深山老林。但不可否認,無論行動或崩潰,人們都要付出一些代價。

你看,正是通過這幾步,「灰犀牛」將我們推到了危機的最前線。

那到底要怎麼應對「灰犀牛」風險呢?

既然灰犀牛是大機率風險事件,那麼它就一定會有發生的可能性,既如此我們要如何引導孩子科學應對「灰犀牛」呢?米歇爾·渥克總結了幾個應對步驟:

承認危機,敢於質疑群體和權威

新冠最早出現時,看到幾篇報道將其與SARS進行比較,但那時很多人都在等權威信息,自然不會重視此類信息,但現在看來,那時我們太過盲目。倘若我們、包括相關專家,能在危機出現伊始就承認它的存在,是否損失會減少很多呢?

為黑犀牛找到情感共鳴,讓危機更加生動鮮明,吸引人們注意力。

新冠這隻黑犀牛其實有天然的情感共鳴優勢。17年前的SARS,我們付出了慘痛的代價才戰勝病毒,這種記憶在我們民族的回憶里永遠無法抹去。人們更是談SARS色變,所以我們看到了這次全員行動的速度,從一批批醫護人員奔赴武漢,到普通的我們自願在家隔離,這無疑對阻止灰犀牛橫衝直撞起到了關鍵作用。

及時行動,從小做起,不起圖一次解決問題。

從小做起,及時行動是我們唯一能做的,出門戴口罩,每天勤洗手,出現不適及早就醫,正是這些小事讓疫情一步步得到控制,數據一天天越來越好。所以,「灰犀牛」飛奔而來時,不要害怕,調整好心態,從自己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

不要浪費危機 ,從中吸取經驗教訓,為下一次「灰犀牛」做準備。

危機不可怕,不從危機中反思才可怕。因為有了上次非典的經驗教訓,我們這次看到了醫療系統出奇制勝的反應速度,這是好事。但這次疫情又能給我們帶來什麼值得反思的地方呢?

於國而言,基層反饋機制是否能做到快速有效?於我們個人而言,口罩、酒精這些消毒必備是否可以作為家庭必備貨物,等等。相信只要我們每次都能及時反思,不管灰犀牛出現的多麼突然,我們一定會對它越來越淡定。

成為發現灰犀牛式危機的人,控制危機的人。

魏文王曾問扁鵲「子昆弟三人其孰最善為醫?」扁鵲曾說:「長兄於病視神,未有形而除之,故長兄最善。中兄治病,其在毫毛,中兄次之。扁鵲者,鑱血脈,投毒藥,副肌膚,扁鵲最為下」。面對灰犀牛也是一樣,無論行動多麼及時,奔跑起來的灰犀牛一定會帶來傷害,而如何成為發現灰犀牛式危機的人,成為控制危機的人才是最難也是最重要的一環。而每次灰犀牛的出現,一定會在相關方面帶給我們一些啟發!

總體來說,通過這次危機,希望孩子們再面對灰犀牛時,能把否認牴觸情緒轉化為接受危機,把拖延轉化成積極制定行動計劃,能要避免恐慌儘快行動,萬一不幸被災難重創,也希望他們能重整旗鼓。

講完「黑天鵝」與「灰犀牛」的故事,優米再看動物世界她會說,「黑天鵝、白天鵝、灰犀牛」,雖然這些心理學效應對她而言還有點難度,但以後「黑天鵝」與「灰犀牛」的故事我還會再次講給她,讓她時刻記得2020那個庚子年到底發生了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