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疫情,幼兒園探園被擱置許久許久了。2020年第一次正式探園,我們去到了哪裡?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
在一次幼教論壇上,知名幼兒教育專家——王曼卿老師分享了在義大利拜訪幼兒園的經歷,一位園長的話讓她熱淚盈眶,也感動了作為一名媽媽的我:「在我的幼兒園,絕對不允許出現被排擠、被嘲笑的童年!」看似樸實的言語,卻充滿力量,相比於高配的硬體,作為家長我們更希望給予孩子一個被尊重、平等、自由、健康的成長氛圍。
邁入全新打造的華德福·玫瑰親子部落,我們的感受正如此——在天際線房車基地得天獨厚的一方院落里,由內向外持續散發著陽光、平和、緩緩的生活圖景,這一切都在孩子身上得到了投射。
據春仙老師(玫瑰園園長)介紹,華德福·玫瑰園開園6年有餘,已經送走5屆畢業生。由於三聖鄉市政建設原址被迫拆除,機緣巧合偶得了一座更具靈氣與仙氣的玫瑰親子部落,設置3個混齡營+1個小小營。整個營地80%的成品建設皆由玫瑰園老師們親手打造,每一個細節都注入了溫度與情感。
曾經的華德福·玫瑰園
現在的玫瑰親子部落
為不打擾正常秩序,放學以後我們方才受邀進入院子,只見仍有孩子捨不得離開留下來繼續撒歡。我們路過我們的,他們玩兒他們的,和木頭,沙石,泥土,自然,綠色混合在一起。
玫瑰親子部落由兩座白色球形星空帳篷組成,裡面別有洞天:小窗戶,小水台,紗幔,木桌椅,手作擺件......有一種歲月靜好的生活氣息;無處不在的玫瑰、繡球、雛菊、三角梅等美學擔當讓院子多了生氣。日常,孩子們在這裡玩耍、做木工、包包子、做蛋糕、澆花、洗碗,美育和生活教育融為一體。
在玫瑰園親子部落,老師們都有一種魔力,只憑平緩的音調,從容的步調就能屏蔽到塵世的喧鬧。
春仙老師準備帶我們參觀溫馨小巧的親子營。只見一位頭戴大檐帽,穿著皮粉色圍裙的老師從綠植圍繞、鮮花盛放的柵欄後面探出頭來,輕柔的聲音如流水般。然後,緩緩的向小木門走來。
「xx老師,邀請兩位朋友進來參觀,可以嗎?」
「當然!」
「你好,我叫芝芝,我媽媽在松樹班」在我們參觀間隙,一個奶聲奶氣的聲音聽得心都融化了;「親,請讓一下,我要玩啦!」,在院子裡交談時,一個皮膚黝黑的小男孩說,原來是我們「占用」了他的沙坑王國。
評價一種教育理念,最好的方式是看受教育的主體。在這裡,我們所看到的孩子是自信的、大方的、快樂的,勇於表達自我的,這或許是每一個媽媽對於孩子的期待。正如「花開有時」,我們靜待花開。
穿過花園就是孩子們的廚房。
當然,很多家長會問,在這樣的幼兒園裡,孩子學什麼?有英語嗎?教數學嗎?答案是這些課程都沒有,因為孩子們的學習任務只有兩個——自由自在的玩耍、好好生活!
「華德福教育是培養全人的教育,主要分為『頭』——思考力,邏輯、理解、創造;『心』——情感力,興趣,好奇,熱愛;『手』——創造力,行動、毅力、完成三個層面,幫助孩子樹立健康的心理,健康的體魄,豐富的情感,堅韌的意志力。」春仙老師聊到。
聽起來有點抽象,舉個例子:端午整月,晨圈裡會有划龍舟、包粽子,模範小動物......通過視覺、聽覺、觸覺,用身體感知傳統文化,而不僅僅停留在文字輸出上;每周一次的遠足,一年四季走同一條路,在行走的節奏中,磨練孩子的意志力,提升孩子的觀察力與感受力。
在我看來,華德福教育理念不是寫入書本後傳授給孩子,而是融入生活,通過真實體驗,從無到有真正反哺於孩子的心智。
每日晨圈。
孩子們的遠足。
說實話,這個故事把我看哭了:在一次玫瑰園的「秋天的童話」大型親子會上,由於缺一位伴奏,讓活動籌備陷入困境。誰來演奏呢?環視一圈,新家長河川媽媽默默舉起了手,大家都激動地問:你用的豎笛是5孔還是7孔?河川媽媽的回答讓大家大跌眼鏡。
「我沒有豎笛,我還不會」。
全體人民:「啊?」
「沒事,我可以學!」
孩子看到什麼,聽到什麼,在心裡就留下什麼。當我們面對困難選擇迎難而上時,孩子也會把這樣的力量複製到了心裡。說到底,父母才是最好的老師,不管選擇哪一種類型的幼兒園,你的參與、付出、支持才是最好的教育。
玫瑰園的新年活動。
當然,除了環境自然,華德福的餐食要求也是更自然、更有機。園區里的主要食材源於雲頂山、安葉家、潘奶奶的跑山豬,這也難怪有人說看似簡單的餐食,為啥孩子們都吃得那麼香!
寫在最後
華德福教育發展100餘年,進入中國快20年,這期間有掌聲當然也有質疑。我個人理解歷經時間驗證後的教育體系,沒有好與不好,更多是適不適合。這可能不是一篇正統的探園文章,更像是小札記,關於生活,關於教育,關於養育。希望我們的每一次分享,每一次探園,你我都各有所獲。